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3年
平定安史之亂:再造一個大唐
公元763年,安史叛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大燕皇帝史朝義兵敗后自縊身死,安史之亂結束。
最后的平叛戰斗是在一年前開始的。762年,剛剛即位不久的唐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元帥,仆固懷恩為副元帥,并從回紇借了四千兵馬,趕往洛陽討伐史朝義。雍王李適因為是宗室子弟,不必親臨戰場,而是駐扎在陜州,前線主要由副元帥仆固懷恩負責,同時接應他的,還有一直在河北地區和叛軍作戰的唐將李抱玉和李光弼,他們也從河陽和陳留分別趕來回合。史朝義在不久以前殺掉了自己的父親史思明,即位為大燕國皇帝。但由于自身資歷太淺,原本歸屬于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將領根本不服,對史朝義的命令不理不睬,雖然雙方沒有發生什么戰斗,但已經是貌合神離。史朝義聽說唐軍到來,就召集麾下將領商議,大將阿史那承慶說,如果唐軍單獨來,那我們就和他去決戰,如果一起來的還有回鶻騎兵,那應該退守河陽,躲避一下他們的鋒芒。史朝義并未采納他的意見,而是派出數萬軍隊和唐軍對峙,很快就被兩面夾擊打敗。初戰不利的史朝義決定親自出兵,帶著十萬精兵去迎戰唐軍,很快,兩軍在昭覺寺再次交戰。唐軍仍舊采取突襲戰術,可史朝義這次有了防備,他的軍陣很穩固,唐軍幾次攻擊,都沒有對史朝義的軍陣產生破壞。
唐將馬璘見唐軍沖陣失敗,士氣低落,說現在情況危急,于是一個人沖進了敵人的千軍萬馬之中。馬璘武藝高強,突然殺入敵軍,把叛軍殺得人仰馬翻。唐軍跟著乘機而入,將史朝義的軍隊打敗。昭覺寺一戰對史朝義方面的士氣打擊很嚴重,隨后幾次戰斗中,史朝義屢屢失敗,最后帶著幾百人逃離了洛陽。唐軍方面繼續追擊,洛陽周邊的州縣被相繼收復。再次收復洛陽的時候,仆固懷恩釋放了偽大燕國的中書令許叔冀、王伷等人,以昭示朝廷政策的寬大。
隨后,仆固懷恩派出了自己的兒子右廂兵馬使仆固玚和朔方兵馬使高輔成,讓他們率領一萬精騎繼續追擊史朝義,一路追到了河北衛州。這時,原本是安史之亂叛將的田承嗣前來接應。不過,史朝義和田承嗣雖然合兵一處,但仍舊抵抗不住唐軍的猛烈進攻,叛軍接連戰敗。
史朝義和田承嗣的戰敗,給其他河北安史將領帶來了很大的刺激。他們意識到失敗近在眼前,決定向唐軍投降,鄴郡節度使薛嵩、衡陽節度使張忠志紛紛前來投降。張忠志投降前,和手下將領王武俊分析局勢,王武俊說如今唐軍兵力強盛,且師出有名,我們根本打不過。張忠志覺得王武俊說的在理,就投降了。屢次戰敗的田承嗣,也開始給自己留后路。他跟史朝義說,唐軍兵力太強,不如陛下回范陽親自去搬救兵,可史朝義剛出城,田承嗣就投降唐軍,把史朝義妻子和老娘送到了唐軍軍營。
史朝義一路狂奔到范陽,范陽兵馬使李抱忠率兵前來攔阻,史朝義說你趕緊告訴節度使李懷仙,派兵去前線救援,我是你們的皇帝,難道你們不顧一點點君臣么?李抱忠說老天不保佑大燕,唐朝又再次復興了。我們現在都投降唐朝了,我是男子漢大丈夫,不想騙你,你趕緊走吧,我不抓你就是了。另外,我也給你提個醒,估計這會兒田承嗣也已經投降了。史朝義一聽大驚,還想著跟李抱忠套近乎,說一大早就往范陽跑,路途奔波飯還沒來得及吃,能不能給我一口飯吃?李抱忠也沒讓史朝義進城,就在城外款待了史朝義和他的同行者。眾人一看,史朝義這下算是徹底完了,都跟他告別離去,史朝義哭哭啼啼地吃了飯,也準備踏上了逃亡之路。
史朝義一路往東走,到了廣陽,廣陽的軍將沒有接納他,史朝義決定往北跑去契丹,可路沒走多久,李懷仙的追兵就來了。跑進樹林里的史朝義無處可躲,在樹林中上吊而死。史朝義的人頭被李懷先得追兵砍了下來,送到了長安城,仆固懷恩也率軍返回,安史之亂終于平定。
但因為安史降將們仍舊手握重兵,朝廷無力繼續清除,吐蕃也不停地入侵西北邊境,唐朝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穩定西北邊塞上。安史降將隨之割據了河北,中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從此開始了。
結論:安史之亂結束,安史將割據河北,中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從此開始。
雍王李適
公元764年
大唐邊患:仆固懷恩圖謀反
公元764年秋,大唐大寧郡王、前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引回紇、吐蕃十萬大軍入關中,直取都城長安。唐代宗急召汾陽郡王郭子儀鎮守長安門戶咸陽。雙方對峙于咸陽西郊奉天(今陜西乾縣)。
人在長安的唐代宗惴惴不安:這一仗,將決定李唐王朝的命運。打好了,天下太平;打不好,恐怕就是安史之亂的翻版,這誰受得了?這位險些給李唐帶來滅頂之災的仆固懷恩,原是鐵勒族仆固部人。646年,鐵勒九大姓歸唐,其中就有仆固一族。仆固家族世襲金微都督,為大唐鎮守金微(今蒙古國肯特省一帶)。仆固懷恩本人驍勇善戰,少年即加入朔方軍(唐西北地區戍邊軍)。安史之亂期間,追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屢立戰功,勇冠三軍。后因收復東京洛陽,徹底平息安史之亂,于寶應二年(763年)受封豐國公,任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駐守汾州(今山西汾陽)。
平息安史之亂是仆固懷恩的高光時刻,但他也隱約不安。朔方軍平叛有功,可他的老領導、老同事卻落得一個比一個慘。老統帥郭子儀兵權遭奪,被發配到深山老林督建皇陵去了;名將李光弼如今也因和權宦魚朝恩、程元振不對付,頗不受朝廷待見;最慘的是涼陜襄州節度使來瑱,受程元振構陷,客死貶謫途中。
所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個道理他明白。但他自信比別人多了一個砝碼——回紇國丈的身份。安史之亂初平,吐蕃虎視眈眈,大唐需要回鶻支持。他沒想到的是,這個敏感的身份也會為他招來災禍。
這一年秋天,仆固懷恩奉命護送女婿回紇登里可汗回漠北,途徑太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辛云京一方面忌恨他,另一方面忌憚回稽軍進城胡作非為,緊閉城門,如防大敵,搞得可汗女婿很不高興。仆固懷恩和女婿吃了一記閉門羹,心中也大為不快,準備上表告辛云京一狀。辛云京早有防備。適逢權宦駱奉先奉旨巡視太原,辛以厚禮相贈,誣告仆固懷恩與回紇可汗勾結謀反。駱奉先回長安后立刻面見代宗,狀告懷恩勾結回報。懷恩這一邊也上書指責辛、駱二人構陷忠良,要殺此二人以平憤。
這一年代宗剛剛上位,權宦和蕃將,他們一個都不想得罪,于是下詔說:你們死了吧。懷恩固執要強,咽不下這口氣。一氣之下上書代宗,歷數過往戰功和仆固家族為李唐做出的犧牲。代宗一看,說得也合情合理,遂派宰相裴遵慶前去安撫。裴遵慶來到汾陽,懷恩邊哭邊訴。裴只好安慰他:圣上對你信任著呢,要不信你就親自去長安,當面陳情。仆固懷恩本已答應。臨行前卻被副將范志誠勸阻,大帥您如今已遭猜忌,還要自己送上門去嗎?您沒看到李光弼、來造的下場嗎?仆固懷恩如夢初醒:還去什么長安!皇帝不是說私了嗎,就私了一個給你看看。
送走裴遵慶后,他派出愛子仆固瑒率朔方軍攻打太原,辛戰敗棄城而走。仆固忙進而攻榆次,意圖占領河東。至此,“被謀反”似乎正在變成主動謀反。
天下初定,代宗這時不愿再起禍亂。于是派出懷恩的老領導郭子儀前往榆次招降。郭子儀數十年率領朔方軍南征北戰,威望自不用說。加之仆固瑒平時治軍苛刻,不得人心。聽說老領導來了,朔方軍眾部歸降,其中焦暉、白玉二人還合謀殺了仆固瑒,以其人頭向郭投誠。仆固懷恩見大事不妙,率領近三百人北渡黃河,逃到靈州(今陜西靈武)。
靈州進可取關中,出可聯合回紇,仆固懷恩就在這里走上了他的謀反之路。
764年秋,仆固懷恩引回鶻、吐蕃軍東進。郭子儀以靜制動,據守咸陽十余日而不迎戰,叛軍以西北藩兵為主,長途跋涉至關中已筋疲力盡,加上不適應平原環境,不愿戀戰,于是撤軍。次年,仆固懷恩再引藩兵下關中,卻病死途中,轟動一時的第二次蕃將之亂就此草草了事。
結論:仆固懷恩叛亂正是中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擅權帶來弊端的又一力證。仆固懷恩死后,李唐統治者吸取經驗教訓,加緊打壓朔方軍和地方勢力、扶持皇室親軍神策軍;對外則走上大力聯合回紇打擊吐蕃之路。
仆固懷恩,凌煙閣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