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六點多,八達嶺長城試亮燈,璀璨燈光勾勒著蜿蜒起伏的八達嶺長城,星光霓虹一路綿延不絕。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八達嶺長城景區將開放夜長城項目,讓游客暢游夜幕中的雄偉長城。《萬象回春》
《萬象回春》以2021年“云南省亞洲象群北移南歸”新聞事件進行藝術創作,講述了15頭大象從云南北上南歸遷徙途中的有趣故事。
10月1日至10月7日每晚7點30分,八達嶺長城北一樓至北四樓將點亮燈光,面向游客開放。
夜長城項目單獨買票,游客可通過“長城內外旅游”微信公眾號購票,每晚最多預約500人。
當時北方少數民族山戎的一支重要的部落,曾在軍都山北麓的媯川盆地生活了三百多年。山戎不斷越過關溝南下侵擾燕國,公元前663年山戎再次進攻燕國時,齊桓公曾親自率軍征伐山戎,解救燕國。
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后,從八達嶺取道大同,駕返咸陽,在八達嶺仰天長嘆;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都要經過八達嶺;元順帝夜走黑松林,泣別八達嶺;明成祖五次北征蒙古,橫掃塞北,八達嶺上指點江山;康熙三征葛爾丹,八達嶺內運籌帷幄,鞭指長城。
歷史在八達嶺廣闊時空里演繹,帝王將相在歷史的光影中,或輝煌或暗淡地遠去了。
黃崖關長城景區28日起恢復開放 對全國醫護人員免費
2022年央視春晚舞臺上,音樂短劇《萬象回春》給觀眾們留下深刻印象。中秋節將至,9月9日至11日,八達嶺長城景區開放夜長城,連續三天文化活動不間斷。其中將迎來《萬象回春》上演,游客可與大象木偶近距離接觸。
《萬象回春》以2021年“云南省亞洲象群北移南歸”新聞事件進行藝術創作,講述了15頭大象從云南北上南歸遷徙途中的有趣故事。今年9月初,八達嶺文旅集團和中國木偶劇院合作的《萬象回春》在八達嶺長城景區首演,9月9日至11日晚,以長城景區文化街為舞臺,《萬象回春》繼續上演,帶游客感受別樣的夜長城,《萬象回春》每天共演出兩場,演出時間分別為18時30分至40分,19時30分至40分。
9月9日至11日,古風舞蹈快閃、開城儀式、將士巡街、《夢回長城·八達嶺》等都將如期上演。巡游的“將士們”在“北門鎖鑰”處震撼上演開城儀式,身著明朝服飾的“文武官員”依次登場,帶來古風快閃舞蹈,為游客開啟八達嶺夜長城的“大門”,帶領游客“穿越”到明朝的八達嶺。《夢回長城·八達嶺》是大型實景沉浸式互動娛樂項目,以八達嶺長城為實景,采用沉浸式角色扮演形式,通過闖關、策略、劇情演繹等游戲環節,帶領游客一路斗智斗勇完成任務取得勝利。
9月9日至11日,長城文化街活動時間為每天18時30分至22時,長城亮燈時間為每天19時30分至21時30分,開放區域為關城西平臺至北四樓。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李瑤
----------------------------------
2022-09-18 22:54山西公益人士,文化領域愛好者
烽火臺是長城軍事防御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其建筑形制和功能,大致分為敵臺(墻體內外、馬面),烽臺(御敵、瞭敵、傳訊),接火墩(傳遞敵情的傳訊臺),敵樓(駐兵儲物多功能)。
在一次長城調查中,驚奇地發現了這樣一座烽火臺,具備以上各臺的功能,但是又無需發揮以上各臺的作用,更主要的任務應該是用于“藏兵”,故暫且稱它為“藏兵臺”。
第一次發現這座墩臺的時候,就覺得他很特殊,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對這座墩臺建筑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墩臺、長城、教場、營房、馬棚等建筑遺址;墩臺的作用和意義,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用文獻考古去解讀田野考古的發現,力圖解開長城“藏兵臺”之謎。
01
一.境門東山頂后的奇觀
建在長城上的大境門是一座張家口標志性的建筑,它雖然沒有像長城上山海關等關口那樣敵樓高聳、宏偉雄壯,但是因為明朝隆慶年間在這里開啟馬市而聞名于世。黃時昉《國史唯疑》中說:“張家口本荒涼邊界,開馬市后,緞布買自江南,皮毛賣到湖廣,物豐民安,商賈云集,如中原城市一般繁榮”。《宣府鎮志》載:“張家口堡已是賈店鱗比,各有名稱。如:南京羅緞鋪,蘇杭羅緞鋪、臨清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等,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里許,商賈皆爭居之”。 據日本學者小野和子考證,這一年 (隆慶五年 1571 年)張家口馬市私市交易總量為馬騾牛羊總兩萬四千二百一十七匹,是官市交易三倍以上。相應地,私市交易額也應在官市交易總額五萬六千四百七十五兩的三倍左右。
近日和朋友從大境門東登魚兒山,登上“境東臺” 頂,一幅山水林田路、樓亭廟臺墻使人眼花繚亂的立體畫卷展現在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里造就出一片別樣的洞天。
大境門東懸崖峭壁下是激起了浪花的清水河。頂端沿著懸崖的邊緣,是一道與峭壁并行的山梁,“境東臺”就建在山梁的最高點上。登臺頂南觀:城區里的高樓大廈就像堆積起來的積木。穿城緩緩流過的清水河閃爍著魚鱗般光點的清波。北望:北溝河床已被新建的民房包裹起來的“孤石”(一根石柱獨立在河床的中間,曾是張家口的一大景觀)猶如眼前。西看:懸崖下的大景門景區、西太平山上的長城與烽臺、堆滿了各種建筑的西溝盡收眼底。
在“境東臺”的東面山腳下,出現了一個特別神奇的、四面環山的小盆地。盆地南北寬120米,東西長240米,底部十分平整。毛石干插的長城從“境東臺”的東部下到盆地,就像系在盆沿上的一條鎖鏈,從盆地的南沿向東山頂爬去。
在盆底長城中部的外側,有一個方型夯土墩臺,底邊各寬8米,高9米。墩臺的底部周邊發現了灰磚塊兒和灰瓦。此墩臺原有外包磚。墩臺頂北部有較大的土堆,應該原是一座頂部鋪瓦的磚木結構的鋪房。墩臺南壁有一道塌陷的壕槽,應該是內設的軟梯登頂的通道。墩臺北部被雨水沖刷得平整的切面上,通體夯層清晰均勻,沒有維修增筑的痕跡,是一座一次性成型的墩臺。從整個遺存的建筑遺跡看,這是一座規格較高的烽火臺
墩臺的西北部是一個120米×70米的教場,場面猶如而今新建的足球場一樣平坦,上面生長的一些纖細微弱的小草,并沒有遮掩住夯土踏壓的面容。醒目的教場就像在碧綠的草叢中鑲嵌的一塊特別醒目的褐色地毯。
距墩臺東部30米長城內側的山窩處,有一片建筑遺址。遺址內散落著磚塊兒,應該是駐軍的營房與馬棚。
從盆地的西邊山坡,穿越盆地的底部至東部山腰,長250米毛石干插的長城,高四米,頂寬40厘米,保存基本完好 。而與此相接的東部的長城已經倒塌為石埂狀。
盆地北面的山梁與盆地的北沿中間有一道深溝,溝上建了一座頂寬三米的旱橋,是一條唯一可進入盆地的小路。此路通到距盆地680米的東窯子老村。
這個隱蔽的盆地里,有水,有路,有馬棚,有營房,有教場和瞭望臺,完全是一座建在長城上的設施齊全、檔次較高的兵營。
02
二.馬市的興盛與防護
探討這座兵營建筑的作用和意義,就必須了解馬市的興盛與防護歷史。馬市開啟后,邊境貿易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來自長城外蒙古部落的不斷發展壯大,并沒有解除朝廷上下思想上的顧慮,依然沒有忘記“詐市”和“炸市”的教訓。
早在《庚戌之變》次年五月,“宣府設馬市于新開口堡,虜酋把都兒、辛愛、伯要卜朗臺吉、委兀兒慎臺吉凡五部入市,共易馬2000余匹”。這次馬市開啟不久,便發生了“詐市”和“炸市”。同時,蒙古部落“欲以牛羊易谷豆者候命不得,遂分散為盜無虛日。十一月間大入邊三次,搶擄人畜甚眾”。遂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朝廷下詔罷各邊馬市,明令“復言開馬市者斬”。明朝閉絕互市之門后,明蒙雙方關系復又回到戰爭狀態。所以,“隆慶協議”后在大境門處重新開啟馬市便加強了防衛。為了保證馬市正常進行, 開市期間明朝派士兵500人駐市場, 蒙古部派士兵300人駐長城外。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汪道亨任宣府巡撫來此處視察,認為:“上谷延袤千三百里,未若此山之扼要而雄峙也!”,“僅北面危垣斷壁”難以御敵,于是奏請朝廷建起了“來遠堡”。據乾隆年間修《宣化府志》記載:“張家口來遠堡乃昔年互市之地。東畔河琉下開水閘。頗稱險要,系內外之咽喉,統全鎮之要害”。“在堡內專建營房300間,司稅房24間。兼顧屯兵和貿易的營房,駐有重兵”。 堡內建營房三百間,這是當時最為重要的軍事建筑,目的是保證馬市的安全。
多少年來,史學者和長城愛好者都十分關注在長城內為了保證馬市的安全建有營房,駐守重兵。大境門長城,東、西都與懸崖絕壁相接(長城直修上西山,東山絕壁底部依然可以看見長城與之相接的痕跡)。西山腰部建有“守關臺”,東山絕壁頂部建有“境東臺”。兩臺遙相呼應,監控境門。如此重兵多方位防控堪稱嚴密了,而誰能料到“境東臺”的背面卻藏有玄機,不知什么時候、何方高人在那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藏兵臺”!
03
三.破解藏兵臺建筑年代之謎
境門左右東西太平山上的長城,大致成形于明成化年間。隆慶年間馬市開啟后,對周邊長城不斷地進行了維修和加固,有的烽臺包了磚。從這座棱角分明的墩臺和保存較好的長城分析,這座長城上的烽臺建筑時間應該晚一些。就在我對長城上這處特殊建筑感到一片迷茫的時候,發現了此處長城的建造者給我們留下的準確歷史信息。
如果說對于境東臺這片長城建筑的發現是一個驚奇,而更珍貴的是,在這里發現了這片建筑的準確修筑年代。這里有兩塊記載長城修筑年代的刻字石,一塊內容為:“崇禎六年 二工八號 攬頭車承交”;另一塊為:“攬頭左光祿 二工十號,崇禎六年○○○○”。(話外:前幾年到西山野游,在一溝底發現了一座清代古墓。陵園內尚有兩通碑首雕有精美圖案、字跡比較清晰的墓碑。今年再去,兩座墓碑都不見了。這兩塊兒長城記事的刻字石,最好收藏起來,仿制兩塊兒放在原處,以供人們研究和鑒賞)。
無獨有偶,延慶在修復長城時“在84號敵樓的清理過程中還發現了帶有“重崇修”文字的瓦當和帶“年禎七”文字的滴水,其含義應為崇禎七年重修”。
“崇禎六”、“年禛七”,這兩個年份絕對不會是巧合。
經查史料,內外一統的大清王朝,對前朝這塊藏兵之地做了詳細的記述。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宣化府志塞垣志》記載:東景臺“東至寧靜臺四里。西至守關臺三里,現設外委把總一元,馬兵四名,步兵十六名,平房20間,馬棚兩間。”護關臺“西至紅崖臺四里。現設臺兵三名”。
據史料記載,崇禎年間,對薊、宣、大長城多處進行了修復、加固。通過以上對長城的實地考察及出土的實物、史料記載及近期資料的相互印證,這座兵營應該是建于崇禎六年。縱觀這座烽火臺及設施、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分析,這就是一座“藏兵臺”。
04
四.“來遠堡”建設后的軍事態勢與“藏兵臺”建設的意義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宣府巡撫汪道亨為什么要建“來遠堡”?這一年,促成《隆慶和議》的重要人物忠順夫人三娘子死,其夫勢弱,不能控制各部,各部對明邊時有騷擾;林丹汗察哈爾稱王,給宣鎮邊界造成危險;后金努爾哈赤滅了蒙古烏拉部,向外擴張勢頭兇猛。汪道亨到此巡撫,面對來自長城外的威脅,認識到此關口的重要。為了加強此區域的防護,奏請朝廷,在此處建起了“來遠堡”。“來遠堡”的建立只是起到了防護作用,并沒有消除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
明朝萬歷年間的后期,宣大沿邊雖然有不斷的摩擦,但是尚屬穩定。“來遠堡”建成二年后,即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后金。后金天命十年,遷都沈陽。真正使朝廷感到威脅的是北方迅速崛起的女真人。
后金的軍事行動及發展態勢,不能不引起明朝廷的高度關注。崇禛元年(1628),后金攻察哈爾部,察哈爾戰敗。崇禛五年(1832),皇太極攻察哈爾部,林丹汗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遠走。至此,宣大以北亦歸后金控制。
崇禎年間,盡管后金已大兵壓境,但是張家口這個長城內外重要的物質交流關口的馬市還是正常開放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明代揭帖記載,崇禎十年(1637年),欽差分守昌平和宣府兩個軍鎮的御馬監太監鄭良輔到張家口開市買馬。
當時,在長城內外如此嚴峻的軍事態勢下,馬市并沒有關閉。為了保證馬市的安全,必須加強防御措施。能夠考到在十分隱蔽的地方,埋伏一支奇兵的人,確實是一位軍事天才。
這座烽火臺實際上就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修筑的一座隱蔽的藏兵營。他的兵力配置,遠遠地超過按駐守烽臺慣例配置的兵力。一般墩臺按慣例,設三至五名臺兵是正常的。這里不僅駐有馬兵4名,步兵16名,另有外臺兵3名,并且設外委把總一員。按當時軍官的配置,這里的把總應該是“衛指揮同知、僉事”。這是朝廷的命官,相當于現在的營、連級干部。
建在懸崖絕壁頂端的“藏兵臺”的意義,就在于馬市若發生騷亂,這支隊伍會隱蔽地從東窯子進入境門外北溝河床,猶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現在犯敵身后。與大境門內駐軍形成內外結合,南北夾擊之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奇兵險勝,確保安全。這應該是建筑“藏兵臺”的目的與意義吧。
司馬臺長城恢復開放,這有一份最新版《游覽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