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
劉秀宣慰河北:總算逃出升天
公元23年,劉秀被更始帝任命為宣慰使派往河北。
更始政權建立后,希望能夠收服天下反莽勢力,于是派劉秀帶著一支人馬,前往河北地區。河北有很多地主武裝。劉秀身為地主,與這些河北本地勢力惺惺相惜,所以一開始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劉秀后來的得力干將鄧禹、馮異、耿倉、耿純等,都是在河北收入賬下的。這些手下并不是河北人,但是機緣巧合,都在河北與劉秀相遇。比如新野人鄧禹,從小就有才華,而且是劉秀的同學,特意一路跑到河北來找劉秀。他建議劉秀要收買人心、延攬人才,培植自己的勢力。馮異看見劉秀經常為大哥劉縯的死而黯然神傷,就知道劉秀其實非常痛恨更始帝。所以馮異勸劉秀要趕緊在河北各地設立官署,將河北變成自己的根據地。劉秀確實是按照這些建議來做事的。他在各地革除王莽的弊政,整頓社會秩序,從而受到各地民眾的歡迎。眾多地主武裝覺得劉秀很不錯,所以比較歡迎他。劉秀在河北一開始進展非常順利。更始帝見劉秀逐漸得勢,就準備派兵進入河北,防止劉秀勢力失去控制。
可是意外出現了。23年12月,王郎假裝自己是漢成帝的孫子,突然在邯鄲起兵稱帝,并且得到了另一只武裝的支持。王郎把劉秀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宣布懸賞十萬戶通緝劉秀。王郎的勢力迅速壯大,把劉秀打敗。劉秀倉皇逃竄,逃到今天河北省西部的滹沱河邊上,王郎的追兵幾乎已經追上了劉秀他們。手下說河水很急,而且沒有船,看來是過不去了。于是劉秀又派人去查看,那人回來說謊道:“河水已經結冰”劉秀一行人趕緊到河邊去,結果河水真的結了冰,所以他們才能逃出生天。
王郎勢力壯大的同時,更始政權不愿意看到劉秀控制河北,也不想看到王郎坐大,所以正式派兵進入河北攻打王郎。劉秀也重整旗鼓,重新拉起幾萬人的隊伍,和更始帝的軍隊一起夾擊王郎。這時候,劉秀名義上還是更始帝的臣下,所以更始軍仍然和劉秀合作。劉秀時來運轉,在柏人之戰、南欒之戰等戰役多次打敗王郎軍,逐漸重新占據了優勢。河北各地的地主武裝也越來越支持劉秀。到了24年5月,劉秀攻破邯鄲,消滅了王郎勢力。
在和王郎對抗的過程中,劉秀形勢一度危急,所以不少手下人和王郎勢力暗中來往,想給自己留后路。劉秀知道這些事情,在消滅王郎之后,把這些證據都一把火燒掉,來收買人心穩定隊伍。并且劉秀為了拉攏本地勢力,又娶了一個本地大族出身的老婆郭圣通。這樣一來,劉秀在河北徹底站穩了腳跟。
更始帝見劉秀在河北一家獨大,意識到他已經有了單飛的本錢,感到非常擔心。所以更始帝派人到河北,宣布封劉秀為蕭王,要求劉秀交出兵權,回長安領賞。劉秀又不傻,知道自己如果真的回了長安,肯定沒有好下場。于是劉秀借口河北尚未平定,不肯交出兵權。很快他派吳漢殺掉更始帝的大將,收降更始帝派來的軍隊。劉秀又派人殺掉更始帝派來的地方官。這樣一來,劉秀和更始政權公開翻臉,徹底獨立了。
結論:劉秀在河北掃平王郎,收服各路武裝,把河北變成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后與更始政權決裂。
公元23年
昆陽之戰:編故事都不敢這么“秀”
公元23年,劉秀領導的漢軍和王莽的新軍,在昆陽(今河南省葉縣)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昆陽之戰。
王莽統治后期,綠林、赤眉等起義軍先后崛起,使新朝的統治面臨嚴重危機。此時自稱是漢室皇裔的劉玄,在綠林軍的擁護下,宣布恢復漢朝,建立了更始政權。這件事發生在公元23年,這一年就是更始元年。
更始政權引起了王莽的極度恐慌,他意識到了綠林軍是個很大的威脅。于是王莽緊急調動各方軍隊,準備滅掉綠林的漢軍。當時,漢軍的王鳳和王常已率領了十萬軍隊占據昆陽,新軍就集中地奔向了他們。
戰爭初期,雙方力量懸殊。新軍有十余萬人,而守在昆陽的漢軍僅有1萬多人。新軍統帥王鳳逐漸打起了退堂鼓。王鳳的表現,使守在昆陽城里的官兵驚慌失措,他們想各自返回,保存自己的地盤。這時,劉玄的族弟劉秀,站出來說,我們如果集中力量抗擊敵軍,還是有取勝的可能,如果各自散去,勢必不能保全。昆陽失守,我們都會被各個殲滅。后來由于局勢緊急,王鳳又沒什么好主意,大家請劉秀制定御敵的計策。劉秀決定,讓王鳳和王常堅守昆陽城,自己和其他人去城外調集部隊,來個內外夾攻。
大家都按劉秀的計策行事,這時由于援軍遲遲不到,軍糧短缺,昆陽城內的一個漢軍守將投降。這個消息給漢軍很大的打擊,劉秀為了鼓舞士氣,就在城外宣揚他們的戰果。昆陽城里的人得知消息后,又恢復了士氣,繼續堅守。在城外,劉秀親率一千多騎兵和新軍交戰,不斷取得勝利。王莽方面的將領王邑剛愎自用,用重兵圍困昆陽城,忽視了城外漢軍的力量,使得局勢變得對漢軍有利。王邑等人輕視劉秀,守著昆陽城,得意非凡。
王邑的戰略,導致新軍被劉秀軍隊擊破,將領王尋又被劉秀斬殺,軍隊陷入了混亂的狀態。此時昆陽城內的士兵趁著這個好時機,紛紛沖出城外,把王莽的幾十萬新軍打得落花流水。此戰漢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大捷。
昆陽一戰后,更始帝派王匡攻進洛陽,新朝的朝野上下十分震驚。很多人已看出王莽將要滅亡的命運,都改用漢的年號,服從更始帝的政令。
昆陽之戰,一方面加速了王莽的滅亡,另一方面也使漢軍內部的矛盾逐漸聚焦,此時矛盾的焦點就是起義軍的領導權。這場戰爭中,劉秀起了很大的作用。劉秀一派的人憑借功勞,加緊了爭奪領導權的活動。更始政權后來遷到了洛陽,劉玄則不顧大多數將領的反對,把劉秀派到了河北。這樣劉秀就成了出籠鳥,羽翼逐漸豐滿。相反地,劉玄正日益腐化,使更始政權變了味道,最后被赤眉軍攻打而投降。劉秀最后重建漢政權,得以統治天下。
以往的歷史學者,都認為劉秀篡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認為他們在血統上是漢朝宗室,而《后漢書。光武帝紀》和《劉玄傳》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劉秀這一輩的十幾個人,都沒有爵位和官位。所以劉秀已經失去了貴族身份,并不是混入起義軍中的貴族分子,而是起義軍的一員。
從昆陽一戰中,可以看出劉秀確實是靠著出眾的膽識和得當的軍事策略,在起義軍中凸顯了出來。劉秀是消滅王莽力量的主力,而不是坐等勝利等著吃便宜的角色。
結論:昆陽之戰殲滅了王莽的主力,為推翻新朝創造了條件。劉秀從此,威震天下。
公元25年
劉秀稱帝:再造大一統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鄗縣稱帝,東漢政權建立。
在與更始政權正式決裂后,劉秀開始著手擴張勢力,消滅遍布全國的割據勢力。在當時的河北還有一支人數眾多的農民起義軍銅馬軍。劉秀打算消滅這支隊伍。于是他派大將吳漢,率領幽州十郡軍隊,去攻打銅馬軍。接著劉秀又親自率軍與銅馬軍另一支隊伍對峙。他堅守不出,派人攻擊銅馬軍的糧道。銅馬軍沒有糧食,趁夜撤兵,劉秀率軍追擊,在館陶之戰大破銅馬軍,接著又在蒲陽之戰大破銅馬軍余部,迫使他們投降。
銅馬軍投降后,很多人非常惶恐,害怕被屠殺。劉秀親自巡視銅馬軍營地,安撫人心。銅馬軍眾人都覺得劉秀很靠譜,心甘情愿跟著劉秀混。所以幾十萬銅馬軍都成了劉秀的部眾,從此后劉秀被人稱為“銅馬帝”。
劉秀一邊在河北逐漸消滅農民起義軍,一邊派鄧禹、馮異等人率軍前往河南,擴張地盤。鄧禹接連打敗更始軍,占領安邑;馮異也兵臨洛陽城下。這時,劉秀的手下各路將領感覺到時機已經成熟了,就紛紛勸劉秀稱帝。
但是劉秀卻要裝模作樣一番,假裝拒絕。手下們也很了解劉秀的心思。于是劉秀又消滅一支起義軍之后,諸位將領再次請劉秀稱帝。劉秀又拒絕了。過了一陣子,諸將再次請求,這次大家十分堅決,都已經第三次了,難道劉秀還要拒絕嗎?結果劉秀還不答應,說考慮一下。劉秀還在考慮什么?他想搞一點迷信,來給自己稱帝尋找天命。劉秀曾有個同學叫強華,喜歡研究讖緯。在諸將三次請求劉秀稱帝不成之后,這個強華恰好不遠千里從長安跑過來,獻上《赤伏符》,說什么四七之際火為主之類的。反正就是說,劉秀稱帝是天命所歸,天意不能違背,所以劉秀非得稱帝不可!至于為什么這么巧,那就很值得玩味了。
于是在公元25年6月,劉秀在鄗縣千秋亭舉行了隆重的稱帝儀式,正式登上帝位,宣布國號為“漢”,史稱東漢。
登基稱帝后,劉秀先是派大軍圍攻綠林軍控制的洛陽,但是久攻不下。洛陽守將不愿意投降,因為他曾經參與殺害劉秀的大哥劉縯。劉秀表示既往不咎,于是洛陽投降了,劉秀建都洛陽。這時候,赤眉軍和綠林軍已經決裂,大打出手。赤眉軍占據了長安,更始帝劉玄向赤眉軍投降。劉秀派鄧禹率軍進入關中,準備攻打長安。鄧禹趁赤眉軍沒糧食吃向西撤退的時機,占據長安,但是很快就被又回到長安的赤眉軍打敗了。后來缺衣少食的赤眉軍又向東進發,把鄧禹和馮異的軍隊打得全軍覆沒。最后,馮異在崤底之戰與赤眉軍決戰,雙方筋疲力盡的時候,馮異安排好的伏兵沖了出來,總算打敗了赤眉軍主力,收降八萬多人。劉秀軍終于能夠安心占據長安了。這樣一來,赤眉軍基本上被消滅,綠林軍建立的更始政權也完蛋了,只剩下一部分綠林軍還在流竄。劉秀又花了十多年時間,逐步掃平了各路農民起義和地方割據勢力,重新統一了全國。
結論:劉秀稱帝,逐漸消滅割據勢力,重建大一統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