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勝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狀插于髻上或綴于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漢時在華勝上貼金葉或貼上翡翠鳥毛,使之呈現閃光的翠綠色,這種工藝稱為貼翠。
梳篦
鈿花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頭飾。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鐘廣言注:“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發飾的傳統文化意趣
千姿百態的簪釵造型,為古代女性不同需求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就流傳至今的簪釵實物而言,發簪樣式工藝豐富多彩,用于別盤發髻之外,有的簪首上部還做成耳挖。簪釵所帶來的美感,平添了女性的嫵媚,高雅。更重要的是,其圖形紋飾反應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寓意及藝術。處處體現出濃郁的中國文化情結,滲透著傳統文化意趣。
從簪釵上的圖形紋飾上看,簪釵的裝飾大致可以分為祥禽瑞獸、花卉果木、人物神仙、吉祥符號等。花卉果木中常見的有牡丹、蓮花、梅竹、石榴、桃等。如明代的一支“水仙簪”,名中有“仙”字,是吉利的花卉,人們認為用它作吉祥圖案可避邪祛穢,給家庭帶來吉祥;祥禽瑞獸有龍鳳、仙鶴、鹿、十二生肖等;如“梅花與鹿” 簪,因梅花分五瓣,比喻“福、祿、壽、喜、財”五種福。鹿借“陸”之諧音,“陸”與“六”同音,鹿又諧音“祿”,寓意六六大順。吉祥符號有八吉祥、八寶、琴棋書畫、文房四寶以及各種傳統幾何紋樣等。銀簪的裝飾方面不僅展現了精美的圖紋,也體現了古人們深深的文化情結。這些簪釵上的圖案紋樣運用形象符號的組合,傳達著祈福納祥、愛情美滿的愿望。如“喜鵲登梅”紋樣由兩只喜鵲和幾枝梅花構成,民間有“喜鵲登梅,喜上(梅)眉梢”的說法。“鴛鴦戲蓮”紋樣,比喻志同道合的恩愛夫妻。就情感而言,這些均表達為吉祥、富貴等,這是人類基于生存前提的普遍思想。
像蝴蝶、蜻蜓、蟬等靈巧的昆蟲都能夠活躍在女性的釵頭上,形成獨特風景。有一組發飾中的白菜蟈蟈銀制發簪造形生動,工藝精良。白菜與“百財”諧音,蟈蟈諧音“哥哥”,隱喻生男之意。再如鴨紋中鴨子的偏旁是“甲”字,甲是天下的第一位。故以一只鴨子喻狀元及第。再如“三多”紋銀質發簪,“三多”是指石榴、佛手與桃三種果實的組合。石榴多子,佛手的“佛”諧音“福”,而桃比喻長壽。所以“三多”象征多子、多福、多壽。所有這些精心設計的花卉、植物紋樣都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多是對生命繁衍、前程似錦的期盼。花草紋也是簪釵中十分常見的題材。以牡丹花為領銜的各種花草有幾十種之多。例如一枚銀簪中的“瓜田紋”,它的構思以田字為中心,與豐收的瓜果相簇擁。揭示了農田是豐收之源的深刻主題,現實生活人物的題材也十分精彩。一幅表現男女喜結良緣的圖紋十分宏大,兩對新人在庭院中喜慶歡舞,景物中的亭閣石欄、小橋流水、奇花異草一覽無遺,這種詩情畫意的圖紋,極具審美情趣。還有一枚清代“蹴鞠紋”銀簪,描繪的是古代軍營中踢球的游戲場面,這也是足球起源于中國的一個佐證。民間發簪豐富的紋飾題材,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文化生活情趣和習俗,把這些圖紋融合起來,猶如一幅民間民俗畫卷,給世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整體來看,它們風格寫實,古拙渾厚,較之皇家貴族發簪更直接得展示了傳統文化的意趣。
傳統等級觀念的縮影
中國古代女子的發飾講究的是精巧而華美,而且所佩戴的頭飾和女子的身份地位也是有很大的關系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也是不一樣的。
簪釵作為的中國古代婦女最為尋常的發飾,與各個級層的女性生活息息相關,無論哪個朝代,上層宮廷貴族多追求精美、絢麗,以唐代宮廷貴族中的婦女為例,發飾中的簪釵不僅品種繁多,使用材料貴重,多以金銀珠玉為主。而且插戴數目也極多,而花釵禮衣制的實行,更將其推向極致。花釵禮衣制是婦女在婚嫁等重要時刻,須穿戴花釵禮衣,不同等級的婦女戴釵有所不同。中國傳統的等級觀念在小小一枚發飾的插戴中也略見一斑了。當某紋飾一旦被民眾喜聞樂見并認定后,便廣為采用,并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陸游有詩:“負籠銀釵女,鋤畬鶴發翁”,插戴簪釵已成為民間婦女的普遍習俗。人們把自己對生活中最樸素的認知及最熟悉的生活體驗用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并抒發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發飾藝術,點綴中華文明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和女性發型的改變,傳統的簪釵漸行漸遠。無疑,從目前留傳下來的古代婦女發飾看,這些簪釵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中國古代婦女的發簪在流傳過程中因時代的變遷和地域的不同,其間不斷融入新的技法、樣式和風格。它是高雅的,也是世俗的;它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這些簪釵上處處充滿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傳統思想的意趣。發釵藝術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面對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千姿百態的簪釵,不僅僅是為了欣賞它的絢麗多彩和歷史傳說,而且還因為它能繼續給我們以啟迪和思考。
現代社會技術的革新、技巧的進步都能夠制作出更出彩的發飾來,但一件件久遠的早已成陳跡的古代發飾,為什么仍能感染著我們?正是因為凝聚在這些發飾工藝品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情結,儼然是吉祥文化標本之集合。它們所表現的生動神韻、精湛技藝和廣泛內容令人嘆服,使得我們在民族文化傳承上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