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比劉禪大,到劉備稱王時已經是成年人,是劉備身邊最大的兒子。不過,劉備稱王所封的太子卻是劉禪。那么,劉封為什么沒有被封為太子,或者說,他有沒有資格當漢中王太子呢?
首先說明,劉禪被封為太子沒有任何問題,只不過是有一種說法,說養子和自家生子地位一樣,所以才有了這個題目。那么,養子真的和自生子地位一樣嗎?他們又是在什么時候是一樣的呢?
劉封是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的外甥。有說寇氏應該是竇氏,這個并不重要,在本文的議論當中,只要說明他不是劉備的親生兒子就可以了。劉備進入荊州,因為沒有兒子,就收養了他為兒子,自然,他也就改姓劉了。劉備初入荊州時已經四十歲,這時候沒有兒子收養一個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禪。
劉禪的出生,劉封的地位就凸顯出了尷尬。開始這種尷尬并不明顯,一是劉備事業未定,朝廷給他封的那個侯爵恐怕是曹操早就不承認了,他們要繼承的也就是一份不定的家產而已。還有就是過去的嬰兒死亡率非常高,劉禪能不能活下來也很難說,但到劉備成為漢中王,這種尷尬就加重了,劉備直接把劉禪確定為太子。如果劉封甘愿認命也就算了,但好像是劉封并不甘愿認命。所以說是好像,就是劉封的被殺似乎與此有關,筆者曾有論述,不再多說。在此只說說劉封為什么沒有被確定為太子。
養子和親生子有沒有區別呢?可以說是可能有區別也可能沒有區別,一切還得按照具體情況而定。先說沒有區別,那就是劉備始終沒有自己的兒子,那這個兒子就和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因為要延續劉備的香火也只有他了。就像曹操的父親曹嵩一樣,他就是曹騰的養子。但問題在于,劉備在收養了劉封之后又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而且還不止一個,這就又有了區別。
區別在于雖然都是兒子,但兒子之間的身份是有區別的,這就是嫡子和庶子之間的區別。所謂母以子貴,也有的是子以母貴,這兩者是相互的。還是用例子來說明吧。劉邦的長子是劉肥,他的母親曹氏和劉邦沒有正式的婚姻關系,被稱之為外室,所以漢初的太子之爭涉及不到他。劉邦當皇帝后他被封為齊王,食邑有七十多座城,是最富庶的一個藩王。這個齊王入朝,因為當皇帝的弟弟劉盈對他親熱,這引起了呂后的忌恨,準備殺了他。他的一個屬下給他出了一個主意,他把一個城陽郡獻給了魯元公主作為湯沐邑,呂后一高興,劉肥這才得以回到自己的封國齊國。魯元公主是呂后所生,是劉邦的嫡長女。劉盈雖然比劉肥小,但他的母親是劉邦正妻,她生的兒子就是嫡子,所以他有資格當皇帝,劉肥沒有這個資格。劉邦還有一個姬妾戚姬,又稱作戚夫人,她生了一個兒子叫劉如意。劉邦喜歡這個兒子劉如意,不太喜歡劉盈,就想換掉劉盈讓劉如意做太子,結果引起了軒然大波。維護劉盈的是絕大多數,這些人倒并不是認為劉盈多好劉如意多差,他們維護劉盈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劉盈為嫡子。這可以看作是子以母貴吧!后來呂后去世,大臣們為了消除呂后的影響,就再從劉邦的兒子當中選皇帝,結果選中了劉恒,這就是漢文帝。漢文帝的母親薄姬不太受寵,她生的兒子也不太受人重視,劉邦封劉恒為代王,一個邊遠落后的地區。因為呂后也不太拿薄姬當回事,就讓她跟著兒子去了代地,兒子當皇帝后他被尊奉為太后。這就是母以子貴。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異人的父親是安國君,哥哥死后被立為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異人排在中間,母親夏姬不太受寵,有可能是這個原因異人被派往趙國邯鄲去當人質。大商人呂不韋覺得他“奇貨可居”,就想通過運作讓異人成為安國君的繼承人。安國君有個非常寵幸的妃子被立為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很可惜,這個華陽夫人沒有兒子。正是利用這一點,呂不韋把異人運做成了華陽夫人的兒子,華陽夫人又讓丈夫安國君把異人立為繼承人。當然了,這時候的異人已經成了嬴子楚。同樣都是安國君的兒子,為什么夏姬的兒子異人不能成為繼承人,而華陽夫人的兒子子楚就能成為繼承人呢?這就是子以母貴,因為華陽夫人是正夫人,她的兒子就是嫡子。嬴異人后來成為秦王,史稱秦莊襄王,他稱華陽夫人(已經是華陽王后)為王太后,尊稱自己的母親夏姬為夏太后。這又是典型的母以子貴。
說了這么多,就是要說明,有親生兒子的養子和沒有親生兒子的養子是不一樣的。如果拿劉封和劉肥比較,那個不是嫡子的親生兒子的劉肥都不能當太子,這個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的養子劉封又如何能夠當太子?
最早扯起這個話題的大概是孟達吧?他說:“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孟達這話是在叛逃魏國以后寫信給劉封時說的,明顯是有挑撥離間策反劉封的意思。盡管如此,孟達的話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在這個話之前他說的是,“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肉而據權勢,亦非君臣而處上位”。既然是道路之人,那劉禪立為太子,哪個“有識之人”會為之“寒心”?
總之一句話,劉封沒有當太子不是他應該不應該當,而是他有沒有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尤其是,我們更不能跟著瞎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