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對曹魏來說是的多事之秋。襄陽、樊城被關羽圍困,曹操本人領兵與劉備在漢中交戰,幾乎處處戰事不利。曹操派出了于禁、龐德領兵解樊城之圍,結果被關羽擊敗,于禁被俘虜,龐德戰死。漢中這邊戰事膠著,曹操也失敗了。這時候,在曹魏內部同時也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醞釀著一股反對勢力,其中以魏諷為代表。建安二十四年九月,在鄴城發生了魏諷謀反案,處理此案的是曹魏太子曹丕,此案牽連數十人。然而曹操在當年十月才回軍洛陽。這說明曹丕在處置魏諷謀反案的時候,是先斬后奏。那么,魏諷謀反案,曹丕為什么要先處置再報告曹操呢?
曹丕
一、
此案牽連的人比較多,不早做處置恐怕會生變故
可能由于魏諷謀反案牽連到曹操、曹丕等一些政治人物,同時魏諷又是因為謀反被殺,所以陳壽的《三國志》未能給魏諷立傳。我們也只能從《三國志》中其他與魏諷相關人物的傳記中尋找有關魏諷的只言片語。
《世語》曰:諷字子京,沛人,有惑眾才,傾動鄴都,鐘繇由是辟焉。大軍未反,諷潛結徒黨,又與長樂衛尉陳祎謀襲鄴。未及期,祎懼,告之太子,誅諷,坐死者數十人。
魏諷這個人口才很好,能煽動人心。他經過鐘繇推薦擔任相府西曹掾,大概相當于想在的紀檢干部,職位不高,但權力很大。據《傅子》記載:太祖時,魏諷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這也說明魏諷的人脈很廣,他從中選擇一些人結交。當他看到曹操節節敗退,認為有機可乘,與劉備集團的大將關羽結交(也有可能關羽在曹營時就有交情),聯絡了長樂衛尉陳祎準備里應外合顛覆曹魏。不過陳祎這個人沒有這個膽子,就去向當時的留守曹丕告密,最后曹丕果斷的誅殺魏諷,并且把他的同謀一塊處理了。連魏國當時的相國鐘繇也因為舉薦魏諷被免官了。
從分析來看的話,魏諷謀反案牽連的人可能不止幾十人,也有可能幾百人、幾千人,很有可能與劉備集團的關羽等人還有書信往來。
關羽
二、曹丕當時為魏太子、武官中郎將,有權先斬后奏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已經是武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又被立為魏太子。曹操在外出征時,曹丕作為后方大本營的留守,有權力處置突發事件。而且,魏諷案應該牽連比較廣,曹丕快刀斬亂麻,斷絕一些觀望人員的念想。
三、先斬后奏,避免影響前方戰局
在魏諷案的前一年,許昌曾經發生了耿紀謀反案。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紀同丞相司直韋晃、漢太醫令吉本等起兵謀誅曹公,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等收紀、晃等,將斬之,紀呼公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為群兒所誤耳!"夷三族。
曹操也趁機對官員隊伍進行了重新洗牌。作為太子的曹丕也從該事件中學到了不少經驗。
曹丕處理魏諷謀反案時,曹操正在前方打仗。如果,曹丕將魏諷謀反案上報曹丕如何處理,勢必影響前方戰局。本身,曹操在漢中軍事上失利了;樊城那邊被關羽打得抬不起頭,只有去聯絡孫權,兩面夾擊了。當然了,從曹丕后面的作為來看,處理這么一件重大的謀反案,應該有謀士為曹丕出謀劃策。
總而言之,魏諷謀反案,曹丕先斬后奏主要是基于以上3個原因。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歡迎留言和評論。
參考資料:《三國志》。
曹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