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南通紡織工業學校求學時,有幾個同學的姓氏很少見:江蘇南通的冒姓同學、云南的庫姓同學、江西贛州的言姓同學、福建三明的茅姓同學。
姓冒同學就來自于南通市如皋縣,現如皋市,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為世界六大長壽鄉之一。 百度百科:冒姓,有五大源流,漢代、宋代已有冒姓名人流傳于世,此姓氏極為少見,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位。
----------------
文章來自網絡,作者不詳
冒姓受姓于元末明初,泰州蒙古貴族德新,避兵亂,其子受姓“冒”,長子冒致中,張士誠劫持到蘇州,封妥督丞相,拒不受,從孟瀆渡江至如皋東陳河西“家焉”,是為如皋河西派始祖。次子冒啟之居泰州,是為泰州始祖。三子冒檜從泰州到天長,經常熟至如皋東陳河東“家焉”,是為如皋河東派始祖。從此在江蘇如皋、泰州形成冒氏三位始祖三大支派《冒氏宗譜》規定自始祖以下按世計,至今有三十多世子孫。德新是種蒙古族始祖,他在冒氏家廟只能接受兼祭;他不上冒氏宗譜,《冒氏宗譜》世系圖表沒有德新名字。冒姓只有六百多年歷史,如皋及周邊如東、南通、上海等地,僅有冒姓數萬人。上古棼冒早己衍變為己包姓,包姓人口超過百萬。宋代如皋冒姓改為茂姓,所以宋末編的百家姓沒有冒姓。河西派的《冒氏宗譜》即將翻印出版。
邵志宇和楊麗麗二位先生,于2005年《尋根》雜志第三期上發表的“如皋冒氏來源”一文,我們沒有在文章中看到冒氏的“來源”,也沒看到冒氏的“根”,到是看到作者:不太高明的別有心計的知識玄耀;解剖和重組冒純卿先生的文章;把《冒氏族譜》、《冒氏家譜》、《冒氏世譜》(我們對此“三譜”有無尚存質疑),定之為“偽譜”。
作者無意去“尋”冒氏的“根”,無意去探冒氏的“源”。作者的真實意圖是推翻冒氏之源來自蒙古,這一為世人公認的事實,從而在譜學界標新立異、別樹一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不惜顛倒是非、無中生有、斷章取義、甚至信口雌黃。
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對部分如皋冒氏蒙古籍提出質疑,妄圖為否定冒氏蒙古之源打開缺口。作者在文章開端就稱中國家譜另一個目的是為了“提高家族地位”、“清代出現了自稱蒙古成吉思汗家族后裔”。文章一步一步引向江蘇如皋冒氏,說它是如皋一大姓,有一萬人口以上。文章說:“1952年民族鑒定,有部分生活在外地、祖籍如皋的冒氏,將族籍定為蒙古族,而生活于如皋的冒氏居民全部為漢族”。至此,作者極富挑釁地問道:“這是怎么回事?”顯然作者在文章中己作了回答:“部分外地冒氏是為了提高家族地位,生產高貴祖先,自稱成吉思汗后裔,才定為蒙古族的”。作者認為只有否定了部分冒姓的蒙籍,才能推翻如皋冒氏之源來自蒙古這個事實,這篇文章也就容易寫下去了。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十分簡單。
第一,解放初期,如皋冒氏大多數是農民,文盲很多,見少識微,沒有種族和族籍觀點,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少數民族。
其次,如皋自古以來幾乎全是清一色的漢族,即使有個別少數民族也早溶入漢族中去了,估計解放初期如皋政府出于這種認識,沒有進行族籍鑒定工作。筆者祖輩住在如皋農村,1952年如皋農村沒有建立戶籍制度,沒有發放身份證,更沒有見過族籍鑒定。
其三,更主要的是,六百多年前成書的《冒氏宗譜》存世及少,很少人從事冒姓族源研究,知道如皋冒氏始祖是蒙古人的更少。即使廣泛流傳的冒姓是元代脫脫丞相的后人,也只當作遙遠的故事去聽,決不會與冒氏族籍聯系起來,因為如皋冒氏早己“自覺”的“變成”漢人了。
其四,即便當時在如皋開展族籍鑒定,也不會有冒氏,放著漢人不當,去冒險當什么“韃子”。“韃子”是歷史上漢人對蒙古人的蔑稱。民間就流傳著,漢人齊心要殺靠漢人供養的“韃子”的故事,如皋人對“韃子’很反感。
鑒于上述種種原因,生活在如皋的冒氏在沒有進行族籍鑒定的情況下,后來被劃為漢族就不足為奇了。
今天不應把大部分冒氏被劃為漢族,和少數冒氏自覺選擇蒙族相提并論,選擇蒙籍的少數冒氏,他們住在大城市,是冒姓族人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他們知道如皋冒氏始祖是蒙古人,在大漢族主義沒有受到批判的解放初期,勇敢的恢復自己的蒙古族籍,甘當在如皋被蔑稱的“韃子”和當時法定稱謂的“弱小民族”的蒙古人。其行為是難能可貴的。決不是作者妄稱的、為了“攀附帝王家族”、“生產高貴祖先”而在“發揮想象空間”。他們實事求是,尊重歷史,是中國知識分子優良傳統的體現,在解放初期的歷史條件下這兩種族籍的定性都是正確的,不容任何懷疑,企圖否定部分冒氏蒙籍是錯誤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如皋市還有部分冒氏更族為蒙族,這都符合民族政策,充分證明中華民族是個團佶、和諧的大家庭。
筆者順便指出,解放初期,最吃香的祖先是當家作主的工人農民,最受批判的是被打倒的封建帝王。那時不會有人爭當帝王的后代,如有人挎耀祖先是帝王,那一定會受到批判的。只有改革開放以來,實事求是的肯定一些帝王歷史功績之后。才使少數人產生了'攀附帝王’,'生產高貴的祖先’的奇怪思想,。中國有句俗話'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作者正是以今天'小人之心’,去渡五十多年前部分冒氏的'君子之腹’的。
立論無據、無知而可笑。作者稱《冒氏三譜》“都說如皋冒氏一世祖是冒致中(號東林)”,“然而如皋政協委員冒純卿先生在《如皋文史》撰文說:“始祖冒檜,洪武初年廣西巡按……子孫繁衍,成為東陳鎮河東的望族……”。作者故意裝出第一次知道冒檜的樣子,筆峰一轉,提出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冒檜何來?豈不拆了'始祖冒致中’的臺?”。言下之意《冒氏三譜》說始祖是冒致中,而現在冒純清文章中又出現一個“始祖冒檜”,你們如皋冒氏竟有兩個始祖?在互相拆臺!你們能自圓其說嗎?一副興災樂禍的口氣。
其實這個問題也十分簡單,如皋冒氏存在以冒致中為始祖的河西派,和以冒檜為始祖的河東派,古已有之。兩派冒氏始祖元末同時避亂到如皋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兩位始祖是親兄弟(筆者另有專文),冒氏族人家喻戶曉,康熙年間兩派曾合修宗譜,誰也沒有拆誰的臺,數百年來從沒有人提出“冒檜何來”?這個幼稚的問題。這些,在兩派的《冒氏宗譜》中都有記載?,F存的河東派《冒氏宗譜》收集了許多關于“冒檜何來”的文章?!懊笆蠈W者”應好好讀一讀這兩套《冒氏宗譜》,弄清這兩位冒氏始祖的來歷,不要再問“冒檜何來?”可笑而無知的問題了。中國有句俗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作者本意是制造“冒檜拆了冒致中的臺”的局面,豈料到“偷雞不成蝕把米”,不但沒有拆到冒致中的臺,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無知,使我們看到“冒氏學者”對如皋兩派冒氏始祖的知識,還不如一個普通冒姓農民,這不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嗎!
冒純清先生的文章原名是'東陳鎮歷史瑣談’。作者別有用心的將該文剪裁、肢解,把有關于東陳冒姓的三段不連貫的文字,選擇、縫到一起,形成好像冒純清先生一氣呵成的文章,這種作法是對原著的不恭,有失學人的體面,甚至有侵權之嫌。
更有甚者是包藏禍心,作者重組的目的是要誤導讀者:另一個'冒氏始祖’冒檜的第一次出現是來自冒純清先生的文章。企圖把問題的焦點指向當今的冒純清,作者對歷史上早已記載的冒檜的名字,為什么只字不提,而偏偏引用冒純清文章后提出“冒檜何來?”,因為這樣能烘托出“當今”效應,從而顯示出“冒氏學者”的“學術敏感”和“知識淵博”可惜這點小技巧一點即破。順便提示作者,引用他人文章時“引號”和“省略號”是不可缺的,這是語法常識。
四、否定“冒氏三譜”是牒譜學的無知。
作者在文中多次用到“偽譜”這個詞,并指名道姓稱《冒氏世譜》、《冒氏族譜》、《冒氏家譜》為“偽譜”。我們知道家譜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部譜諜都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一般家譜內容有序言、世系圖、綸音、碑記、墓考、傳記、墓銘、墓表、祭文、藝文、詩詞、書札等等。每次修譜都根據固定的格局增添新的內容,重新刻印出版新的版本。家譜的絕大部分文章是真實可靠的,因此家譜是歷史上'活的有機載體’,是中國歷史三大板塊之一,它就像現代雜志,但它和現代雜志不同的是其內容有增無減。家譜中收集的歷朝歷代的文章,只能代表那個時代作者的個人觀點,從來沒有不變的“家譜觀點”,更不能因家譜中某篇文章不合自己口味就否定整體家譜,就如“盲人摸象”,摸著了腳就以為象的樣子像柱子,“冒氏三譜”是冒氏先人幾百年前勞動成果,作者競稱之為“偽譜”其狂妄程度無以復加!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邵、楊二位先生是怎樣以點代面、無理的否定“冒氏三譜”的吧。清代是否存在“冒氏三譜”,作者未作交待,我們無法核對原文,僅就作者的奇談怪論發表意見。
五、杜撰本領,令人瞠目!
作者說“《冒氏世譜》等'偽譜’,實際上是攀附冒致中家族的其他如皋冒氏所為”。
三百多年前的彈丸之地的小小如皋,數千人口的偏僻冒姓,己存在河西派、河東派,作者什么時候發現'其他冒氏’?他們是哪一派?是河北派?還是河南派?他們的始祖是誰?他們來自何方?他們為什么要攀附一個八品小官鹽務司丞冒致中家族?他們為什么不去攀附明代御史、廣西巡按冒檜大人家族?難道他們神精發生問題?作者能回答嗎?作者作偽之低劣使人驚愕!'其他冒氏’是作者杜撰的,純屬子虛烏有,絕對空穴來風。用現代流行語,是胡編亂造、無中生有。我們世居如皋冒氏,只知道河西派、河東派,從沒有聽說過還有什么“其他冒氏”,并且在三百年前已經編修了作者稱之為偽譜的“冒氏三譜”。
六、顛倒黑白,無中生有
作者寫道:“清康熙年末泰州人張符驤所寫《冒氏族譜,序》云“冒氏之譜”,創于方伯廷和,修于光祿雙橋”,作者嘲笑道“自家家譜卻需要外人指點首修時間”,筆者在《冒氏宗譜》中的“張序”文中讀到這篇文章,張符驤原話是這樣的“蓋冒氏之譜創于方佰廷和,修于光祿雙橋,距今百年,乃再修焉,丈請余為之序”,筆者看到張符驤描繪的:一位79歲的老丈冒蒙求請張符驤為之“序”,沒有看到老丈請為之“指點首修時間”意思。作者斷章取義,竟能從“創于方佰廷和,修于光祿雙橋”十二個字中,竟能聯想到外人“指點首修時間”。真是顛倒黑白、無中生有!張符驤這句話是對冒氏之譜作簡況介紹,是舊時文章起、承、轉、合的方式。序文很多,篇篇都有類似的文字,難道都在“指點首修時間”?這個起碼的寫作知識作者競不知道?!作者的真正用意是想丑化'三譜’,為其稱之為“偽譜”制造借口。但是作者制造謊言的本領并不高明。
作者斷定“冒氏三譜”,“各譜修訂者均不知《冒氏宗譜》之存在”;“這些家譜直接影響了許多冒姓學者和如皋的當代地方志”。
對于前者我要借用作者引用甚多的'葚原序’里一句話:“余生晚,弗克起先輩問之”,“冒氏三譜”編修于康乾時代,估計編修人員有好幾百位,早在二三百年前以經作古,作者居然能肯定“他們均不知道”《冒氏宗譜》之存在。難道作者真有什么妖術“克起先輩問之”。否則怎么知道這樣詳細呢?這大概是作者“毫無約束”的“發揮想像”編造出來的吧!可惜造假不攻自破,“他們”既然知道《冒氏宗譜》的名字,難道就不知道它的存在?作者能自圓其說嗎?
對于“冒氏三譜”影響了當代地方志的指責,我們最近訪問了如皋地方志的主編丁老先生,丁老說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冒氏三譜”,他們認為“冒氏三譜”也是如皋歷史上寶貴文獻,幾十年來在民間搜尋未果,正是他們遺憾的地方。難以相信這幾套對當代地方志編修人員并不存在的“偽譜”,怎能發揮無比威力,透過時間和空間,影響當代地方志的?那只有善于無中生有的邵楊二位先生能答復了。至于“影響冒姓學者”?如果真能影響那些不學無術的學者,讓他們長長見識,到是好事。
作者說:“清代編修的'冒氏三譜’均自稱一世祖為冒致中,是天下冒氏之祖……是大元丞相脫脫之后,是成吉思汗族鎮南王之后。
編修家譜就是要認祖歸宗,明確承傳,如果沒有這項內容,家譜就失去意義了,就不存在了。編修宗譜不“自稱”某某始祖或某某之后,難道還要別人代為指點始祖嗎?難道還要請教某專家來決定自家是誰人之后嗎?這是什么譜諜標準?這是哪家編修家譜規定?而邵、楊正是揮著這根自制大棒,妄圖把“冒氐三譜”打成“偽譜”。
“冒氐三譜”說始祖是冒致中,錯在哪兒?作者有什么證據說明《冒氏三譜》的編者們不是冒致中的后人?顯然作者不可能有什么證據的。那末作者馮什么來指責三百年前的編者們“自稱”“始祖冒致中”有錯呢?至于“冒氏三譜”說是鎮南王之后,或脫脫丞相之后可以討論、研究。據此否定整體的“冒氐三譜”是蠻不講理的。
作者說:“冒政不是冒致中家族的,而是冒哲家族的。幾乎所有其他冒致中家族譜”都把他收入家門”。這也是作者把“冒氐三譜”定為“偽譜”理由之一。
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與泰州冒氏始祖冒啟之是親兄弟,冒政是泰州冒氏五世,明初進士,歷任南京戶部主事、武昌知府、江西布政、山東參政、分守遼陽、巡按寧夏。是位顯赫的明代高官,他“為人質直坦易,居官廉政”、有關他的事跡記載很多,是冒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人物。晚年他寫了兩篇介紹冒氏之源的,極具歷史權威的,千古流芳的文章“有恒公序”和“海陵冒氏族譜序”。
《冒氏宗譜》記載泰州冒啟之后人甚少,從元末到明初百多年間.四代單傳,冒政寫“海陵冒氏族譜序”時,泰州只有冒政一戶冒姓,此序是供后代子孫編修族譜備用的。而同時代如皋冒致中子孫繁衍“指以千數”,冒政為《冒氏宗譜》寫了“有恒公序”。到清乾隆時代,“泰州之裔亦不夥只數十人,……惟皋邑丁口幾千”。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泰州冒氏一族人丁甚少,乾隆時(1746年)如皋刻印“冒氏宗譜”,代編泰州冒氏族譜,“以泰州支牒譜悉入內編”。直到清道光年(1848年)《冒氏宗譜》補刻時還是把泰州的冒氏族譜當作內編支譜。全稱是“如皋《冒氏宗譜》卷十一泰州一支”,列于《冒氏宗譜》之后。我們從卷十一編修人員名單中看到,該卷除了“海陵冒氏族譜序”的作者冒政,是泰州始祖冒啟之的后人外,其他編修人員都是如皋冒致中后人,如起蒙、光裕、與恒、歲其、國柱、文煥等編輯,他們的名字在如皋《冒氏宗譜》中多次出現,他們還都是如皋《冒氏宗譜》的編修。泰州冒氏人丁甚少,沒有獨立的族譜,泰州冒氏族譜就隱于如皋《冒氏宗譜》之中,這是冒家內政,在《冒氏宗譜》和“冒氏三譜”把冒政“收入家門”理所當然,不足為怪。以上這些記載都在“葚原序”中,作者曾反復引用該文,作者應該看到這些記載,但為了定“冒氏三譜”為“偽譜”,作者以“雞蛋里挑骨頭”的心理,故意“忽略”這些記載,實在令人遺憾。
作者無心尋找冒氏之源,但卻羅列了許多并不存在的源頭,和有關情況:
1,殷帝封一子于滎陽冒鄉
2,楚國棼冒勃蘇(申包胥)是滎陽歷史名人
3,北宋《姓氏急就篇》還有用復姓棼冒者
4,明代《皇明千家姓》“蚩尤冒辜”句中,解釋冒氏望出滎陽。
5,清《姓氏考略》:冒姓來源于楚君棼冒的子孫形成公族其郡望就在滎陽(即棼冒勃蘇故里)
6,宋代有大理寺丞冒敬臣,并有敕書一道珍藏于家族詞堂。
7,《冒氏宗譜》記載“贛榆北鄙張家湖”有冒氏居民不知所來。
望出滎陽是十分荒謬的,稍有地理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河南滎陽郡是在秦漢時代所設,秦漢前一千五百多年的殷商和一千多年前的楚國還沒有滎陽這個地名,殷帝怎么去封子于滎陽?哪里來的滎陽歷史名人楚國棼冒勃蘇?楚國棼冒的子孫怎么跑到一千多年后才叫滎陽的地方形成公族而且望出滎陽?作者是在講神話故事吧?純屬捕風捉影,牽強附會,無稽之談!
蚩尤冒辜之句更是可笑,我們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看到傳說蚩尤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最為暴。黃帝與蚩尤戰于諑鹿之野,制服蚩尤。作者認為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的神話中蚩尤冒辜的后人就是現今的如皋冒氏,那么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本姓公孫,作為黃帝子孫,全中國人都應改姓公孫了?這不但是笑話,簡直是荒唐!
中古宋朝有一位大理寺丞冒敬臣,傳說他的敕書藏于冒氏宗詞,從那兒可考到冒氏之源了。這段話作者引自《冒氏宗譜》冒氏十五世冒春榮作的“葚原序”,但冒春榮最后寫的話,作者未加引用,“抑果為德新公之先否乎?舊譜不傳,無證信矣”。明明告訴后人此說無據可查,作者還要斷章取義加以引用,這是為什么?其德可信乎?
作者接著又在“葚原序”中引用“張家湖”有冒氏居民不知所來,作者還專注(不出如皋世系)。但出乎作者意料之外,張家湖冒氏確出自如皋。1988年張家湖冒氏十八世孫冒自強老先生(現離休居上海),出示先祖冒天佑的文書資料,到如皋尋根,在如皋冒氏學者冒榕齡(十八世孫現退休編譯《冒氏宗譜》)的配合下,查閱《冒氏宗譜》世系圖,找到記載十二世冒天佑的名字,張家湖地區冒氏奔走相告:“他們的根在如皋!”,冒自強老先生率張家湖地區冒氏族人代表到如皋冒氏記念堂立碑認祖,此事成一時美談。令人驚奇的是“冒姓學者”對此毫不知曉,事隔十八年后還在《尋根》雜志發表文章,說張家湖冒氏居民“不出如皋世系”,作者不感到臉紅嗎?作者應在《尋根》雜志上公開向張家湖冒氏居民道歉!
楚國棼冒(申包胥)數千年前己衍變為包姓,與如皋冒姓無關。建議作者去查閱《包氏宗譜》就可知道。
冒敬臣(如有后代)己于宋末改為'茂’姓,最近浙江建德茂大政先生說《茂氏宗譜》記載'昔我冒氏,肇籍如皋,宋末兵燹,南渡為茂’。
上古無影無蹤的棼冒的傳說與如皋冒姓不搭介,中古的如皋冒姓己“南渡為茂”,如皋冒氏之源只能從《冒氏宗譜》中去找,《冒氏宗譜》成譜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其中“諸序”,“有恒公序”,'海陵冒氏族譜序’(以下稱三序)是研究冒氏之源最具權威、最可信的資料?!叭颉闭f冒姓是“受來之姓”,“恐失之誣”故“不究所以來”,而且“不能悉記隱顯之實跡”,我們知道蒙古人是沒有姓氏的,要改成漢人必須“受姓”,明初洪武帝曾下令滯留中原蒙人必須使用漢姓,當時漢蒙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蒙人為了安全紛紛改為漢姓,但十分保密,要“隱顯實跡”,“不究所以來”,“三序”用詞雖然隱晦,但對冒姓始于蒙古,作了非常巧妙的揭示,“三序”中的“諸序”出自明初南京吏部郎中諸讓大人之筆,諸讓寫道:“東林之元孫?!兄居谧V而恐失之誣,故不究所以來,斷以東林公為始”。吏部郎中以明初朝廷高官身份,為《冒氏宗譜》作序,說明冒氏始祖不是一般平民,他知道冒氏始祖是蒙古人,所以寫下“恐失之誣,故不究所以來”的千古名句,如皋《冒氏宗譜》開篇有這么一篇重量級的文章,證明冒氏祖先是蒙古上層人物足夠了,當然我們在《冒氏宗譜》中還可以找出許多冒氏來自蒙古的信息,如康熙五十五年(1716)陳鵬年先生的“陳序”,就有冒氏“明開基入籍”的記載,“入籍”就是外族入漢藉,哪個外族:?當然是蒙族,這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寫道“《冒氏宗譜》記錄……冒致中的父親為冒德新”,這是作者別有用心的串改冒氏始祖,作者對《冒氏宗譜》一竅不通,在浩瀚的《冒氏宗譜》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冒德新”三字,德新這個名字唯一的一次出現在冒政的“海陵冒氏族譜”中:“考始祖德新公,以廷佑巳未(1319)生啟之……今家廟祖啟之,兼祭德新,而如皋祖致中”。這段話告訴冒氏后人,泰州家廟祭祀始祖啟之,如皋家廟祭祀始祖致中,家廟是紀念姓氏祖宗的地方,德新不能進家廟,只能接受“兼祭”,明白告訴后人,德新不是姓氏始祖,是沒有漢姓的蒙古人,是如皋冒氏的“蒙族始祖”。這段文字也出現在作者多次引用的“葚原序”中,作者沒有讀懂這段文字,還是故意裝著不知道?作者可以探討冒姓族源,無權給冒姓的種族始祖“受姓”。數百年來如皋城鄉冒致中的后人供奉始祖是冒致中,最近如皋冒氏族人,在“冒氏記念堂”前,尊刻身著蒙古服飾的姓氏始祖冒致中石像,供冒氏右人奠祭。作者不可以也不應該編造“冒”德新這個名字。不要在冒氏族人中制造混亂。作者意圖是要否認如皋冒氏之源來。 轉自www.wncx.cn https://www.wncx.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