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又稱彝陵
之戰、猇亭之戰,是
三國時期蜀漢
君主劉備對
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
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3個
月后,立刻以替
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
氣勢強勁。東吳
國君孫權立即以
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
蜀軍的攻勢,更在
222年八月彝陵一帶打敗蜀軍。 陵之戰概況: 戰役名稱夷陵之戰、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戰役時間蜀漢
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戰役雙方昭烈帝劉備(蜀漢)、都督陸遜(孫吳)兵力投入蜀漢:前鋒馮習、張南4萬,
江北黃權5千,蠻兵
沙摩柯數千,
江南夷道2萬,劉備身邊1萬,共8萬多。
孫吳:朱然江陵5千,北方
潘璋數千,孫恒江南夷道數千,
步騭荊南數千,陸遜身邊3萬,共5萬多。戰役趨勢劉備先勝后敗、陸遜先敗后勝戰役結果劉備大敗,3路撤回白帝城,黃權降魏。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孫吳之間爭奪
荊州的重要戰役,蜀漢的慘敗導致蜀漢永遠失去了荊州。此戰因交戰于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史稱夷陵之戰;又因最后決戰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稱猇亭之戰。 赤壁之戰后,
曹操勢力退保北方,劉備勢如破竹,占據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孫吳都督
周瑜花了一年時間,從曹操手中奪得軍事重鎮江陵(屬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陸地通道)。后來,劉備又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治所為江陵),后又入蜀占據
益州,留大將關羽坐鎮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劉備占據蜀川后,孫權因為劉備不還荊州(主要是南郡)而懷恨在心,派遣
呂蒙偷襲荊南三郡(長沙、桂陽、零陵),劉備忙來爭奪,但此時曹操消滅了在漢中的
張魯,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劉備毅然求和與孫權,約定
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孫吳,南郡、零陵、武陵西屬蜀漢。此時劉備已經將所借荊州(南郡一個郡),用三個郡(江夏、長沙、桂陽)歸還給孫權了,雙方不存在“借荊州”之說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戰略重地——漢中,同年,關羽率軍北伐
曹魏,圍曹操
大將曹仁于樊城,水淹七軍,擒
于禁、斬
龐德,
威震華夏、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后來曹操采納
謀士司馬懿、
蔣濟建議,利用孫、劉之間的矛盾,勸孫權向荊州進攻關羽后方,以緩和關羽北上的壓力。 雖然孫、劉不存在“借荊”之說,但是劉備所據荊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業上游,直接威脅孫權
江東政權的安危,又是蜀與魏爭奪
中原的
戰略要地,東吳只有占據南郡才算真正鞏固了東吳。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孫權趁關羽與
曹軍在樊城作戰之際,派大將呂蒙偷襲荊州南郡治所江陵,當時的江陵守將為南郡
太守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
劉禪的親舅舅,關羽北伐曹魏時,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錯,關羽說了一句“還當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東吳。使得關羽進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
回荊州,腹背受敵,士卒離散,十二月,關羽率領殘兵南返至章鄉(今湖北當陽東北),與子
關平皆為吳將俘殺。孫權占領荊州六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江夏),吳、蜀聯盟關系破裂。 戰役背景 曹丕于漢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廢掉漢獻帝后,建立了
魏國,定都
洛陽,接著劉備為了延續
漢祚,也于魏黃初二年(221年)4月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改元章武元年。剛剛稱帝的劉備不聽
丞相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
吳國,為關羽報仇。孫權在幾次求和都遭到拒絕的情況下,積極做好準備,首先向曹魏稱臣求和,同時加強荊州的防御工作,在首戰不利的情況下,毅然果斷的派出年輕的陸遜為都督,前去抵御蜀軍。 東吳孫權占領了荊州,破壞了劉備的隆中戰略(《隆中對》說“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
吳會,西通
巴蜀,此
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
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
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 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
明君。將軍既
帝室之胄,信義著于
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
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
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使劉備不具備統一的條件,劉備若想滅曹魏或者滅孫吳,依照《隆中對》來說,他都必須奪回荊州,否則他只能依靠
蜀道難割據一方。劉備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帝業,還是報國仇家恨,他都必須奪回荊州,但是由于他過于急切的想奪回荊州,在
蜀國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劉備就匆忙發兵了。 戰役情況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七十多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
巫山附近,
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 遣將軍
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
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
秭歸。為了防范曹魏乘機襲擊,劉備
派鎮北將軍黃權駐扎在
長江北岸,又派
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
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
右護軍、
鎮西將軍陸遜為
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
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御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后,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
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卻,轉入防御,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并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
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
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
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于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御,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
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
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
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
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后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
平地立營,另外又在
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
戰略意圖。蜀軍
將士逐漸斗志渙散松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于深山密林里,依傍
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后再發動進攻。由于蜀軍是處于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
山道上,遠離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
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
水陸并進、夾擊吳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并進、夾江直下。現在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么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準了陸遜這一由防御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1]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
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筑成,其周圍又全是
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后,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5000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后部,與韓當
所部進圍蜀軍于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
諸葛瑾、
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斗。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40余座,并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蜀軍
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
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
西北馬鞍山,命蜀軍
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
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后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后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
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
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御
魏軍。劉備敗退后,黃權的
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于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 劉備逃到白帝城后,吳將潘璋、徐盛
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陸遜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后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
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于無功而返。次年
四月,劉備惱羞于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編輯本段戰術 夷陵之戰是劉備的
最后一戰,也是輸得最徹底的一戰。夷陵之戰雙方的參戰兵力約為:劉備軍4萬,陸遜軍5萬,陸遜軍約占上風。但陸遜以文官帶兵,手下將領對其的信服程度很低,相互配合度也差,如果真的決戰的話劉備可說勝算更大,所以陸遜采取堅守,甚至對被劉備軍包圍,有全軍覆沒之險的友軍也拒不增援。 劉備軍力有限,不可能對擁有優勢兵力且有地利的敵人展開主動攻 擊,如果無限期的僵持下去對兵力處于劣勢的己方也十分不利,唯一的辦法就是引誘陸遜主動出戰,并在決戰中擊潰陸遜主力,并徹底把東吳勢力趕出荊州,逼迫孫權求和。三國時期總共有三次類似的情況,全發生在劉備這邊身上,第一次是劉備入川時,
張任在
雒城堅守,
龐統使計用自己做餌,引誘張任出戰,最后活捉張任攻克雒城,但做餌的龐統運氣不好,在陣前中了
流矢而送命,可算得上得不償失;第二次就是夷陵之戰,結果是劉備血本無歸;第三次是諸葛亮最后的
北伐,但不管諸葛亮怎么引誘,司馬懿就是不出戰,最后諸葛亮病死軍中。 劉備為了引誘陸遜出戰,最開始用的計有些小兒科,派吳班帶數千人前去挑戰,自己帶八千
精兵埋伏于后,結果陸遜根本不為所動。不得已下劉備采用了極其大膽的戰術,扎下四十多個軍營,把兵力分散,擺下長蛇陣,如果陸遜出擊任何一營的話,利用己軍的機動性迅速把兵力集中,與其進行決戰。陸遜當時在東吳內部都默默無聞,劉備對自己能在
戰場上擊潰指揮松散的東吳軍隊充滿了信心。但陸遜卻是個讓天下人大跌眼鏡的軍事奇才,很快便發現了劉備的意圖并有了相應的對策。 首先,陸遜派出部分兵力對劉備軍營進行攻擊,結果被迅速集結的劉備軍打得大敗。東吳諸將都認為陸遜這是在白耗兵力,不料陸遜卻憑借這一次試探進攻找到了劉備的命門,也就是那條
長蛇的七寸。劉備軍隊要集結,劉備本人肯定會親自調動指揮,陸遜通過細作的打探,很容易就找到發出那些挑動命令的軍營所在,那也就是劉備的主營了。陸遜迅速動員全軍,集中力量突擊劉備的主營,并使用了火攻。如果劉備面對的是周瑜
魯肅呂蒙這樣的
名將,在主營遭到攻擊時一定會像曹操在
赤壁時一樣全軍撤退,避免更大的損失,但他始終不認為自己的部署會被陸遜這樣的無名小輩識破,他更愿意相信這是陸遜瞎撞撞上的,仍按原計劃集結全軍,準備決戰。陸遜當然不會讓劉備把軍隊集結起來,全力攻打劉備主營,并對其他軍營也同時發起攻勢(他兵力足夠),劉備終于堅持不住,放棄了
在原地集結部隊的計劃,全軍敗退,將軍張南馮習以及胡王沙摩柯陣亡。 劉備此時仍不愿意承認自己輸給了后生陸遜,想在馬鞍山重新集結敗兵,與陸遜再次決戰,但陸遜率領士氣高漲的東吳軍隊沒有給劉備任何喘息之機,很快追了上來,兩軍在馬鞍山大戰。劉備軍士氣已經低靡,而且在撤退時已丟失了絕大多數軍械,兵力也處于劣勢,最后全軍崩潰,劉備借
夜色逃脫戰線,劉備軍全軍覆沒,陣亡萬人以上。 劉備一生敗戰無數,但極少有全軍覆沒的,夷陵之戰卻輸得干干凈凈,原因只有一個,輕敵。如果他不輕視陸遜也就不會用十分冒險的連營之計,也不會在陸遜攻擊自己的致命缺點時仍堅持作戰,更不會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還妄圖反敗為勝,最后毀掉自己一世英名。 戰役影響 蜀軍在
出征之前,不論兵力`
國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國。而且此時攻打魏國,可以借著“光復漢室”之名出師。蜀軍敗退后,全國的國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當上了國君,這為將來的蜀國埋下了很深的禍根。 夷陵之戰是劉備的最后一戰,接近10萬大軍兵力,卻大敗于東吳陸遜。應該說這是真正確立三國三足鼎立的一戰:吳國占據荊州,蜀漢保有
西川,蜀吳聯盟的削弱也減少了進入休養生息期(正處于曹操逝世曹丕稱帝時期)的魏國受到的軍事壓力,基本確定了三方此后數十年的
版圖。蜀漢完全失去了軍事要地荊州(漢中和荊州是蜀漢的兩個
戰略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洛陽;從荊州北上可以經
襄陽攻打許昌,
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
腹地,使蜀漢處于對魏吳均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參戰兵力大半戰死或投降,眾多將領謀士戰死投降,國力損失巨大,進一步削弱了蜀吳聯盟,這些也間接造成了之后諸葛亮和魏國糾纏數十年卻總無功而回的局面,“出師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戰大敗與劉備的戰術錯誤有很大關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戰略錯誤。“喜怒不形於色”的梟雄劉備又這么會出現這樣的巨大戰略錯誤呢?而且是不顧其最信任的諸葛亮趙云等
舊臣的反對下發動這夷陵之戰。夷陵之戰中,陸遜善于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后退誘敵,集中兵力,后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于以五萬劣勢的吳軍一舉擊敗兵力占有優勢的蜀軍,創造了由防御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
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杰出的軍事統帥。至于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
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采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于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夷陵之戰對于
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對蜀漢來說,它大損國力,
基本上毀滅了
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對東吳來說,雖然打贏了戰爭,但是卻進一步損害了吳、蜀關系,從戰略上看,亦打破了
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可能,給日后吳蜀兩國的先后覆滅埋下了
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