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燕子磯頭嘆水逝,秦淮艷跡已消沉;荒寒剩有臺城路,水月雙清萬古情。(徐悲鴻)
1931年5月,南京。鐘山蒼翠,群巒綿延;玄武清澈,煙波浩淼。
臺城上桃花盛開,春意闌珊。樹林的偏避處,一對男女盤坐在草叢中,眉來眼去,暗送秋波。隨著夕陽的落下,女子的頭不覺地倚靠在男人肩上。男子猛轉過臉,將唇貼在對方的嘴上,兩人齒舌相交的那個瞬間,都感覺到了內心的悸動……。
此刻,雞鳴寺的銅鐘敲響、蕩氣回腸。
光天化日之下、古剎莊嚴之地,竟然旁若無人、忘情地激吻。
他們是誰?男人是一位中年大叔,身著灰色的西服,深紅的領帶、皺巴巴的。不時猥瑣地偷瞄一下四周,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畫家徐悲鴻。
女孩是一個蘿莉,穿月白色大袖衫和籃色短裙,齊耳根的短發,襯著嬌艷的臉龐,秀麗清新、溫婉可人。她名孫多慈,是徐悲鴻剛剛入室的女學生。
彼時,35歲的徐悲鴻是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且擔任西畫科主任。他在傳厚崗的兩畝地上,建造了一棟西式小樓。夫人蔣碧微在院子里種滿了桃樹、垂柳和薔薇等,她不懂得“桃之夭夭”和“楊柳依依”,都是家居風水的不祥之花木。
徐悲鴻是一個成功的“鳳凰男”,有優厚的薪水和售畫的銀子,名利雙收、躊躇滿志。婚姻渡過了“七年之癢”,蔣碧微已成“黃臉婆”。他感覺到自已將不安于室,遂把住宅命名為“危巢”,取“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之意。
少女孫多慈
南京自古是一個曖昧的城市,杜牧詩云:“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秦淮河兩岸青樓林立、畫舫凌波;商賈云集、佳麗薈萃?!扒鼗窗似G”與“紅袖添香”,是文人騷客們風流不羈、樂此不疲的真實寫照。如此情境,不由得讓人身不由己、想入非非。
孫多慈時年17歲、正宗的一坨“小鮮肉”。她剛中學畢業,投考中大名落孫山,家庭又遭變故,六神無主、彷徨無助。由父親的好友、中大校長羅家倫介紹,拜徐悲鴻學畫。
她眼里中的老師,是才學淵博的偶像、高大上的男神。
初見,一笑傾城,徐悲鴻表面不露聲色,心底卻掀起萬丈狂瀾。
后來,他寫道:孫多慈“白皙細嫩的臉龐,漆黑的雙瞳,童式的短發,穿一身工裝衣褲,秀美溫文,笑時尤甜蜜可愛?!?/span>
第二日,徐悲鴻即約她畫像。一張速寫頭像,居然連接畫了七天。后來又畫了多幅的素描和油畫,情不自禁地說:“與之相對,如沐春陽,如飲醇醪……”。
徐悲鴻是個“老司機”,精于此道、輕車熟路。
剛滿16歲時,在宜興屺橋鎮的老屋,他含情脈脈地牽著一個小村姑的手,走入了洞房。次年,生一子,名“吉生”、后夭折。21歲時,他借住在上海老前輩蔣梅笙的家里,順手牽羊,拐走了蔣家二小姐蔣碧微,私奔、后產下一男一女。
很快,懵懂無知,單純天真的孫多慈上了“車”,成為他的小三。
臺城回來后,徐悲鴻意猶未盡,創作了一幅油畫《臺城之夜》。畫面上,他席地而坐,孫多慈則站在一旁,天空中一輪明月,儼然成雙。
當年7月,中央大學藝術系招生考試。徐悲鴻主考素描,孫多慈以95分獲第一名,無人企及,名師出高徒。他評價道:“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
徐悲鴻的作為,并沒有瞞過蔣碧微的火眼金睛。醋海翻波,夫妻反目。一哭二鬧三上吊,油畫《臺城之夜》也被蔣碧微搶走并毀壞。
徐、孫的師生戀,不僅在平靜的中央大學校園里,激起了層層漣漪,也成為南京、上海一帶、吃瓜群眾茶余飯后的笑料。
1931年,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女生合影。左起為金有影、孫多慈、張蓓英等。
右起:第6徐悲鴻、第8潘玉良(女)、第10陳之佛、第11張倩英(女)、第12孫多慈(女)。
民諺:你要補鍋,我有鍋?。
一般說來,女學生所迷戀的老師,都是那些儀表堂堂、博學多才和出類拔萃、受人欽佩的老司機。從心理上看,對老師的鐘情,是自我完善、努力進取的愿望,帶著盲目的依戀和信任。 師生戀始于清末民初、西風東漸之際。
男女平權的運動,使得女孩子們紛紛走出閨房與繡樓,邁入新式學堂,接觸到知識淵博的男老師。才人佳人、成雙作對,無端地弄出許多撥云撩雨、惹草沾花的事兒。
情竇初開的孫多慈,有高度的情緒敏感性,渴望受到憐愛和保護。徐、孫一拍即合、順水推舟,似乎不容他人啄語。但是,師生戀是違反人倫的。
所謂人倫,即人類相處的生活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說文解字》曰:倫,輩也?!睹献?滕文公上》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天朝幾千年來,為脫離荒蠻、文明進化而形成的一套體系,以規范民族和社會有序、健康地發展。兩性倫理,是社會道德中最敏感的部分。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若人倫紊亂,謂之亂倫也。
繁華過處是荒涼。
徐、孫的師生戀,引起了夫妻交惡,勞燕分飛。
1937年,徐悲鴻在《桂林日報》上,刊出離婚聲明:“鄙人與蔣碧微女士已脫離同居關系,彼在社會上一切事業概由其個人負責,特此聲明?!?/span>
同時,他也遭到孫多慈全家的極力反對,未修成正果。畢竟徐悲鴻拖家帶口,不僅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比孫多慈要大17歲。
花自飄零水自流。1941年晚春,29歲的孫多慈極不情愿地嫁給了許紹棣,還是一個大她13歲老男人。1946年深秋,徐悲鴻與廖靜文在重慶結婚。轟動中央大學美術系的這場不倫之戀,終于畫上了句號。
中年的孫多慈在臺灣
正是:一片殘陽柳萬絲,秋風江上掛帆時;傷心家國無限恨,紅樹青山總不知。(孫多慈)
------------------
徐悲鴻《贈孫多慈》
1930年,徐悲鴻在夫人即將回到南京之際,滿含苦悶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并且給詩命名為《贈孫多慈》。
詞句中透露著低沉憂郁的情緒,徐悲鴻似乎在感嘆著那甜蜜美好的日子已經成了回憶,一去不復返,他與心愛的人之間只剩下了通往不同方向的路以及互相思念的情意。
但是,他的夫人名為蔣碧微,并非此詩題目中所提到的名字,且夫人剛回國,那些快樂的回憶又從何而來?
實際上,徐悲鴻在這首詩中提及的相愛之人,是一位名叫“孫多慈”的女子。
她是徐悲鴻的學生,卻在徐悲鴻和他夫人婚姻存續期間,發展出了師生戀。
《贈孫多慈》
這樣尷尬的身份,注定了他們之間擁有的,是一段凄美、卻注定不被人祝福的感情。
孫多慈從小便熱愛繪畫,十八歲時在父親的好友宗白華的幫助下,以旁聽生的身份來到了中央大學,進入了藝術系學習。
她便是在教室里,第一次見到了比她大十多歲的徐悲鴻。
那個在臺上談起繪畫似乎整個人都發著光的老師,在第一時間便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后來她便得知,這位便是美術系主任徐悲鴻。
“如果他也能教我就好了”,孫多慈這樣想著。
她確實如愿了。進入南京中央大學后,孫多慈和眾多同齡人一起,成為了徐悲鴻的學生。
雖說是系主任,但徐悲鴻也經常親自給學生授課,兩人經常能在課堂上相見。
孫多慈自畫像
據后來的同學們的回憶,當時的徐悲鴻似乎是“獨寵”孫多慈一人,偌大的教室里,仿佛只有孫多慈是他的學生一般。
徐悲鴻的教學熱情全都放在了她一個人身上,偏愛得讓人心生嫉妒。
在一眾學子中,孫多慈是憑借著什么脫穎而出?
首要的一點便是天賦。孫多慈冰雪聰明,在繪畫上天賦異稟,每次提交上去的作品表現的情感、運用到的技法,都令徐悲鴻感到驚訝,驚嘆這位學生的天賦竟如此出眾。
其次,便是孫多慈的外貌。對于她的外表,女作家蘇雪林曾經這樣描述:
“白皙細嫩的臉龐,漆黑的雙瞳,秀美溫和,笑起來便甜蜜可人……”
“與之相對,入目春陽,如飲醇醪”,甚至到了“無人不覺她可愛”的程度。
徐悲鴻
面對這樣一位年輕貌美、天資聰穎的女學生,徐悲鴻自然是心生欣賞贊嘆,滿懷惜才之心。
于是,一天下課后,徐悲鴻問她“要不要去參觀我的畫室”,還說想為她畫一幅畫,請她擔任自己的繪畫模特。
于是沒多久,一張孫多慈的素描畫便完成了。畫中的孫多慈既有學生的清純,又有少女的樸實淳厚。
畫稿的右下方,徐悲鴻還寫道:“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p>
如此之高的贊譽讓孫多慈受寵若驚,更別提這還是出自一位繪畫大家之口。
徐悲鴻作為老師,本就是她所崇敬、尊敬的對象,能得到老師的關照和指點,她已經感激萬分。
學生時代的孫多慈(中)
這次甚至做了徐悲鴻畫中的模特,得到了這般的夸獎……一切的一切,都讓孫多慈感到自己想在夢幻般的仙境中,回想起來便泛著難以言說的甜蜜與快樂。
自此,兩人便開始逐漸熟悉起來。
但一天天過去,徐悲鴻描繪孫多慈的畫作日益增多,那生動至極的少女風姿躍然紙上,不難看出下筆之人的精心對待。
面對這樣一位藝術大師的呵護與欣賞,孫多慈也不免感到激動,少女愛慕的情愫暗自滋生。
他們一起畫畫,一起外出郊游,談論起畫作時仿佛天地間只剩下了他們二人……
相互吸引的兩人越走越近,純潔的關系似乎在一個又一個熾熱的眼神中發生了改變。
徐悲鴻筆下的孫多慈
甚至隱隱約約有超乎師生之外關系的苗頭,就連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里,也有不少關于二人的小道消息傳得沸沸揚揚,說他們早已在一起。
其實在當時的民國師生戀并不罕見,比如沈從文和張兆和,魯迅與許廣平,他們都是修成正果的愛情。
社會對于愛情雙方的身份并無太多桎梏,只可惜,徐悲鴻是個有家室的人。
他的夫人名叫蔣碧薇,她是當年徐悲鴻一見鐘情的女子。
當時的蔣碧薇婚約在身,徐悲鴻對她如癡如狂,兩人表露情意后,為了應對家中給蔣碧薇安排的婚約,甚至做出了一起私奔的大膽舉動。
才子佳人,為愛私奔,似乎是可以寫進話本的曠世愛戀。二人度過了艱難的時光,互相守望了將近二十年。
徐悲鴻為蔣碧薇畫的《琴課》
但那刻骨銘心的愛戀,仿佛在這一年斷了個干凈。
徐悲鴻與孫多慈的感情正在急速生長,徐悲鴻心生愧疚,也知道自己還有位夫人,便讓她趕緊回來。
在宜興老家探望母親的蔣碧薇一開始拒絕了,卻在幾天后突然收到了徐悲鴻的信、
她的丈夫在信上寫道:“你如果再不回來,我就要愛上別人了?!?/p>
蔣碧薇一看,還有什么不明白,這分明已經是對那學生有了不該有的心思,當時心中警鈴大作,當下便立刻啟程回了南京。
得到了夫人將回的消息,徐悲鴻又感慨“太太明日入都,從此天下多事”,接著便寫下了本文開頭的《贈孫多慈》,懷念那晚和孫多慈在玄武湖畔臺城寫生的美妙時光,抒發了對于未來的擔憂。
孫多慈
蔣碧薇回來后,徐悲鴻數次和她解釋,說自己只是欣賞孫多慈的藝術才華,自己現在并沒有做不該做的事情。
但有一次,蔣碧薇陪同來訪的好友去參觀徐悲鴻的畫室,正巧看到了那副徐悲鴻和孫多慈合繪的《臺城月夜》。
玄武湖畔的臺城作為畫卷的背景,在畫中,徐悲鴻先生席地而坐,而孫多慈則站在他身旁。
飄揚的圍巾與天際一輪明月相糾纏,愜意而清幽,充滿了令人會心一笑的和諧。
真是一對才子佳人啊,她嘲諷地感嘆。
這樣含蓄又飽含美感的畫面,在早已心生疑慮的蔣碧薇眼中,便是兩人關系越界的證明。
而徐悲鴻的畫室中,更是擺滿了為孫多慈所作的肖像畫。
孫多慈美術作品
在后來的《我與悲鴻》中,蔣碧薇寫道:“盡管徐先生不停地向我解釋,但我預感他們之間絕對不是純粹的師生關系。我無法忽視,卻只能淚眼旁觀,察覺他也漸漸不能控制這洶涌的情感。”
于是,憤怒的蔣碧薇自此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反擊。
她曾到女生宿舍公然警告孫多慈“不要再與我家徐先生來往”,在畫室中用刀毀壞了她的畫作,還嘗試寫信給孫多慈的家人,讓他們管好自己的女兒,讓她不要介入別人的婚姻生活。
受到驚動的孫多慈父母再三商議,連忙到南京問了個明白,后來甚至留下了孫多慈的母親當陪讀,以防萬一。
蔣碧薇對孫多慈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攻擊性,言語中盡是排斥之情,以至于后來徐悲鴻在南京的公館落成,孫多慈以學生的身份送來了百棵楓苗,都被蔣碧薇命人折斷了當柴燒。
徐悲鴻感到痛心,但事已至此也無法讓楓苗恢復原樣,于是便將公館命名為“無楓堂”,表達他的惋惜之情。
又稱呼他的畫室為“無楓堂畫室”,甚至連那一時期的畫卷上,也印上了“無楓堂”的印章。
蔣碧薇怒火更甚,但好在當時的孫多慈面對同學的冷言冷語,以及徐悲鴻正牌夫人的一系列示威,自感這段戀情不光明正大,臉上無光,便減少了很多與徐悲鴻的往來,于是蔣碧薇便也沒有發作。
孫多慈
然而兩人的分離并未讓蔣碧薇感到安心,她急切地想要斬草除根,讓徐悲鴻忘了這個學生,便提議讓徐悲鴻前往歐洲舉辦巡回畫展。
但期間徐悲鴻仍暗中與孫多慈書信來往,兩人的感情依托著一筆一畫書寫的信箋,甚至更甚以往。
徐悲鴻回國后,孫多慈曾贈送了兩顆紅豆給他。
于是他特地帶著這兩顆紅豆去了銀樓,將其定制成了一對金戒指,一枚寫著“悲”贈與孫多慈,一枚則刻著“慈”留給自己。
1935年,孫多慈在也快臨近畢業,她的選擇要么去找工作,要么就是留學深造。
在徐悲鴻的建議下,孫多慈選擇了去比利時留學。
1930年,孫多慈(左二)與同學合影
這段時間里,在蔣碧薇的阻止下,兩人并未經常見面,但感情卻并非是不見人便能抑制的。
徐悲鴻對孫多慈仍然愛慕而憐惜,這一次的留學申請也是竭盡全力幫忙,幫她出版了《孫多慈素描集》,想要爭取到留學名額。
結果蔣碧微知道后,讓他們籌劃已久的出國計劃泡了湯,孫多慈只好黯然回鄉,在安慶女中謀了個職位。
被妻子破壞了安排的徐悲鴻非常憤怒,兩人大吵了一架,感情正式破裂。
1934年8月,兩人開始分居生活。
之后不久,抗戰爆發,孫多慈一家前往長沙避難,得知消息的徐悲鴻也迅速趕到了長沙,將他們一家接到了廣西。
孫多慈畫作《泰國公主》
在桂林,徐悲鴻與他心心念念的愛人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
徐悲鴻想要這樣的快樂一直延續下去,便生了求婚的念頭。
為了正式向孫多慈提出結婚,1938年7月31日,徐悲鴻在《廣西日報》登出了一則告示,上面寫著:
鄙人與蔣碧薇女士已脫離同居關系,彼此在社會上的一切事業概由其個人負責。
聲明了自己與蔣碧薇已無聯系后,他便委托好友沈宜甲前去提親。
然而孫多慈的父親打了他個措不及防,沈宜甲被他罵了個狗血噴頭,直接給攆了出來。
原來是當年蔣碧薇給孫多慈父母寄去的書信,讓二老對徐悲鴻一個已有家室,卻仍然和他們女兒有聯系的男子心生不滿,此次更不會答應答應他的提親。
孫多慈自畫像
孫家原是書香世家,這種受人指責的追求愛情的行為更是讓人不喜。
孫多慈多次勸說她父親無果,只好對徐悲鴻說讓他再多給一段時間,一定會有一個滿意的答復。
徐悲鴻面對態度堅決的孫多慈父親感到無可奈何,之后孫多慈一家前往浙江麗水后,滿心沮喪的徐悲鴻也受邀前往印度講學。
那是個硝煙四起,朝不保夕的時代,世事難料,更何況是愛情。
戰爭的帷幕拉起,讓書信往來都成了一種奢望,兩人的聯系便這么漸漸斷了。
等到徐悲鴻回來之時,孫多慈已經嫁于當時的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許紹棣為妻。
許紹棣與徐悲鴻年齡相當,只不過他已是喪偶,膝下撫養了三個女兒。他對孫多慈也頗為寵愛,事業上也給予了妻子很多幫助。
孫多慈、許紹棣及孩子
后來在他的支持下,孫多慈還在臺北和香港成功地舉辦了個人畫展。
事后,表妹陸漢民看到她和表姐夫站在一起,頗為和諧的模樣,便私下里詢問她道:“表姐,你對這樁婚姻滿意嗎?”
孫多慈苦笑一聲:“滿什么意啊,能有什么辦法呢?”
“那你還想著徐先生?”
孫多慈乍一聽到這個名字,愣了愣,爾后嘆一口氣,似乎眼前又看到了那個住進她心中的男子:“唉,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啊!”
可她已經嫁為人婦,事成定局,又有什么辦法呢?大概是此生無緣,只得道一聲珍重罷了。
1945年,走出感情糾纏的徐悲鴻與廖靜文在重慶舉行婚禮。
徐悲鴻與廖靜文
得知消息后,孫多慈沉默良久,最終還是寄去了一幅紅梅圖道賀。
畫上題道:“倚翠竹,總是無言。傲流水,空山自甘寂寞。”
望著那熟悉的筆觸與畫面,徐悲鴻發了很久的呆,隨后也只是提起畫筆,在畫卷的梅枝上,補了一只未開口的喜鵲。
他們的感情,就如那喜鵲一般,一直存在,卻無法開口,沒有結果。于是只好天各一方,在心中祝愿對方能有一個好歸宿。
多年后,孫多慈回憶起當年的事情,無不感慨。她說“后悔聽了爸爸的話,沒有和徐悲鴻結為夫妻”,誰知之后便再也沒有機會了。
兩人相識多年,卻還是沒能像當時的徐悲鴻與蔣碧薇私奔一樣,跨出最后、也是最需要勇氣的一步??上郎蠜]有后悔藥,這段已經失敗的愛情,注定也只能是這個結局。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在北京逝世。
去中山堂看畫展的蔣碧薇,卻意外地遇到了孫多慈。
蔣碧薇看著眼前這個當初破壞了她二十八年婚姻的女子,猶豫良久,還是對她開了口。
這是兩人唯一一次心平氣和的談話,然而從蔣碧薇口中說出來的,卻是徐悲鴻逝世的噩耗。
眼淚奪眶而出,孫多慈回想起往日的種種,一時之間竟悲傷得不能自已。
誰能想到,當初的一見,竟成了永別。
她緬懷著自己逝去的初戀,在許紹棣的默許下,為之守孝三年不曾間斷過。
在許紹棣的保護下,她的婚姻生活確實非常安逸,安逸卻不幸福。
孫多慈的心中早已被那個不在這個人世間的男子占據了,連一絲一毫的空地都沒有給旁人留下。她耗盡了十二年的青春,與徐悲鴻苦戀八年,甚至破壞了別人苦守二十余年的婚姻,換來的卻仍然是這樣一個不盡美好的遺憾結局。
或許感到遺憾,或許仍有不甘,但對于當時選擇和徐悲鴻在一起的決定,孫多慈從來沒有后悔過。那是她心目中,最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光陰。
----------------------
廖靜文和徐悲鴻,相遇只是巧合,卻耗盡了一生的勇氣
廖靜文和徐悲鴻的相遇,只是一場巧合,但這場巧合,卻讓廖靜文耗盡了一生的勇氣和力量。
一、第一次相遇,他們差了28年
廖靜文遇見徐悲鴻那一年,她20歲,而他,已經48歲了?! ?div id="rhhhkk9" class='imgcenter'>
當時的廖靜文還是個小姑娘,是文工團的演員,正在進行抗日演出。她想要去重慶工作,便去應聘了當時重慶美術學院的圖書管理員。那時候的圖書管理員可不好當,不僅要考試,還要面試?! ?/p>
考試時候,徐悲鴻是監考老師,那時候的廖靜文怎么也想不到,站在講臺上的那個男人居然會成為自己的丈夫,并且讓自己永生難忘,也喪失了全部的勇氣。
后來她通過了考試,當時只要三個人通過。徐悲鴻同樣是考官,面試之際,徐悲鴻問她,為什么不繼續演出呢?他看過她的演出,并且很成功。這個時候的廖靜文還小,初生牛犢不怕虎,她直言不喜歡團里某些人的作風,并且說出了自己的理想?! ?div id="1x86u4n" class='imgcenter'>
后來的她,成功考上,此后的日子,便是幫助徐悲鴻整理他的畫作。那時候的她,青春正好,而他已經年邁。因為整理畫作的緣故,他們開始走得很近,后來一次游船,徐悲鴻順手畫下了廖靜文的素描畫像,撩撥得少女心弦蕩漾。
沒有人能抵得住這樣的浪漫,廖靜文也是。她喜歡待在他的身邊,卻并不想將他據為己有。她說,她可以為他做任何事,卻不能成為他的妻子。不為別的,28年相距的時光,早已讓他們不能在一起?! ?div id="7w8ivum" class='imgcenter'>
二、他說,他想要和她在一起
那時候,徐悲鴻和蔣碧薇的故事傳得沸沸揚揚,他有錯,她同樣也有錯,最終無法相處,一別卻無法兩歡。每個人的講述都會偏向自己,而在這些故事里,廖靜文自然對徐悲鴻有了憐憫之心。一個優秀的男人,在感情生活上過得特別糟心,甚至6年都沒有見到自己妻子的面,這是一種何其的感受?! ?div id="z1z4mmm" class='imgcenter'>
廖靜文到底是情竇初開的少女,就這樣一步步邁入感情的深淵,最終無法自拔。她愛著他,既自卑,又幸福,直到1934年,她在徐悲鴻的畫展上看見了他的妻子蔣碧薇?! ?/p>
那時的蔣碧薇,父親剛剛去世,自己也44歲。仿佛是女人的直覺,她一眼便看見人群中的廖靜文,也熟悉地知道這是又一場師生戀。很快,回去以后的蔣碧薇便寫信給了廖靜文的父母和親人?! ?div id="0116ay6" class='imgcenter'>
廖靜文是好人家的女兒,知道她跟著有婦之夫,頓時暴跳如雷。父親和姐姐連夜寫信來,言辭懇切,甚至告訴她做人不能流芳百世,也不可遺臭萬年?! ?/p>
信中是很重的責備,信外是難說的委屈,廖靜文的反應很激烈,她給徐悲鴻寫了一封信,然后準備不辭而別。哪怕再難受,她也不想成為那個父親口中“遺臭萬年”的自己?! ?div id="k46upy4" class='imgcenter'>
她已經坐上了琴弦,徐悲鴻趕來,苦苦哀求。廖靜文搖頭,只說既然蔣碧薇愿意和解,自己何苦參與三人之間,又落得眾人謾罵的下場。徐悲鴻卻苦笑道:“她不是想和解,她只是想破壞。”
這是蔣碧薇,他曾經深愛過的女子,如今的她,已經面目全非到他不認識的地步。就這樣,在徐悲鴻的哀求之下,兩人舉行了婚禮,拿到了結婚證。
三、孰是孰非,一生哀痛
在廖靜文的眼中,徐悲鴻是有情有義的男子,天賦異稟,也愿意體貼人。只是,在他們的婚姻中,一直縈繞著一個揮之不去的身影,蔣碧薇。
徐悲鴻和蔣碧薇的糾葛,太深太長,要說無情,卻也有情。他們從來沒有過結婚證,可徐悲鴻為了蔣碧薇的生活,卻答應了她天價的撫養費和無數的畫作。
廖靜文說,那個時候徐悲鴻為了作畫而病倒,是自己睡在地板上照顧了他四個月才出院,可出院以后,蔣碧薇卻來討要她的畫作。
當年的情分,仿佛就是一場笑話??尚毂櫴莻€重承諾的人,哪怕是這種完全可以不履行的約定。最終的徐悲鴻,瘋狂作畫,廖靜文說他是累死,或許,誰也不懂他心中的傷悲?! ?div id="yg4w8sg" class='imgcenter'>
廖靜文說,對于蔣碧薇,徐悲鴻一生都在忍讓??墒廊硕颊f他無情,誰能想到,自己才是他唯一的明媒正娶的妻子。
她眼睜睜看著丈夫病倒,心中的牽掛卻是未完成的畫作和未買回的國寶。她憤恨,便在丈夫卻去世后將一腔怒火撒向了蔣碧薇。她不愿意原諒,也不愿意來往。
晚年的蔣碧薇,靠著賣徐悲鴻的畫作過著體面的生活。
~~~~~~~~~~
預告視頻,先睹為快!
這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歷代字畫中最為經典的道教畫,尺幅為292×30厘米,絹本水墨。畫上有87個神仙從天而降,列隊行進,姿態豐盈而優美。這幅畫最后到了我國畫家徐悲鴻的手中,并被命名為《八十七神仙卷》。因為這幅畫,徐悲鴻經歷了人生大喜和大悲。但整幅畫沒有落款,徐悲鴻一開始并不知道這幅畫到底是何人所畫。
白描人物手卷
這幅畫,名叫《送子天王圖》,是唐代畫家吳道子的一幅作品,又名《釋迦降生圖》,是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收藏于日本國大阪市立美術館。正是由于這幅畫的畫風,確定了徐悲鴻所收藏的那幅佚名長卷也是出于畫圣吳道子之手。
《送子天王圖》
這張照片,是徐悲鴻與第二任妻子廖靜文的第一張合影。照片拍攝于青山城。他兩相識的時候,正是徐悲鴻人生最痛苦的時候,收藏多年的《八十七神仙卷》被盜、與妻子蔣碧微的婚姻也名存實亡,正是廖靜文,讓徐悲鴻找到了晚年的情感歸宿。
徐悲鴻與第二任妻子廖靜文
這張照片是徐悲鴻生病的時候,廖靜文在陪伴他。兩人年齡相差28歲,在戀愛初期,曾遭到家人的極力反對。
當時,廖靜文的同學問她為什么要愛上這么一個人,年齡又大、身體又不好、生活還苦,到底是為什么?廖靜文回答說,什么都不為,就是為了愛情。在此后的婚姻生活中,廖靜文這樣一個年輕女子,一直默默陪伴著徐悲鴻,照顧著他的生活。
徐悲鴻與廖靜文
這張照片是,徐悲鴻病逝后,新華社刊發的徐悲鴻逝世的消息。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被送進醫院搶救無效逝世。就在幾天前,一位香港記者曾到中央美院采訪徐悲鴻,此時徐悲鴻已經面色蒼白,神色疲憊。
但他還在堅持給學生上課。但一談到藝術,徐悲鴻聲音立刻響亮起來,病態也似乎一掃而光。徐悲鴻對記者說,“我只想好好地畫些畫!哦,還有,想到南方走走,看看許多多年不見的老朋友!”
新華社刊發徐悲鴻逝世消息
這張照片是,周恩來總理在中山公園參觀徐悲鴻遺作展時拍下的。徐悲鴻走的匆忙,沒留下什么遺囑。但生前曾一再對廖靜文說,他是為了祖國而保存這些作品,竭盡心力去收購和保護,惟恐它們流失到國外。徐悲鴻逝世后,廖靜文遵從了徐悲鴻的心愿,將他留下的一千余件作品和他收藏的歷代一千余件名人字畫,還有萬余件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
周恩來總理參觀徐悲鴻遺作展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7月17日湖北衛視《大揭秘》《徐悲鴻與八十七神仙卷》!
----------------
國畫大師徐悲鴻,一生有三段婚姻,其中第一段婚姻屬于家庭包辦的,他們并無感情可言,同時因為她早逝、孩子早夭,而不為世人所知,至今姓名都很難考證。
孫多慈自畫像
此后的兩段婚姻里,兩位女人,對徐悲鴻影響甚大。但另有一位女子,雖沒有和徐悲鴻結婚,卻被評論家認為:是徐悲鴻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女子——孫多慈。
孫多慈和后來的廖靜文一樣,都是徐悲鴻的學生,從后世的評價看,一般人認為,孫多慈比廖靜文更具有藝術家的氣質,無論是跟從徐悲鴻的日子,還是,晚年赴臺生活,孫多慈在藝術方面有著微妙的變化,但女性畫家中的寧靜之美卻極為罕見。在人生的晚年,孫多慈的畫蜚聲國際,她不僅善于油畫,也精通國畫山水、人物、翎毛,在臺灣被稱為是“天才卓犖”的畫家。
孫多慈晚年的作品,也是孫多慈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孫多慈和徐悲鴻的相識,和時代頗有淵源。但和修成正果的魯迅和許廣平、沈從文和張兆和不同,孫多慈和徐悲鴻都有著性格上的弱點,基于這樣那樣的原因,最終彼此錯過。
因為孫多慈,徐悲鴻和當時的正室蔣碧薇關系越鬧越僵。蔣碧微將徐悲鴻畫給孫多慈的作品撕個粉碎,徐悲鴻對她就越不感興趣,以去外地教書寂寞度日。孫多慈為人沉默又頗顯軟弱,對蔣碧薇的咄咄逼人,不作回應。有幾年時光,她和徐悲鴻以信件傳情,深受雙方友人支持?! ?div id="61xscxs" class='imgcenter'>
許紹棣
幾年后,蔣碧微和徐悲鴻正式脫離關系,有人攛掇孫多慈和徐悲鴻結合,但孫多慈的父親不愿意,孫多慈不敢反駁,幾年后,居然悄無聲息地嫁給了當時的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許紹棣。
孫多慈和徐悲鴻的感情就此結束,雖然心底,還埋著對亦師亦友的徐悲鴻有眷念之情,但從此人將天各一方,一些情感將永在心間。
孫多慈嫁給了的許紹棣,那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孫多慈創作的《自由之歌》
在某些當代的人的回憶資料里,許紹棣簡直就是一個“壞蛋”——曾呈請上級要求通緝“墮落文人”魯迅;和郁達夫是朋友,卻被懷疑和王映霞有染,郁達夫在公開的文章中對此事有披露,并因為這份懷疑,1940年3月,兩人離婚——許紹棣,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很關鍵。這其中的真假,又有誰知呢?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可靠的資料顯示,孫多慈和許紹棣相識,正是由王映霞的介紹。
許紹棣和孫多慈相識時,妻子病逝不久,家中有三女,其人官居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大約孫多慈的父親,對這個女婿挺滿意,文從沈夢了解,相識不久,許、孫兩人就結婚了。
性格弱勢的孫多慈,此后和許紹棣度過了30多年時光,一個畫家、一個政客,也似乎沒有多少浪漫可言。事實上,他們的感情比我們所了解的,要深刻得多?! ?div id="n0za0iv" class='imgcenter'>
從一家人與1942年在浙江麗水大漈的一次游玩,我們可以,想象其時的場景。
當時,由于時局所限,浙江省政府遷往麗水,當地風景名勝較多。
1942年,許紹棣陪同孫多慈,三個女兒以及岳父同到麗水大漈避暑。這里,海拔一千多米,田園村落,景致宜人,丘陵起伏,心曠神怡?! ?div id="4j8y1hh" class='imgcenter'>
其中,此處以高達百米的雪花漈,頗為引人。上百米的流水飛瀑,落下時,飛花四濺,氣勢雄偉,聲如洪鐘,峭崖壁立,景色迷人。
對這風景,許紹棣贊嘆不已,孫多慈也頗為欣賞。應當地人要求,許紹棣留下書法“時思閣”和“雪花漈”。孫多慈一時忘情,不怕烈日當空,每天沿著崎嶇小道上山,早去晚歸,耗時一周時間,創作出了一巨幅油畫“雪花漈”……離開此地時。孫多慈將自己所創作的油畫懸掛在轎門上,一路張揚,鄉民看到,指指點點,傳為佳話。
此中情境,令人頗覺“郎才女貌”之味。知道了這件事兒,誰會說孫多慈和許紹棣沒多少感情呢?
就在此時前后,孫多慈為許紹棣誕下兩名男嬰,他們的生活頗為愜意……
但畢竟不是同路人,丈夫將更多的時光投入在他的行政生活中,孫多慈的心中,始終有徐悲鴻的位置!
也許,這就是人生的無奈吧,不是時時事事都能如人心意。但,他們夫妻的那份情誼,外人是不能盡窺全貌的......
----------------
無論是蔣碧微自傳,還是旁人觀感,徐悲鴻對孫多慈的感情,都是執著的、深刻的。
這場本是小報花邊新聞的師生戀,最終變得轟轟烈烈,讓徐悲鴻不顧一切去追逐真愛,但卻有始無終,兩人受到社會輿論、特別是孫多慈父兄阻撓,未能結合,在徐悲鴻與孫多慈心上都留下了巨大的傷慟。
按孫多慈本心,她對與徐悲鴻結婚自然千肯萬肯,可無奈這個中央大學畢業的女學生,婚姻并不能完全自主,要受命于父兄。
孫多慈自畫像
而她困難復雜的家境,讓這場“慈悲之戀”終于無法有真正的結局,給幾個當事人都帶來了終身的痛苦。
1
徐悲鴻移情,蔣碧微的強勢處理火上燒油,助燃慈悲之戀
徐悲鴻與蔣碧微的結合并不是父母之命,而是自由戀愛、無媒私奔,在那個時代里算是新聞,夫妻二人留法七年,終于學成歸國,生了一兒一女。
留法歲月,也是兩人的青春芳華,他們過著簡單的留學生活,夫妻感情頗為融洽。
那個時期,徐悲鴻曾為蔣碧微畫了不少肖像畫,留存至今,畫上都是小室幽窗、瓶花美人,窘迫中蘊含著閑情。
蔣碧微
可回國后,隨著融入社會生活,徐蔣兩個人的家庭出身、興趣愛好、性格習慣上的差異越來越明顯,感情上也開始疏離。
而他們兩人對感情問題的處理方式不當,終造成此后的決裂。
徐悲鴻為蔣碧微作《琴課》
徐悲鴻性格內向、潛心藝術、生活樸素,不擅長與人溝通;蔣碧微則外向愛交游、好表現、為人強勢,但也善于經營家庭、能與丈夫的朋友學生交往酬酢、長袖善舞,二人如果好好磨合,未嘗不能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徐悲鴻與蔣碧微
但他們都沒有往前多走一步。
徐悲鴻在驚覺自己對孫多慈滋生感情之后,第一時間通知了自己的妻子,寫信稱,如果蔣碧微再不回來,他可能要愛上別人了。
他主動向妻子坦承了自己感情上的波動,說他喜歡上了自己的天才橫溢的女學生孫韻君(孫多慈),還向蔣碧微保證,如果感情再不可遏制,就辭職跟她一起出國,遠離孫多慈。
孫多慈
蔣碧微如焦雷轟頂,但此后她的處理手法卻顯得頗為簡單粗暴:她來到女生宿舍當面警告孫多慈,在徐悲鴻學生中傳揚此事,要他們發表議論,以羞辱孫多慈;寫信給徐悲鴻的學校領導和長輩訴苦,要他們干預二人;找徐悲鴻的同學朋友哭訴,以張揚此事;又寫信給孫多慈的父親孫傳瑗,要他好好管教女兒。
一時間滿城風聲,南京大小報紙天天刊載徐悲鴻與孫多慈的師生戀緋聞,把一件還存在心間沒有發酵的曖昧情思弄得街巷盡知,讓徐孫二人進退失據。
雖然大多數人都對蔣碧微表示同情,可徐悲鴻的心卻走遠了。
女人如水,女性最大的力量是溫柔,倘若她真想把徐悲鴻拉回來,應該懷柔丈夫以慰其心、疏隔孫徐以斷其情,才能為自己的小家庭建起護城河,拉緊徐悲鴻風箏般飄搖的心。
徐悲鴻
而蔣碧微卻選擇了下戰書的手法。
一來,她認為徐悲鴻虧負了她,她一個書香門第的小姐,私奔逃家,流離萬里相隨,可徐悲鴻卻在功成名就之后移情別戀;
二來,她自覺尚年輕漂亮,又有張道藩等人的仰慕為后撤之地,在婚姻的破立之間心存猶豫,沒有堅定地想要維護一個完整家庭。
過于驕傲,過于咄咄逼人,蔣碧微反而將叛跡不彰的徐悲鴻推向了情敵。
在感受到家庭已無溫暖之后,徐悲鴻默不作聲地逃家而去,只給蔣碧微留下一張紙條,稱,因默察妻子近來唯以使他憂煩為樂,所以他不再忍受,“吾人之結合,全憑于愛,今愛已無存,相處亦已不可能。此后我按月寄你兩百金,直到萬金為止。兩兒由你撫養,總之你亦在外十年,應可自立謀生。”
徐悲鴻與蔣碧微的感情至此徹底破裂。
2
因蔣碧微的信件和滿天緋聞,孫多慈父母堅決反對慈悲之戀
1931年,收到蔣碧微的信后,孫多慈的父親孫傳瑗當即趕來了南京,看望剛剛入讀中央大學藝術系不久的女兒。
孫傳瑗是名門之后,出自有名的安徽壽州孫家,叔父孫家鼐是清末重臣、一代帝師、北京大學的創辦者。
孫家家風好學、子弟眾多,孫傳瑗曾在安慶與陳獨秀一起辦過報紙,抨擊時弊、鼓吹革命,后任孫傳芳秘書和國民黨安徽省委常委,但此時已家道中落,在安慶過著閑紳的日子。
孫傳瑗有二子一女,孫多慈的哥哥孫多拯有自閉癥,還有一個弟弟孫多括,和她一樣愛好美術、天賦過人,在南京中學讀書時因盲腸炎夭折,孫家中無子弟可倚仗,只能將希望都寄托在孫多慈一個女孩身上。
這令性格柔順的孫多慈不敢輕易違背父親的意愿。
孫多慈
孫傳瑗下榻南京鼓樓飯店,約見徐悲鴻,在雞鳴寺茶樓與徐悲鴻談話后,又上門拜訪蔣碧微,當面了解此事,三人相處,氣氛頗為和諧,但孫傳瑗見徐蔣夫妻關系融洽,更不愿孫多慈與徐悲鴻接近。
此后,事態并未平息,“慈悲之戀”開始傳得沸沸揚揚,孫多慈母親索性從安慶搬來,在中央大學校門外的石婆婆巷租了一間房子,以阻止徐悲鴻與孫多慈見面。
慈悲之戀,起初是一場被小報當作花邊新聞的師生戀,孫家父母打心底就不愿意女兒被卷入這種有累名聲的戀愛中。
1932年,徐悲鴻答允與蔣碧微一起出國,阻斷對孫多慈初萌的情意,但游歷的路上,二人不但沒有恢復以前的感情,關系反而越來越冷淡。
徐悲鴻難遏自己對孫多慈的情感,只要和她在一起,就變得“瘋瘋癲癲的,哪里像是一個年過四十的人”(蔣碧微語)。
他為孫多慈作了兩幅畫,一幅肖像,一幅《臺城夜月》,畫上的徐悲鴻席地而坐于臺城高崗,頸繞絲巾的孫多慈侍立一旁,天上孤懸一月。
孫多慈
蔣碧微讓學生把這兩幅畫從徐悲鴻畫室搬入自己家中藏起來,并聲明:“凡是你的作品,我不會把它毀掉,可是只要我活在世上一天,這幅畫最好不必公開?!?/p>
此后,只要她不在家,徐悲鴻就會翻箱倒篋地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
為幫助孫多慈出國留學,他多次寫信給中華書局的負責人舒新城,不厭其詳地說明排版編稿事宜,給即將畢業的孫多慈出版了精致的畫冊,還請了宗白華作序。
1935年,因蔣碧微阻撓,孫多慈未能獲得中比庚款的官費留學生,徐悲鴻憤恨不已,索性舉辦畫展,要為孫多慈籌措出國費用,簡直是傾心吐膽。
這些舉動,已經遠遠超出了師生的情份。
畢業后,孫多慈聽父親的安排回到安慶,離開徐悲鴻。她從安慶寫了封訣別信給徐悲鴻,信中與他定下十年之約:你有個了斷,我也從此獨立奮斗有成。
孫多慈同時寄了一粒紅豆給他,徐悲鴻將紅豆嵌成戒指戴在手上,戒面刻著“慈悲”二字,并寫下《紅豆》三首。
分別之際,徐悲鴻離情縈于懷抱,悲傷難舍。
他畫下一幅《燕燕于飛圖》贈孫多慈,上題:“乙亥初秋寫茹姜,燕燕于飛之詩以遣琴懷?!?/p>
徐悲鴻《燕燕于飛圖》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p>
一往情深之態,盡顯紙上。
3
徐悲鴻登報離婚,談判遇阻,求婚未遂
1936年,徐悲鴻受邀到廣西作畫,人不在南京,孤獨中的蔣碧微與張道藩萌生感情、陷入熱戀,夫妻二人各自心有所屬、形同陌路。
1937底,蔣碧微帶著孩子到四川避戰亂,她為張道藩盅惑,要保留自由之身以戀愛,斷然拒絕與徐悲鴻復合。
身無所羈的徐悲鴻將在長沙避難的孫多慈一家人接到了廣西桂林,鄭重求婚。
徐悲鴻怕孫父以為他誠意不夠,特地在1938年7月31日的《廣西日報》上刊登廣告,與蔣碧微脫離關系:“徐悲鴻啟事:鄙人與蔣碧微女士久已脫離同居關系,彼在社會上一切事業概由其個人負責。特此聲明。”令蔣碧微恚憤不已、恨之入骨。
但孫父反對的態度十分激烈,他不僅找徐悲鴻學校,以期阻止此事,對徐悲鴻更沒有好臉色。
在徐悲鴻多番找人關說時,孫多慈的父親和兄長甚至大發雷霆,讓說客無顏以對,此后不久,孫父帶著一家老小避去浙江麗水,禁止孫多慈與徐悲鴻再見。
徐悲鴻所畫孫多慈肖像
一來,孫父不愿孫多慈與年長許多的徐悲鴻結婚、坐實了從前的傳聞;二來,抗戰初期的徐悲鴻雖然名聲在外,但畫作價格不高,身家并不厚實,身為藝術家,更無多少權力地位。
此時,孫父帶一家人逃亡在外,家產盡失、囊中羞澀,長子孫多拯不能在社會上自立,孫多慈畢業不久,也未成為大家,只能充當美術教師糊口,孫父希望找到的是一位有實力的女婿,而不是漂泊羈旅的藝術家。
最有趣的是1939年5月份,徐悲鴻寫給舒新城一信中稱:“她(蔣碧微)即來一同樣溫度之函,我氣得發昏,即寄一書……表示此生不必再見……慈父親(指孫多慈父親)之面貌似為弟前生之冤仇,見即話不投機,彼母亦落落,絲毫無緣。較之弟之岳父母之情愫相去誠間霄壤……”
信中,竟拿孫多慈父母與蔣碧微父母作對比,認為兩家人待他的態度天上地下,大師不通世故的天真程度,令人啼笑皆非。
中間為在浙江時的孫多慈
但無論如何,徐悲鴻對孫多慈用情至深。
在1935年寫給舒新城的自作詩里,他就曾寫道:“亭亭一芳草,五年系夢魂。月明誰與約,瑩朗到西湖?!簧托闵?,造化縱情癡。揮手天花落,高談騁妙詞。芳魂今有托,誓死永相依?!?/p>
五年夢魂相系,誓死不愿分離,情意之忱,不可謂不深。
此后,在與舒新城的通信中,徐悲鴻多次想了斷對孫多慈的思念,1940年4月,他寫道:“浙東緊急,當然慈甚可憐,但因緣既絕,從此蕭郎是路人,只好不想到她算了。以弟推之,她此時已出嫁且彼近年來于藝亦不努力,弟益無所戀”
1940年9月,又寫道:“慈之問題,只好從此了結。早知浮生如夢而自難醒,……彼已不作畫乃是事實,此則緣盡之明證矣,也好。”
以蔣碧微對徐悲鴻的蓋棺論定,徐悲鴻一生最愛的是藝術,從信中看來,他深愛的是具有藝術天才的孫多慈,或者說是孫多慈具有的藝術天賦,想要斷情的理由,則是認定孫多慈已經不努力作畫。
無法與心上人正式結合,孤身一人的徐悲鴻只能黯然離鄉,受泰戈爾邀請前往印度,后至南洋,一去五年,1942年才回國。
孫多慈一直單身,直到三十歲老大不小時,由孫父介紹安排,嫁給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許紹棣。
許紹棣
許紹棣40歲出頭,有三個女兒,原配夫人剛病逝。雖然名聲也不太好,但較之徐悲鴻,他有正式官位,還有不錯的教育界地位與人脈,是孫家的恩人。
徐悲鴻則在1946年與不到20歲的廖靜文結婚,因多年漂泊、乏人照料,隱疾纏身,1953年去世,年僅58歲。
徐悲鴻與廖靜文一家
許紹棣為人,眾說紛紜,他留日同學郁達夫曾在報紙上寫《毀家詩紀》對他破口大罵,說他與王映霞有私情,許與王都矢口否認。
徐悲鴻也在給孫多慈的信中提醒說:“許紹棣這個人我在上海見過,人并不很討嫌,有些文人風度,在北伐戰爭中還立過功。不過,他因曾行文通緝魯迅而為世人所詬病?!?/p>
許紹棣對孫多慈不錯,不但安排她到杭州藝專當副教授,待她一家也相當周到,對孫父尤其處處關照。當時日機多次空襲麗水,許紹棣安排孫傳瑗夫婦住到建有防空洞的麗水中學宿舍,孫父后來要辭職去長沙,許紹棣不但立刻批準,還命令財政處支付三個月薪水外、又特批80元大洋的路儀。
亂世之中,有此奧援,對全家都是好事,于是經許紹棣苦追四年,孫多慈答應與他結婚,婚后生下兩個兒子。
孫多慈
1949年,許紹棣帶著孫多慈全家去了臺灣。
許紹棣后來任立法委員,孫多慈則在臺灣師范大學任教。
對于孫多慈,師友們多評價她溫厚和婉,事親孝,待友誠,“與之相對,如沐春陽,如飲醇醪,無人不覺她可愛?!?/p>
1953年,得知徐悲鴻早早去世,孫多慈痛苦萬分,在家為其守孝三年,在心里,她有多一半是視其為父兄、為師執。
孫多慈曾到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當訪問學者,在徐悲鴻往日留學的地方黯然徘徊。后來,在美國紐約王少陵家中,她看到徐悲鴻的一幅手跡。圖:孫多慈與胡適、王少陵等人在美國
王少陵告訴她,他返美時,去徐悲鴻北京的家中與之告別,見徐悲鴻正在寫字,本想索畫、但登機時間已近,便把這幅墨跡未干的字拿走了,條幅上書當年徐悲鴻舊作《紅豆》:“急雨狂風勢不禁,放舟棄棹遷亭陰。剝蓮認識中心苦,獨自沉沉味苦心。小詩錄贈少陵道 兄悲鴻”。孫多慈聞之淚下。
這首詩,是當年孫多慈送給徐悲鴻紅豆時,徐悲鴻的贈作。與廖靜文結婚之后,徐悲鴻仍然思念著孫多慈。
而婚后的孫多慈何嘗又能放下心結,1941年,在她給徐悲鴻的最后一信中,稱:“我后悔當日因父母反對,沒有勇氣和您結婚,但我相信今生今世,總會再見到我的悲鴻?!?/span>其時,被她折磨得身心俱疲的徐悲鴻不再相信,在這封信下批注道:“我不相信她是假的,但也不相信她是真心??傊乙炎鲿^之?!?/span>
縱然是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孫多慈后來跟兒子在美國生活,1975年離世,在妻子離開后,許紹棣將妻子的畫作全都整理了一遍,掛滿家中,題詞其上,以志思念。
孫多慈在美國因病去世時年齡不大,只有62歲,此時,她已與許紹棣分居。
中年之后,她把一切都奉獻給了藝術,獲得了不錯的成就,在臺北與香港都舉辦過個人畫展,后成為臺灣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時人評說其作品不亞于中大女教授潘玉良。早年跟著徐悲鴻學畫時,她的素描功夫就很驚人,譽之者甚至稱為國內第一名手。
孫多慈素描作品
在臺灣,孫多慈被認為是全能的天才畫家,除了油畫上的造詣之外,她國畫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也無不工妙,畫鵝更號稱臺灣一絕。
孫多慈畫作《放鵝圖》
她最有名的畫作,是《玄武湖春曉》,是她與徐悲鴻在南京中央大學相遇的那個春天。
她以此來寄托對徐悲鴻的思念,來感恩徐悲鴻對她才華的賞識。
把刻骨的憂傷思念郁結心底,才會導致孫多慈早早患上癌癥。
在與徐悲鴻有感情糾紛的三位女人中,最為辜負他情意的,是孫多慈,徐悲鴻寄情最重的,也是孫多慈,大約,越得不到越癡情吧。
蔣碧微敢愛敢恨,徐悲鴻托人帶來一張紙條,她就星夜離家,連父母都不通知,更不管家里會亂成一團,追隨話還沒說過幾句的徐悲鴻萬里奔波。若不是她后來陷入張道藩情網、拋家棄子,簡直是當代卓文君,但是這直截了當的愛,后來也轉成了干脆利落的恨與折磨。
廖靜文雖沒有兩位前任的才情,可溫柔賢惠、體貼周到,盡了一切力量去照拂、關心身心俱苦的徐悲鴻。在她與徐悲鴻短暫的婚姻期間,極盡妻職與母職,后來還整理徐悲鴻的作品與書信,身前身后,俱已盡心。
在廖徐結婚前,蔣碧微和對付孫多慈同一手法,既到單位反映干涉,又寫信給廖父。廖父因此強烈反對,可廖靜文仍堅持和年長28歲的徐悲鴻結合,若不是廖靜文來收拾這場慈悲之戀的殘局,徐悲鴻只怕離世時間還會提前。
而孫多慈,畏于家嚴之威,憫于家境之慘,不敢在愛情上主張自我,又不能對徐悲鴻的深情無動于衷,終致抱憾終身、郁郁而亡。
人生最怕是辜負。辜負之人,最終折磨的是自己。而在孝道與愛情之中,她又必須選擇辜負一項,這才是她最大的痛苦。
孫多慈的中大同學、終身好友吳健雄說:“她是個優柔寡斷的人……她老想徐悲鴻,心里老是覺得愧疚?!?/span>
在孫多慈的回憶錄中,沒有蔣碧微與廖靜文那樣大段記錄徐悲鴻的文字,反倒對她與許紹棣婚后浙西的寧靜生活情有獨鐘?;蛟S,對于她自己來說,她寧愿和徐悲鴻的這一切從未開始過,這樣強烈而又不能回應的愛,在人在己,都是生不如死的折磨。
最終她與許紹棣骨灰合葬于陽明山下,她的名字,卻與徐悲鴻永不分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