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中,婆婆幫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對于婆婆來說,有孫輩圍繞膝下,不但能從孫輩的成長中獲得新的生命力,還可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對保持年輕心態,豐富老年生活都十分有益。對于兒媳來講,婆婆帶孩子的經驗豐富,對孩子更有耐心,不用擔心孩子受到委屈和虐待,可放心去工作,有利于減輕壓力,降低育兒成本。
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育兒觀念的變化,光憑經驗已經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了,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婆婆和兒媳之間經常會有矛盾,甚至老人們的有些做法已經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
第一,憑經驗喧賓奪主。
幫兒媳帶孩子的重點是“幫”而不是替代,應堅持以子女養育為主,老人幫助為輔的原則,千萬不能喧賓奪主,擅自主導孫輩的養育事宜。首先,養育子女是母親的權利與義務,應負起帶孩子的主要責任。如果婆婆取而代之,兒媳就無法按照自己的思路養育孩子,不利于發揮母親的養育作用。其次,孩子需要健康的母子關系,以促進人格成長和獨立。如果婆婆把持孩子不放,減少了孩子與母親的接觸時間,則不利于這種健康母子關系的培養。再次,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肉,母親都希望孩子跟自己親近。如果婆婆抱著孩子不撒手,就會導致孩子疏遠媽媽,兒媳會誤認為婆婆在跟自己爭奪孩子的愛。因此,聰明婆婆應當在兒媳下班回來后,就立即把孩子交給她照顧,自己則騰出手來做些家務。對于孩子的喂養問題,也要盡量按照兒媳的想法去做,若覺得兒媳的方法欠妥,可提出調整建議,但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兒媳婦。
第二,給孩子喂嘴嚼食物。
中西方父母在孩子吃飯問題上的做法截然相反,西方國家的父母讓孩子自己吃飯,中國的父母則給孩子喂飯。中國傳統觀念認為,讓嬰幼兒自己咀嚼進食容易卡喉,把食物放進成人嘴里咀嚼后再喂,有利于孩子消化,其實是個誤區。一是成人咀嚼喂食不衛生。健康成人的口腔里也有會許多細菌生長,很容易通過被嚼過的食物進入孩子口腔,如果孩子口腔粘膜有破損,會引起局部感染。二是孩子吃由成人嚼過的食物,免去了自己的咀嚼過程,不但無助于調動孩子的食欲,影響孩子鍛煉咀嚼能力,對孩子牙齒生長的刺激也極為不利。三是很多營養物質會在咀嚼時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孩子吃這樣食物不但沒有太大價值,反而不利于孩子淀粉酶的分泌。因此,雖然做奶奶的把食物咀嚼后喂孩子是出于好心,但卻是時尚兒媳最討厭的喂養方式,如果兒媳不認同則婆婆就不要堅持,因為,這是兒媳不允許婆婆越過的底線。
第三,干涉兒媳管教孩子。
現實生活中,婆婆干涉兒媳管教孩子的現象極為普遍。在婆婆看來,孩子小不懂事應當哄著來,不能動不動就訓斥,抬手就是一巴掌。于是當兒媳管教孩子時,婆婆通常會出面護著孩子,這種干涉不但不利于對孩子的管理教育,也不利于婆媳關系的融洽,是婆婆們應當注意的重點問題。首先,過于溺愛會寵壞孩子。中國有隔輩親的傳統,老人一般都溺愛孩子,對孩子事事包辦,有求必應。由于孩子平時動手少,智力刺激不足,容易缺乏活力,不利于孩子的能力發展,這也是兒媳最擔心的問題。其次,干涉會降低管教效果。現在的家庭孩子少,父母都很重視對孩子的養育投入和培養質量,對孩子的發展一般都有整體規劃,平時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正是為了讓孩子的成長更健康。如果婆婆護著正在管教的孩子,孩子就會把奶奶當成保護傘,管教效果自然就大大折扣。
因此,兒媳管教孩子時,婆婆可幫腔正面引導,既不能護著幫倒忙,也不能批評兒媳管教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只有聽父母的話才有好結果。再次,插手孩子管教易落埋怨。假如做婆婆的不是教師,又沒有多少文化,就更不能插手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孩子長大后成了才還好說,如果調教成了壞孩子,婆婆就會成為子女們的眾矢之的,到那時就只有忍氣吞聲生悶氣的份了。
帶孩子是一門綜合學問,大到孩子培養教育,小到吃喝拉撒睡,都需要整個家庭成員的密切配合和科學養育。爺爺奶奶要明白,父母才是孫輩的第一監護人,該孩子母親承擔的責任奶奶不要替代,該孩子爸爸承擔的義務爺爺也不要代庖。只要做婆婆的在幫帶孩子中不觸碰兒媳的底線,您一定會孩子哪里得快樂,從子女哪里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