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皇帝、皇后、太子都有問題,那朝中大臣們表現如何呢?
朝中大臣們,表現同樣不怎么樣,互相之間勾心斗角,明爭暗斗,沒幾個為國家大事操心的。
早在滅亡吳國的時候,那些領軍主將們,為了爭奪滅國之功,就互相之間勾心斗角,暗中下黑手,安東將軍王渾更是誣陷率領水軍從巴蜀出兵的王濬,甚至差點鬧到刀兵相見的程度。當然,王濬也不是善茬,和王渾是見招拆招,毫不示弱。最后還是晉武帝出面,才算平息了此事。
至于以賈充為首的一批朝廷重臣就更別說了,拉幫結派,爾虞我詐,視朝堂為戰場,陰謀詭計,層出不窮。
而且,在楊芷當上皇后之后,楊芷的父親楊駿被任命為車騎將軍,臨晉侯,楊駿的兩個弟弟楊珧(yáo)、楊濟也加官進爵,與哥哥楊駿一起,開始掌握大權。作為外戚勢力的代表,他們互相勾結,內外串聯,為所欲為。
楊駿此人,能力一般,但驕橫自負,心胸狹隘,既不能容人,也不能容事。不過別看如此,對權力卻是份外執著。
對于楊駿等人的任命,朝中大臣多有反對,司馬炎也多少知道一些自己這個新任岳父的本領,但是看在皇后的面子上,也就那么聽之任之了。
晉武帝如此折騰,上行下效,他手下的大臣們怎么能不效仿?本來這些大臣們基本上就是豪門大族出身,從小到大,住的是雕梁畫棟,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當初晉武帝號召節儉的時候,大家不得不明面上克制一下。現在皇帝帶頭肆意享樂,大家當然是一起聲色犬馬,窮奢極欲。
隨即,公卿貴族之間,競富爭豪之風大起。大家皆以奢侈浪費為尊,以攀比享樂為榮。
司馬炎手下的太傅何曾,每頓飯要花費一萬錢,還感慨無處下箸,沒什么能吃的東西,以致留下“何曾食萬”的典故。
那位乘樓船出益州的王濬,在滅吳之后,隨著位高權重,也逐漸崇尚奢華,縱情奢侈享受起來。286年,王濬病死。他的陵墓修建的異常豪奢,周圍的圍墻長達四十五里。
這些人里面,最著名的,要數以斗富而在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后將軍王愷和散騎常侍石崇了。
王愷是當年曹魏司徒王朗的孫子。
這個王朗,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成被諸葛亮罵死在兩軍陣前的那位。當然,那是被演義黑化了。歷史上的王朗病死于228年,是善終的。王朗的孫女王元姬,也就是王愷的姐姐,嫁給了司馬昭,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生母。所以說,這個王愷是晉武帝的親舅舅。
這個石崇也不簡單,豪門出身,大司馬石苞的兒子。
為了炫耀財富,王愷特意用糖水來洗鍋,石崇也不含糊,用蠟燭當柴燒火做飯;王愷在自己家門前,用紫色的絲綢,搭出四十里長的步障,石崇就用更昂貴的錦緞搭出五十里長;石崇用花椒粉和泥涂在墻上,王愷就用赤石脂做建筑材料。
這里,他們用的糖水、蠟燭、錦緞、絲綢、花椒、赤石脂等物,在當時都屬于高檔奢侈品,普通百姓平時別說用,見都不一定見得到,但是卻被他們拿來肆意浪費。其行為,類似于現在的某些富豪,進了高檔飯店,大喊一聲“給我來一瓶82年的拉菲,我用它漱漱口”之類。
看來,現在富豪們斗富的種種行為,也不過是我們的老祖先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玩剩下的而已。
王愷見這些平常的玩意鎮不住石崇,于是找晉武帝幫忙。
晉武帝也很有意思,他不但不制止這種行為,反而時不時興致高昂的支持王愷。有一次,晉武帝為了讓王愷能贏,特意從自己皇宮的寶庫中拿出一株珊瑚樹,賜給王愷。
王愷一見,這株珊瑚樹高二尺有余,精美異常,生平罕見,當然非常高興。拿回家后,立刻邀請石崇前來,要在石崇面前炫耀一番。
石崇看到這株珊瑚樹后,毫無驚奇之色,反而拿起桌上的一支鐵如意,隨手一下,將這株珊瑚樹打得粉碎。
王愷當即氣得暴跳如雷。我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寶貝,你石崇沒有,你嫉妒很正常,但是你不能給我打碎了啊。這么罕見的東西,你就算是想賠,你拿什么賠啊?
就見石崇滿不在乎的沖王愷擺擺手:“這么點小事,有什么好值得生氣的?不就是一株珊瑚樹嗎?我賠你就是了。”
然后,石崇命令手下仆人,去,回咱家,把我寶庫中的那些珊瑚樹都拿來,讓王將軍隨便挑一株。
一會兒,就見石崇的仆人搬來好多株珊瑚樹,其中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之多,二尺多高的就更別提了。
王愷徹底傻眼了。看來,自己和石崇的財富不是一個級別的,這還怎么比啊?
那石崇哪來的那么多財富呢?按照史書記載,石崇曾經擔任過荊州刺史,在他擔任荊州刺史期間,多次派人劫掠遠行的客商,殺人越貨,取得了大量財富,以此成為當時的巨富。
這明著是官,暗中是匪,一手征收稅賦,一手殺人劫掠,沒法不富啊。可是,你讓那些客商怎么活啊?你讓百姓怎么活啊?
理所當然的,這些豪門貴族、將相公卿為了維持自己這種豪奢的生活,必然會加緊聚斂財富。錢從哪來?不外乎或者貪污受賄、損公肥私,或者劫掠、盤剝百姓唄。
也有那明白事理的大臣向晉武帝上書,認為“奢侈之費,甚于天災”,希望晉武帝能制止一下這種行為。但是,連晉武帝自己都樂在其中,又怎么會去制止呢?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觀之處,
作者簡介:李永田,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教育、創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國傳統文化類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古文鑒賞》、《中國歷代散文名篇鑒賞》、《國學經典》(詩、詞、曲、賦四冊)、《唐宋名家詩詞賞讀》(全十二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