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術界的古都并稱,最早始于20世紀20年代,最初是“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南京,但隨后便加上“開封”,形成了“五大古都”的說法。
至30年代,史學界開始有把“杭州”列入古都行列的提法,由于杭州的影響力很大,便逐漸形成了“六大古都”的說法。
至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將安陽納入古都行列,“七大古都”的說法至此形成。
那么,安陽為什么能成為“七大古都”之一呢?我們先看一下古都的標準:
其實,真正滿足這四大條件的其實就是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五大古都。
而在杭州建都的只有兩個政權,錢繆的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至于南宋,杭州只是行在而已,因此杭州是最名不副實的古都。
那么,安陽呢?安陽號稱“七朝古都”,哪七朝呢?
1、商朝
這個沒有疑義,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都于殷,即今安陽市殷都區。
2、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
這六朝便不一樣了,這六朝的都城都是鄴城,那鄴城在哪?是否是今天的安陽呢?
鄴城
鄴城,以公元580年為界,580年之前位于河北省臨漳縣,580年之后位于河南省安陽市。
公元580年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這一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鄴城總管尉遲迥,為了順利篡位,并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一代名都成為廢墟。
鄴城與長安曾同為北方政治中心
同時,毀鄴城也使長安重新成為北方唯一的政治中心。
之后,鄴城居民一并南遷至安陽城,安陽城在鄴城南18公里,安陽從此更名鄴城。
因此,唐宋人所謂的鄴,指的都是現在的河南安陽,而并非最初的河北臨漳縣。
鄴,其名始于黃帝之孫顓頊的孫女之子大業,因大業始居于此而得名。鄴,業之居住地之意。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后曹操擊敗袁紹,占領鄴城,營建鄴都,從此鄴城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古都,史稱“三國故地,六朝古都”。
鄴城
公元314年為避西晉愍帝司馬鄴名諱而曾易名,因在漳河邊而又得名“臨漳”。
因此,作為“六朝古都”的鄴城指的是今天河北省的臨漳縣,并非河南省的安陽市。
然而,安陽能夠位列“七大古都”,鄴城功不可沒,譚其壤主張“殷鄴一體”。
譚其壤認為:殷和鄴都是安陽的前身,安陽繼承殷和鄴成為河北平原南部太行山東麓的都邑。所以追溯安陽的歷史,應該肯定它是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中國史前期重要古都所在地之一。
鄴城博物館在河北臨漳縣
也就是說,鄴城與安陽的關系,就像豐鎬、咸陽、長安與現在的西安的關系一樣,是傳承和繼承的關系,所不同的是后者仍然屬于一個省,而古鄴城與安陽分屬河北、河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