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
當別人向你提出請求時,無論你多不想做,你都無法坦然地拒絕;
每次和別人聊天打字時,總是想了又想,斟酌話語,就怕哪句話讓對方不高興;
你很容易察覺別人的情緒,總是想法設法地想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
如果你常常通過委屈自己來成全別人,總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精疲力竭,或許該好好地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2
什么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把別人的期待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去滿足身邊人,希望從他人那里獲得認同和喜愛,并且讓每個人都高興。
這樣的人,過于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卻常常忘了問自己,“我想要什么、我喜歡什么、我覺得怎么樣”。
作家蔣方舟曾經在一檔節目里剖析自己的“討好型人格”,說起自己的經歷:
“我曾經在一段戀愛里,有一次兩個人有了矛盾,男方很生氣地打電話過來,我就一直道歉,道歉了兩個多小時,對方卻更生氣,覺得我在敷衍他。
我看到他打來的電話就害怕,但是我卻不敢跟他說:‘你不要再這樣了,我要生氣了’。”
蔣方舟發現,即使是在親密的感情中,自己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的情緒,總是害怕和對方爭吵,害怕自己讓別人覺得不高興。她后知后覺地發現,自己就是那個“討好型”的人。
我們都應該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當你放棄了自己的價值,去營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時,你吸引來的并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的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3
很多人或許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但卻總是很為難:討好不是我的本意,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
對于想要治愈自己“討好”的人,以下這三個方法或許能讓你有所收獲:
(1)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就是害怕“被討厭”。當你想遵循自己的內心,卻總是害怕“別人會做出不滿意的反應”,總是為他人的想法而憂愁,你就越無法做出改變。
我們不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和痛苦,我們是缺少改變的勇氣。缺乏勇氣讓我們在錯誤的泥潭里苦苦掙扎。
所以,“習慣討好”的你,應該先讓自己鼓足“被討厭的勇氣”。那些因為你的合理需求而討厭你、不理解你的人,你更該思考的是要不要繼續交往,而不是一味責怪自己。
(2)建立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懂得說“NO”
當你不再想討好別人,你就要學會和別人說“不”。拒絕別人對于“習慣討好”的人來說,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練習。
從身邊的小事情開始,不要急于接受別人的請求,先理性地根據自己當前的情況和原則思考,再做出符合自己內心期待的回答。
我們都要清楚一點:你毫無原則和底線的認同和接受,只會讓對方更加不懂得珍惜。不要讓自己成為“太過簡單就能得到”的人,這樣只會讓自己變得不值錢。
(3)做自信的自己
“討好型人格”的人,其實是不自信的,他們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常常來自別人的認可和喜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理性地去發掘自己的優點,并嘗試把它們展現出來,提高自己的自信,你會發現別人的看法其實也沒那么重要。
接受自己原本的模樣,為自己內心的目標而努力,而不是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而委曲求全,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發自內心的自信。
如果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里,肯定是會心累的,別人的喜好是無底洞,猜不透也填不滿。只有把注意力轉移回自己身上,學會對不必要的事情說“不”,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輕松的生活。
生活多為自己而活。不管是在哪種關系里,我們都要明白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只有安撫好了自己,才有充足的心力去照顧他人。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