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正如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所說,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其閱讀史。對于孩子而言,即使他成績平平,但有良好習慣,將來仍是潛力巨大。而培養閱讀能力,14歲以前是關鍵。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閱讀饑餓期”。孩子對閱讀的“精神饑餓感”形成于14歲之前,“父母是否在小孩5歲以前經常給孩子講故事,影響著孩子今后閱讀技巧的形成。同時,人在14歲以前的閱讀體驗,對孩子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人生以后的歷程,只不過是前面14年所閱讀的東西的展開。”
“精神饑餓感”更易在中小學階段形成
新疆奎屯八中的一個名叫塞甫丁·哈斯木拜的同學讓朱永新記憶深刻。這個孩子所在的學校參與了新教育實驗(由朱永新發起的一個民間教育改革行動,旨在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個孩子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才開始接觸漢語。”朱永新說,但是,從此之后塞甫丁·哈斯木拜就像一個被餓了很久的孩子,再也丟不下圖書了。他用了三四年的時間讀了幾百本書,在2012年中央電視臺評選出的十大讀書少年中,塞甫丁·哈斯木拜入圍成為其中一員。
美國著名生理學家瑪莉安·伍爾夫通過研究兒童閱讀時的大腦變化發現,兒童閱讀是左右大腦兩個區域都一起運行的,而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語言的能力開始退化,我們成年人在閱讀時,往往是只有一個大腦半球在工作。
事實上,孩子長大以后,是用在14歲以前所閱讀的東西、所體驗的東西、所經歷的東西、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基本價值觀,用感恩、慈善、友愛等這些最偉大的觀念和知識在建設。
“閱讀與學業從來就是不矛盾的”
一位當了小學生家長的媽媽發現,再美好的計劃都跨不過上學這道坎兒。在孩子上學之前,這位媽媽一直堅持給孩子讀各種故事,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但是,自打一上學,孩子閱讀的時間被一點點地擠掉了,“又要完成學校的作業,又要保證孩子睡眠,只能有所取舍。”這位媽媽說。
一項調查表明,59.2%的學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時間來閱讀課外書籍,甚至有 6.2%的學生閱讀時間為零,只有 12.3%的學生花在閱讀方面的時間比較多。
“國外大量研究證明,家庭作業越多,孩子可能會越笨。”朱永新說,重復的練習是孩子最討厭的事情,這只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但是對孩子智慧的發展并無作用。
依據孩子讀教科書和課外書的情況,朱永新把孩子分成了4種類型:
第一種孩子既不愛讀教科書,也不愛讀課外學,“這樣的孩子肯定是愚昧無知的”;
第二種孩子既愛讀教科書又愛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必然發展潛力巨大”;
第三種孩子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可能成績不錯,但是卻沒有什么發展潛力;
最后一種孩子是不愛教科書只愛課外書,“這種孩子也許成績不理想,但還是有希望的。”
事實也證明,大量的課外閱讀并沒有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朱永新介紹了四川成都一所私立學校的陳美麗老師班里的故事。陳老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入了大量的閱讀,像《夏洛的網》、《波麗安娜》、《山居歲月》、《中國神話傳說》、《希臘神話》等。結果,陳老師班里的成績并沒有因為大量的閱讀而下降,反而比排在第二名的班級高出三四分,比排在最后一名的班級高出了10分,比年級平均成績高出了5分。
要讓每個孩子方便地得到最適合他們的圖書。
閱讀重要,比閱讀更重要的是給孩子讀什么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確、由粉紅到天藍的彩色階梯,孩子的閱讀也是一個階梯式的、逐步過渡的過程。”朱永新說,在最初的粉紅色的階段,閱讀是以讀、寫、繪、兒歌、童謠為主,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閱讀則表現為大聲朗讀、復述故事、默讀等形式,到了再高的年級,就要開展主題的探討了。而不管哪個階段,讀好書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