精讀媽說:一個“背后有人”的孩子,遇到欺凌不會沉默,遇到誤解不會背鍋,更重要的是,他們永遠不會壓抑自己的感受,去遷就別人。
作者:李耳耳,來源:超級育兒師(ID:supernanny-ipcn),經授權發布
當過媽的都知道,孩子上學后,最棘手的事情一定是:丟東西。
孩子往往會對一件東西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哪怕是一支鉛筆或是一個橡皮,一旦丟了,一定會哭著鬧著要找回來。
然而,教室里到底發生了什么,誰也說不清楚。
前不久,《加油媽媽》中張雨綺扮演的周南南,就遇到了孩子被冤枉偷東西的窘境。
兒子小陽在讀幼兒園,同班同學優優丟了一支鉛筆,優優媽媽懷疑是小陽偷走了筆,便在一群家長面前,要求小陽清空書包自證清白。
自尊心強的孩子,一定是感到被冒犯,所幸,周南南并沒有為了趕快了事而委屈孩子,她對優優媽媽說:
“既然你說鉛筆是被偷了,那應該讓所有小孩都開包檢查,而不是只懷疑小陽一個人。”
優優媽媽不想把事情鬧大,指責對方小題大做。
周南南態度更強硬了:“要么所有小孩都開包檢查,要么去看監控。”
最終,小陽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媽媽維護了他的自尊。
常常看到有人說,媽媽必須要溫柔、禮貌,要在孩子面前保持體面,千萬不能大呼小叫。
唯有如此,才能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然而,孩子沒有安全感,一切家庭教育都是空談。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溫柔”媽媽,而是“潑辣”媽媽,能像母雞護小雞一樣,為他們撐腰,告訴他們:“孩子放心,媽媽站在你這里。”
被誤解的孩子,都在等媽媽的“救援”
加拿大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觀察了130名孩子注射疫苗時的反應后發現:
如果父母流露出緊張焦慮的情緒,孩子也會變得焦慮;如果父母行為舉止淡定,孩子的表現也會更淡定。
孩子對于情緒與氣氛的感知,遠比我們想象地更敏感。
在某些情況下,父母的遲疑,對孩子來說就是“你不信任我”;父母的一句“算了吧”,在孩子看來就是“我的感受不重要”。
并不是要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偏袒孩子,只是在事情沒有定論之前,與其指責孩子,不如先穩住孩子的情緒。
比起“我做得好,媽媽才會愛我”,孩子更希望得到這種感受:“我犯錯了,媽媽也許會懲罰我,但她依然會愛我。”
《金牌調解》中,一位男子小張要跟媽媽斷絕關系,他至今都對十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耿耿于懷。
那年,他讀初一,雖然身材瘦小,但前后桌的距離,還是把他擠得夠嗆。
老師讓他坐好,他說坐不下。
老師不耐煩了,說:“你這么瘦,要多大地方。”
他不服氣,回了一句嘴。
老師立馬怒了,以“頂撞師長”為由,將他趕回了家。
小張原以為媽媽會為自己評理,沒想到媽媽竟然去學校找老師道歉了!
老師給媽媽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小張上課調皮搗蛋,硬要去教室后排與“壞孩子”玩,趕他回家是為了他好。
兩個完全矛盾的說辭中,媽媽無條件相信了老師。
小張問她為什么?她說:“你要是做得對,老師怎么會批評你?”
自那以后,小張徹底寒了心,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沒有人愿意把他的話放在心上。
在這種雙面夾擊中,他說:“我感覺太孤獨了,全世界沒有人能聽我的傾訴。”
孩子受了委屈,第一反應永遠是找父母。
家本該是溫暖的港灣,可孩子承受的卻是一波又一波的驚濤駭浪。
一旦孩子認為父母“背叛”了自己,與外人一起指責質疑自己,他將難以擁有安全感。
因為他們會在內心不斷告訴自己:“父母都不愿意相信我,我不值得被認真對待。”
指責/漠視孩子,是父母在偷懶
為什么有些父母,寧愿相信外人的一面之詞,也不愿花時間多聽聽孩子的話呢?
因為,委屈孩子,永遠是“成本最低”的一種做法。
對別人,需要顧及人情往來,你我面子;而孩子,一輩子都是孩子,有了血緣牽絆,孩子再不滿也只能忍著。
這時,孩子就成了一個順水推舟送出去的人情。
曾看過一位博主的故事,某天她出去玩,客人來家里做客。
她有很多樂高模型,客人是有禮貌的,主動詢問博主的父母,能不能給孩子玩一下。
而她的父母,卻在沒有經過她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做主拆開了她的模型。
等她回家,看到滿地的模型零件,瞬間紅了眼眶,可父母卻嘲諷她小題大做:“都30歲的人了,怎么還玩這種玩具?”
父母覺得這只是一件小事,但這無疑是在暗示孩子:你的想法不值一提,你必須壓抑自己的感受,大度地接受現實,才能獲得所有人的喜愛和夸贊。
長此以往,孩子每每遇到矛盾時,都會將錯誤歸結到自己身上:“都怪我太小氣了。”
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只能選擇逃避。
而這些“形影單只”的孩子,往往會成為最佳欺凌對象。
我們都想培養出一個勇敢自信、會保護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美好品質,都是父母給的。
鄭淵潔作品《智齒》中,一個女孩被同學栽贓誣陷偷鋼筆,老師想逼女孩認錯,趕快息事寧人。
沒想到女孩毫不害怕,大聲說:“我要給我父母打電話。”
老師特別驚訝,因為在她的經驗中,學生最害怕被叫家長,可女孩竟然主動叫家長過來。
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遇事找父母,是每個孩子都該具備的常識。
一個“背后有人”的孩子,遇到欺凌不會沉默,遇到誤解不會背鍋,更重要的是,他們永遠不會壓抑自己的感受,去遷就別人。
自信的本質,是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孩子被“投訴”了,父母應該怎么做?
家庭教育研究專家張文質先生說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會給孩子灌輸一個理念:
無論發生什么事情,父母都會站在他身邊,解決不了的事情,一定要跟父母講。父母不會指責他,而是幫助他解決問題。
父母不會指責他,而是幫助他解決問題。
孩子被“投訴”的情況很多,也許是被冤枉了,也許是雙方都有錯,抑或是孩子真的犯錯了……
那么,父母到底該怎么做呢?
1、先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不僅能掌握證據、厘清思路,還能讓老師或相關家長明白,你對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視的,不可以草草了事。
同時,父母認真的態度,也能讓哭鬧的孩子冷靜下來。
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孩子會明白,一昧地發泄情緒是沒用的,這個社會的準則,永遠是以理服人。
2、如果孩子沒錯,別替孩子說“沒關系”
微博上,一位班主任講了一個故事。
她班上的一位小男孩被打了,確認了事情的始末后,她帶著男孩去找打人的孩子。
打人的孩子一看事情鬧大了,立馬低頭認錯,對男孩說:“對不起。”
而小男孩,也在眾人的注視下,原諒了對方:“沒關系。”
這件事看似很圓滿,但班主任單獨問男孩“你真的覺得沒關系嗎”,男孩卻哭了出來:“有關系。”
在我們的文化中,忍讓和大度,是非常好的品質,可這兩者是建立在強大的心理素質之上的。
而我們的孩子,并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將過往一筆勾銷。
家長替孩子說“沒關系”,鼓勵孩子不計前嫌,其實是有意忽略了孩子的內心訴求,“逼”孩子讓渡自己的利益。
尊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決定是否要原諒對方。
一個能替自己做主的孩子,才能在人生課堂的磨礪中,一步一步擁有擔當。
3、如果孩子有錯,用“自然懲罰法則”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教育法則——“自然懲罰”:
當孩子出現過失或犯錯時,父母并不主動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過失或犯錯所帶來的后果。
作業寫不完,就會被老師批評;打碎了東西,就必須自己粘起來;和同學鬧矛盾,就要反思道歉……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依然應該在旁陪伴孩子渡過難關,讓孩子明白:“我犯錯了,但我有能力改正,爸爸媽媽也會一直愛我。”
養育孩子,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但也是逐漸回歸的過程。
在親子關系中,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的自尊、自信、安全感,也一定能被運用到與愛人、朋友、陌生人的關系中。
未來不管遇到什么困境,孩子心中都會響起一個溫柔堅定的聲音:“向前走吧,我不是一個人。”
作者簡介:李耳耳,全球聲譽最高親子真人秀超級育兒師,為中國億萬父母打造實用、權威的育兒寶典,公眾號:超級育兒師(ID:supernanny-ipcn),爸媽精讀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