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了解孩子的兩個方面
(1)了解孩子的特質和潛力
大部分的孩子從表面上看差別是不大的,但如果仔細分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家長就是要了解孩子的特質,特質是相對于其他孩子或相對于孩子自己本身更具有特點、特長,能可持續發展的性格特點,家長一定要找到孩子的特質然后加以培養、引導,孩子就會喜歡做事情,找到了孩子的特質還要看看他這種特質能達到什么程度,比如孩子喜歡唱歌你就要試試他喜歡到什么程度,他是輕易就放棄,還是能百折不撓,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心里適時調整教育、引導的思路,讓他作為一個興趣還是做為人生的一個謀生的手段等,能達到什么樣的程度,這就是孩子的潛力,也基本上能知道孩子的未來是個什么樣的人了,給孩子的人生多了一份確定性和把握性。
如何了解孩子的特質和潛力呢?一個是平常注意觀察,一個是給孩子設置困難,從他解決困難的過程中找出他的特質。家長都非常了解孩子喜歡吃什么,但也要了解他精神上喜歡吃什么。
(2)了解孩子的抗壓力
任何一件產品在定型之前都要經過各種相應的測試,孩子也一樣,在精神層面上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是完成任何一件事情的重要保證。抗壓力也就是正確的認識、適應失敗和不利環境的能力,了解了孩子的抗壓力才能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圍內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目標。比如孩子每天寫十個字他會非常快樂,你要讓他寫十一個字可能就會有負面效果。如果必需寫十一個字才能達到目標,那家長要首先培養,引導孩子的抗壓力。
了解了孩子的特質、潛力和抗壓力也就會較容易地教育、培養孩子有目的做好一件事了。
二、家長要舍得為孩子投入精力
使孩子快樂、健康、迅速地成長是需要家長付出努力和智慧的。
人生需要一技之長,也需要有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小學時期是個基礎培養階段,也是個非常關鍵的階段,我認為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階段,有一個好的習慣,是非常寶貴的,習慣是指學習、心理、行為等全方位的。怎么做到有選擇性的、正確的、讓孩子習慣性的做好一件事,是家長要投入精力為孩子選擇的。家長不會為孩子選擇就會茫然、盲從,別人上輔導班,我的孩子也去吧,別人學英語我的孩子也去吧,別人的孩子去旅游那就一塊去吧,要不就干脆不管了,自己隨便玩吧。
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在眼花繚亂的世事面前,做為家長首先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不要太浮躁,內心靜一些,首先做到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行為意識,孩子學習時家長打麻將,家長每天忙于應酬,缺乏和孩子溝通等,對孩子都有負面影響,有些家長將自己教育孩子不是放在重要位置的,我強調的是自己教育孩子,每個家長都應該真正地意識到自己教育孩子的重要,包括身教和言教,多抽一點時間給孩子,回報一定很豐厚。
小學階段的孩子思想上接受事物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潛力也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家長一般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認識和了解孩子是一個階段,再幫孩子選擇一個目標或一種生活態度又是一個階段,選擇好了呵護孩子的成長又是一個階段,第三個階段就是養習慣的階段,人生起跑線也基本確定了,起跑線有了,習慣有了,孩子就會有一個有方向的人生。小學時期這三個階段就要完成,是非常緊張的,家長的投入決定孩子的人生,所以家長的投入是很重要的,我所說的投入不是物質上的,主要是指精力上的投入。
三、引導孩子參與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完善孩子的心智
小學時期是孩子人生世界觀養成的重要階段,現在國家一直在倡導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我認為學校的學習制度比較合理。但許多家長不知道讓孩子除了學習還能做什么,學習分兩種:一種是書本上的知識,一種是通過實踐學到的知識,實踐就是孩子通過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行為體驗得來的知識。但現在為孩子提供社會實踐的基本只有家庭這個小圈子,家庭的視野和知識面畢竟有限,有很多限制,所以真正的找到一個孩子參與的社會實踐很難,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家長結合自身的能力,盡可能多的為孩子創造一些機會,如果能給孩子找一個可持續發展、較高的社會平臺,應該是非常重要的。解平云徒步北京公益助學,我們準備了幾個月,投入了很大精力,但孩子從準備到結束都是全程參與,得到了不少收獲。從一次快樂的戶外活動中,從一個小小的愛心發芽,讓孩子全方位地增長了知識,而且這個活動只要堅持下去思想收獲一直會不斷。做公益活動,選準一個主題,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我覺得這是件零投入高回報的事情,對孩子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困難是不存在的,困難只存在于想象當中,不要認為一件小事就覺得不值的做,有了長遠規劃,有了今天的目標,多么小的事情也能變的偉大。如果家長的意識提高不上去,孩子的成長只能靠偶然性。參與社會活動與各種知識層次的人多交流會完善孩子的精神世界,對于求知欲、好奇心強的孩子們也是有吸引力的,參與的過程就是孩子們成長的過程,結果是次要的。
參與社會活動也是孩子歷練的過程,在實踐中、快樂中、學習中歷練會培養孩子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一種堅持的精神,一個正確的目標,人生就會有一個好的過程。做只對自己有益的事孩子是自私的,做對家庭有益的事孩子是自家的,做對社會有益的事那孩子就是整個社會的。事無論大小只要對社會對他人有益就一定要讓孩子去做。
了解孩子,投入精力,給孩子選擇一個參與社會的平臺,就能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認識提高了,學習也就有了主動性,就能反哺孩子的知識學習。 (解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