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0年
劉榮被廢:別人兒子坑爹,他是被媽坑苦了
公元前150年正月,景帝廢栗太子劉榮,改為臨江王,同年四月,改立不滿十歲的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其生母王妹為皇后。
劉榮被廢,和三個女人大有關系。其一是他的生母栗姬。栗姬為人四個字:善妒且蠢。栗姬得寵于早期。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時,栗姬很受寵愛,一連為劉啟生下長子劉榮、次子劉德、三子劉閼于。景帝的第一任皇后薄氏是景帝為太子時的正妃,是景帝的祖母薄太后的族人。然而薄氏很不幸,她從太子妃到皇后,數年無子亦無寵。景帝登基之后,中宮太子之位也就一直空著。前153年,景帝立栗姬所生的庶長子劉榮為皇太子,史稱栗太子。同一日王娡生子,年僅四歲的劉徹被立為膠東王。可見這時景帝對栗姬還是很念舊情的。但栗姬受寵慣了,景帝做了皇上,后宮妃嬪自然也多了起來,栗姬對其他嬪妾都滿懷妒意。
劉榮立為太子時,已年滿十八。一天館陶長公主劉嫖找上栗姬,要把女兒嫁給劉榮。劉嫖是景帝同母的親姐姐,地位自然甚是尊貴,在她看來,以自己長公主的身份,這樁門當戶對的親事肯定能成。不想栗姬一口回絕,讓劉嫖顏面掃地。而原因竟然是景帝最近寵幸的幾位美人都是劉嫖進送的,栗姬越看劉嫖越生氣,怒氣沖昏了頭腦,竟然置兒子的前途于不顧。
第二個女人是劉嫖。劉嫖十分惱火,決定為女兒另尋佳胥。景帝有十四子,長子、次子、三子都是栗姬所生。剩下的要么口吃,要么驕奢,要么好男色,要么生母身份卑微。劉嫖思前想后就只剩下自幼聰明伶俐,母子都深受景帝喜愛的景帝第十子,王娡之子,年幼的膠東王劉徹了。王娡和劉嫖為子女定下了兩門親事,一門是劉徹和劉嫖女兒(即漢武帝第一任皇后),另一門是劉嫖次子陳蟜和王妹三女兒隆慮公主。這兩樁親事,表明了兩個母親鮮明的政治企圖。在王妹和劉嫖的聯手操作下,栗姬和劉榮的未來被決定了。為了讓女兒成為一國之母,也為了報復栗姬,劉嫖不時在景帝面前說栗姬壞話,還經常夸贊劉徹,景帝也認為劉徹德才兼備,所以對劉徹愈發寵愛。有一次,劉嫖對景帝讒言:“栗姬和各位貴夫人及寵姬聚會,常常讓侍從在她們背后吐口水詛咒,施用巫蠱之術。”在漢代,人們對巫蠱之術深信不疑,“祝唾其背”就是最簡單易行的巫術。景帝雖惱恨栗姬,但是因為早期對栗姬感情深厚,且館陶公主所言并無實物證據,景帝也并未深究。后景帝健康不佳,心情也不好,一次囑托栗姬,自己百年以后,希望栗姬能善待其他妃子和他們的孩子。其實景帝此言已有了托孤和立栗姬為后的打算,但栗姬聽完這話,反而暴怒,她非但不愿意照顧其他姬妾子女,還對景帝出言不遜,言語之間責備他薄情寡性。景帝的忍耐幾乎到達極限,但一想劉榮好歹還是太子,不好太過責怪其生母,又一次放過了栗姬。
接下來就到了第三個女人,漢武帝的生母王娡。前151年9月,一直未有子嗣的薄皇后被廢黜,后位空出。最熱門的兩個繼任人選,一個是老資格的栗姬,另一個就是景帝晚年一直頗為寵愛的王娡。王娡也知道競爭激烈,栗姬有太子生母的身份,皇帝不會不考慮。在和劉嫖商定之后,她暗中派人鼓動大臣奏請立栗姬為皇后。朝臣上奏: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無號,宜立為皇后。景帝一聽,勃然大怒,還以為朝臣受了栗姬和栗太子指使。當即下令廢掉劉榮,改封臨江王。同年四月,得寵的王蓁順理成章被立為皇后。數日后,劉徹被立為太子。
劉榮被廢,景帝也不愿再見到栗姬。栗姬內心更加憤懣難平,但她連景帝的面都見不到,最終郁郁而死。
結論:栗太子被廢是家天下社會中典型的后宮影響前朝的政治斗爭的縮影,它為武帝之治鋪平了道路。
漢景帝的妃子栗姬究竟犯了哪些錯,為什么會導致劉榮被廢
公元前139年
罷免外戚竇嬰、田蚡:一個跌、一個起
公元前139年,竇嬰和田蚡遭到罷免,分別辭去丞相、太尉之職。
漢武帝繼位初期,兩人均因外戚的身份而分別得到了竇太后和王皇后的賞識,于是竇嬰被任命為丞相,田蚡被任命為太尉。自此西漢外戚專權達到了鼎盛時期。
但其實兩人一直各懷鬼胎。一方面田蚡覬覦丞相位置,只是因其發跡晚于竇嬰,始終不得如愿。于是田蚡一直想盡辦法要斗倒竇嬰,但又礙于竇太后的面子不敢輕舉妄動。另一方面竇嬰早就知道田蚡的野心,于是在維持表面和平上,始終戒心三分。
不過,竇嬰雖擁有權勢,但時刻擔心得罪了竇太后。因為竇嬰早年任職詹事時,曾經得罪過竇太后。當時漢景帝聚眾宴飲,高興之余,說未來要將皇帝之位傳給胞弟梁王,竇太后聽了十分欣喜,因為梁王是她最寵愛的兒子。不料,耿直的竇嬰卻阻止景帝,直言傳位于弟于禮不合,觸怒了竇太后。此后竇嬰的賢能雖然獲得了竇太后認可,但竇太后終究很難喜歡這個親戚。一日,竇太后接到密報,聽聞竇嬰和田蚡底下的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建議漢武帝不要向竇太后稟報朝政之事。竇太后一氣之下,將趙綰與王臧治罪,并且牽連竇嬰與田蚡,將其二人免官。
灌夫的父親灌孟是潁陰侯灌嬰家臣,灌乃是賜姓,本姓張。七國之亂爆發時,灌孟以身獻國,灌夫則勇猛殺敵,因而成名。灌夫為人正直,素講義氣,但極為莽撞,之所以與竇嬰交好,是由于竇嬰下臺后,原本的親信紛紛轉而投靠田蚡,唯有灌夫與竇嬰交往如初,于是兩人視彼此為至交。但是灌夫的魯莽被田蚡給盯上了。田蚡提出與灌夫、竇嬰組織酒席,但是酒席當天,田蚡卻爽約了。灌夫尋來時,田蚡故意舉止囂張,令灌夫不滿。后來在田蚡的婚宴上,灌夫忍不了霸成侯程不識與灌嬰之孫灌賢對他與灌嬰的嘲諷,大亂宴席,田蚡于是以不敬之罪,捉拿了灌夫,判處斬殺、族誅。竇嬰想為灌夫求情,以景帝“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之遺詔求見武帝,卻被田蚡陷害,以矯旨之名定罪。最終這次斗爭由田蚡勝出,灌夫慘死,竇嬰則被陳尸棄市收場。
神秘的是,灌夫與竇嬰死后的第二年,田蚡突然稱病不能上朝,口中念叨自己有罪。巫醫看過以后認為是竇嬰與灌夫的靈魂糾纏,沒過多久,田蚡病死,其爵位由其子田恬繼承。
結論:竇嬰、田蚡的內斗,終結了此次的外戚專政時期,漢武帝也得以實施中央集權,而不受任何阻攔,也算是一場意外促成的成就。
公元前139年
竇太后打壓趙綰、王臧:漢儒之災
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被竇太后治罪,兩人驚恐,雙雙獄中自殺。
趙綰與王臧都是魯人申培公的學生,申培公是西漢經學家,與楚王劉郢共同拜在荀子學生浮丘伯門下。劉郢回封地后,便聘請申培公擔任世子劉戊的老師。無奈的是,世子劉戊不愛學習,處處與申培公作對,甚至在繼承父親的爵位后,將申培公處以宮刑。申培公受到莫大的屈辱,自此回到魯地,不愿遠行。他門下弟子無數,趙綰與王臧向他學習后,分別走進朝堂,愿以儒術為帝王效命。
當時,政壇主要勢力是竇太后,她延續漢代初年的黃老治術,而漢武帝希望能夠改革朝政,舉用其他思想,于是命丞相竇嬰、太尉田蚡治儒術,進而起用了許多儒生,趙綰與王臧皆在其列。
這段時間,漢武帝一方面想要擺脫竇太后的控制,一方面也因為竇太后的威嚴而無能為力。事實上,竇太后一直想讓兒子梁王繼承漢景帝的皇位,主張兄終弟及。在一次家庭聚會時,竇太后趁漢景帝喝醉,把梁王繼位之事說給漢景帝聽,漢景帝同意,酒醒后又后悔,竇太后對此十分不滿,所以孫子漢武帝繼位后竇太后頗為不滿。漢武帝繼位后羽翼末豐,并沒有把朝政事宜把控在手里,怎樣都無法突破竇太后橫跨三朝所筑起的樊籬。
一日,趙綰與王臧向漢武帝舉薦老師申培公來朝,也建議漢武帝建立明堂(天子舉行朝會、祭祀之所),用于諸侯朝會議事所用,漢武帝認可。為了避免儒術推行受阻,兩人還建議漢武帝,不要將朝政之事上報給竇太后。不料這事隨后不脛而走,竇太后知曉后十分憤怒,下旨將趙綰與王臧捉入獄中,請法吏定罪。趙綰、王臧被捉入獄中的同時,竇太后也不忘懲罰起用兩人的丞相竇嬰與太尉田蚡,罷免了兩人的職位,這件事使得竇嬰的政途走向了下坡路,一生都沒有轉圈回來。而在獄中的兩人深知必定受到竇太后的重罰,于是自我了斷了。
雖然一開始招募這些儒生的是漢武帝,但是自始至終,竇太后的所有舉措,漢武帝都不敢有別的意見,竇嬰被罷免后,竇太后用了支持黃老治術的許昌為相,由此可見竇太后在當時地位的尊貴。
五年后,竇太后去世,田蚡仗著王皇后的寵愛,坐上了丞相的位置,這才罷黜黃老、邢名(就是法家思想)等百家之學,獨尊儒術。
結論:啟用趙綰、王臧,是漢武帝與竇太后的初次政治交鋒,漢武帝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