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突發性耳聾患者呈年輕化趨勢,改善用耳習慣很重要
22歲的小彭,突然患上了突發性耳聾。
小彭既沒有受到耳外傷,也沒有先天性耳疾,左耳卻突然出現“聽不見”的癥狀,經醫生檢查,小彭被診斷為患上了突發性耳聾。而長時間熬夜、經常將耳機音量開到最大聽歌,是小彭耳朵突然出問題的主要原因。
“以前一年也難得接診一個這么年輕的突發性耳聾患者,現在年輕患者卻越來越常見了。”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田保悅介紹,由于許多年輕人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又不注意用耳問題,使得突發性耳聾這種老年人易患疾病越來越年輕化,“保護聽力,應重在預防。”
瀏陽日報記者潘雅靜
將手機調至最大分貝
聽歌致突發性耳聾
今年22歲的小彭大學畢業已有半年了,這半年來,小彭除了工作之外幾乎將全部的業余時間都投入了考教師編制上,經常熬夜看書學習。在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生活環境下,小彭喜歡聽歌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而且還習慣把耳機的音量調至最大,一聽就是兩三個小時。
前段時間,持續的低溫陰雨天氣導致小彭感冒了,好不容易感冒好了,小彭卻發現自己突然出現雙耳耳鳴的癥狀,而且左耳的聽力變得很弱。小彭以為是壓力太大導致的,休息幾天便會好,但是癥狀卻越來越嚴重,每天雙耳時而出現蜜蜂般“嗡嗡嗡”的響聲,時而出現火車駛過般“哐當哐當”的響聲,甚至還有鈴聲、哨聲、嘶嘶聲,各種噪音在耳邊揮之不去。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3天后,小彭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左耳突發性耳聾。醫生唐思思檢查了小彭的左耳后,發現她雙耳外耳道無紅腫及膿性物,鼓膜和鼓室均正常,所有體格檢查都沒有問題,也排除了患聽神經瘤的可能。
這么年輕的患者,又沒有先天性耳疾,怎么會患上突發性耳聾呢?唐思思介紹,這和小彭長時間熬夜壓力大、用高分貝的音量聽音樂有關,再加上前段時間感冒,抵抗力下降,所以導致她出現雙耳耳鳴、左耳耳聾的癥狀。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小彭的聽力才有所恢復。
以為耳機壞了右耳聽不清
一查是突發性耳聾
今年18歲的小宇是一名高三的學生,今年開學后,距離6月份的高考只有幾個月時間了。開學后,小宇學習起來比以前更認真了,除了上廁所、吃飯,下課的休息時間幾乎都在教室里復習,就連晚上熄燈后也要戴上耳機練習英語聽力。
前段時間,小宇突然出現耳鳴的癥狀,還發現自己聽英語聽力時右耳聽到的聲音很小。起初小宇以為是耳機出現了問題,但在聽課時,小宇發現右耳的聽力確實明顯下降,聽聲音時像堵了棉花一樣。
小宇怕耽誤學習時間,沒有去醫院就診。3天后小宇感覺右耳的聽力已經非常弱了,才趕緊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右耳突發性耳聾。所幸小宇并沒有拖太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小宇低頻段的聽力已經基本恢復。
“這是及時治療恢復效果好的患者,也有患者因為治療不及時喪失了聽力。”田保悅說,突發性耳聾的癥狀一般是耳的閉塞感、耳鳴等,還有一部分患者會伴隨嘔吐、肢體麻木、走路不穩等癥狀。治療效果跟患者的年齡、接受治療時間、身體素質有很大的關系。
健康調查
突發性耳聾患者呈年輕化趨勢
“現在患突發性耳聾的年輕患者越來越多,而且還有不少是學生。”田保悅介紹,2018年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接診了116例突發性耳聾患者。在臨床中年輕人聽力受損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多,尤其是大多數年輕人仍然忽視娛樂性噪聲損害,一旦發現,往往情況已經很嚴重且損害不可逆。
“突發性耳聾常見的病因有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傳染性疾病、腫瘤等,此外,根據臨床經驗,精神緊張、壓力大、情緒波動、生活不規律、睡眠障礙等也可能是主要誘因。”田保悅解釋,現在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而且生活不規律,喜歡熬夜玩游戲、長時間戴耳機聽歌,這很大程度提高了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率。
不少年輕人有著容易傷耳的不良行為,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私家車里聽音樂,由于音量調得很大,長時間處于這種環境,容易損害聽力;還有人喜歡煲電話粥,一打電話就是十幾分鐘甚至一個小時,頻繁地接聽電話或長時間接聽電話,是損害聽力的一大原因,還可能引起神經性耳聾。
出現突發性耳聾應該盡早治療,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對聽力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因此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趕緊去做耳科檢查:如總是要求別人重復他們說過的話;發現自己把電視的聲音開得比平時大;與人交流時,總是漏掉部分談話內容;耳內有振鈴感(耳鳴);別人告訴你,你說話聲音太大了。
健康貼士
預防聽力受損掌握“60-60”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聽力損失”是可以預防的,市民不僅要提高對聽力損失及預防辦法的認識,也要有早期診斷和日常護理的意識。
田保悅建議,預防耳聾、耳鳴,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是因為當人情緒激動時,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可使內耳小動脈血管發生痙攣,小血管血流緩慢,造成內耳供氧不足,導致突發性耳聾。
預防聽力受損應掌握“60-60”方法,這是國際上比較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指聽音樂時音量不要超過60分貝,連續聽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
飲食上,可以多食含鋅、鐵、鈣豐富的食物,如:海螺、紫菜、蝦皮、動物肝臟、瘦肉、芝麻等等,可擴張微血管,改善內耳的血流供應,防止聽力下降。
此外,還要慎用或禁用對聽神經有損害的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是引發耳蝸損害最多的一種耳毒性藥物。
健康數據
全球約有4.66億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
3月3日是世界聽力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11億年輕人面臨聽力受損”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約4.66億人(包括約3400萬名兒童)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是指成人更好的那只耳朵聽力喪失超過40分貝,兒童更好的那只耳朵聽力喪失超過30分貝),占全球總人口的5%,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預計到2050年,全球殘疾性聽力損失人士數量或將增加至9億多,相當于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
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其中0-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約有13.7萬人,每年新生聽力障礙兒童2-3萬人。從2008年到2018年,十年間,中國的聽力損失者人數從7400萬上升至9600萬。
是什么在傷害我們的耳朵呢?世界衛生組織稱,目前約半數年輕人(12-35歲)在使用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于安全水平,這也是造成年輕人聽力受損的主要因素,而聽力損失往往是不可逆轉的,保護聽力已經是現代年輕人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