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學是通家
儒釋道是通家,一家通,三家通;一家不通,三家皆不通。只在文字上辨是非,即會出現門戶之見。
三家通就通在“中道”上。儒家講“從容中道”、佛家講“純真中道”、道家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中“即是遠古圣人堯舜也是講“執中、厥中、允執其中”。
儒家駕馭自心“從容中道”名圣人;
佛家駕馭自心“純真中道”名佛道;
道家駕馭自心“守中”即是“有欲觀竅,無欲觀妙”與堯舜“允執其中”同義。三家皆是勸人駕馭自心行在中道正途。能駕馭自心行在中道正途的學問即御心學。此學說,儒家名修身,佛家名修佛、道家名修道。
夫子曰“不偏之謂中”,“中者天下之正道“。言語不是道,只為表道義。三家言語不同,皆是表明中道、正道。真正的修行人,功夫不是用在言語上,而是用在“默而習之”上。道家的“有欲觀竅,無欲觀妙”、佛家的“真觀清凈觀”皆是“默而習之”。“道之不行”是由于“知者過之,愚者不及;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知者、愚者、賢者、不肖者就是不能“默而習之”,所以他們不明中道、正道。如果能“默而習之”定能明白我說“儒釋道學皆是駕馭自心自性的學問”真實不虛。能“默而習之”者,定能認識自我、駕馭自我。
不能認識自我、駕馭自我,是愚昧的自我。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是智慧的自我。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的孩子是乖巧的孩子。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的老人是智慧的長者。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的官員是廉潔的長官。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的公民是善良的百姓。
真、善、美源于智慧。
假、惡、丑出自愚昧。
如果天下人皆能認識自我、駕馭自我:
個人克己,健康得長壽。
人人克己,國和天下平。
這就是古代圣人說的無為而治。
大道為無為,
無為為有為。
無為非不為,
只是不強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