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玉山
項羽,是在農民起義中涌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人物。他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孫子,項燕被秦國所殺,項羽滿懷國恨家仇,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陳勝和項梁犧牲之后,項羽成為起義軍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英勇善戰,威名顯赫,在殲滅秦軍主力、推翻秦王朝過程中建立不朽功勛。
司馬遷對此充分肯定,按《史記》體例,“本紀”是帝王的傳記,項羽沒有當過帝王,但司馬遷仍然為他寫了《項羽本紀》。
《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名叫項籍。項氏世代做楚國的將軍,名聲顯赫,因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項羽從小就有大志,他不愛讀書,也不愛學習劍術。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讀書,能記住姓名就行了;劍術,只能敵一人。所以,都不值得學,我要學能敵萬人的本事。”于是,項梁就教他兵法。
項羽長大以后,身高八尺有余,力能舉鼎,才氣過人,當地人都怕他。有一次,秦始皇到會稽郡巡視,人們都去觀看。見秦始皇威嚴,項羽卻說:“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壓低聲音說:“不要胡說,會被滿門抄斬的。”項梁嘴上斥責項羽,心里卻很高興,認為項羽具有英雄氣概。
陳勝起義的消息傳來,項梁項羽決定響應。他們二人進入會稽郡府,項羽揮劍殺死郡守。項梁手提郡守的人頭,身上掛著郡守官印,喝令眾人歸服。郡守的部下見他們人少,想要反抗。項羽奮起神威,一連斬殺了一百多人,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上,沒有一個敢起來的。于是,項梁召集郡中豪杰,舉行起義,又占領郡下各縣,接收兵丁,招兵買馬,很快聚集了八千多人。
陳勝的屬下召平,代替陳王巡視各地。召平以陳王的名義,封項梁為上柱國,并令他領兵西進攻秦。項梁接受了任命,帶領八千多人,渡過長江,向西進軍。
這個時候,天下大亂,各地起義風起云涌。項氏出身名門,名氣很大,陳勝起義就打著扶蘇和項燕的旗號,所以,項梁所到之處,各路人馬紛紛歸附。項梁到達薛縣的時候,隊伍已經迅速擴大到六七萬人。
就在這時,陳勝兵敗被殺的消息傳來。項梁大驚,急忙派人打探情況,得知消息確鑿之后,項梁召集各路起義軍首領,來薛縣聚會,共議大事。在沛縣起義的劉邦,此時已歸屬了項梁,也前來參加聚會。
會議商定,為了擴大影響,要立楚國國君的后代為王。因為楚懷王是被秦國扣押害死的,老百姓都同情他,所以,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立他為王,仍然稱為楚懷王。楚懷王封項梁為武信君,統領軍隊。后來,齊、趙、魏、韓、燕等原諸侯國,也都先后立了王。
項梁立了楚懷王之后,率兵繼續西進,兩次打敗秦軍,項梁開始驕傲起來。將領宋義知道章邯的部隊尚未到達,便勸諫項梁要小心謹慎,項梁卻不以為然。宋義嘆息說:“看來,武信君必定要失敗了。”果然,章邯大軍一到,就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也戰死了。
楚懷王聽說宋義能預知項梁失敗,就召他前來,商議軍機。楚懷王與宋義交談之后,很欣賞他,任命他為上將軍,同時任命項羽為次將。項羽父親死得早,從小由項梁養大,如今見叔父戰死,心中悲痛,決心報仇雪恨,與秦國誓不兩立。
章邯打敗項梁之后,認為楚地已不足為慮,轉而北渡黃河,進攻趙地。趙軍組建不久,缺乏訓練,抵擋不住,紛紛潰逃,都逃進了巨鹿城。章邯下令,把巨鹿城團團圍住。
章邯率領的幾十萬大軍,是秦軍主力,其中有扶蘇蒙恬曾經統領過的北部邊防軍,此時由王離統領。王離是名將王翦的孫子,也很有名。巨鹿城被圍得水泄不通,危在旦夕。趙王只得向各諸侯求救。各諸侯派出一些軍隊前去救援,但畏懼秦軍,特別忌憚章邯、王離的威名,便各自筑起營壘,不敢靠近秦軍,更不敢出戰。
楚懷王接到趙王求援書信,就派宋義、項羽領兵前去救援。宋義率軍走到安陽,停留下來,不再前進了。宋義的打算是,先讓秦趙互斗消耗,等待秦軍疲憊,再乘機進攻。項羽為報叔父之仇,求戰心切,催促宋義進兵。
宋義說:“若論披堅執銳,英勇善戰,我比不上您;若論坐于軍帳,運籌決策,您比不上我。”宋義不聽項羽之言,并且下了一道軍令,說:“凡是倔強不聽指揮的,一律斬首。”
項羽知道,宋義的軍令是針對他的,十分氣惱。大軍在安陽,一住就是四十六天。當時天氣寒冷,常下大雨,軍糧不濟,士兵們又冷又餓。秦軍猛攻巨鹿,趙國眼看就要滅亡了。
項羽再也忍耐不住了,對將士們說:“秦軍如果攻占了趙國,只能會更加強大,怎么能疲憊呢?我軍如果不與秦軍決戰,停留在這里,一定會被拖垮的。宋義這樣做,是置國家安危于不顧。”
于是,項羽闖進軍帳,一刀砍下宋義的腦袋。項羽提著宋義的人頭,對大家說:“宋義想謀反,楚王密令,讓我處死他。”將領們畏服項羽,都說:“扶立楚王的,本來就是項將軍家,如今將軍誅滅叛臣,又立大功,我們都聽您的”。
眾將領一致推舉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把這事奏報給楚懷王,楚懷王知道項羽兇猛,沒有辦法,只好正式任命他為上將軍,統領楚國的軍隊。
項羽當了上將軍,大權在握,立即下令全軍開拔,很快抵達趙國前線。當時,秦軍人多,楚軍人少,敵眾我寡。但項羽毫不畏懼,率領全軍立即渡過漳河。渡河之后,項羽下了一道絕令,命令把所有船只沉入河底,把鍋碗統統砸碎,把軍營全部燒毀,表達有去無回之決心。
將士們一看,心里都明白了,沒有了退路,只能向前拼命了。楚秦兩軍在巨鹿城下,展開了殊死決戰。兩軍相遇勇者勝,楚國將士人人抱定必死之決心,個個如猛虎下山,不避刀槍,奮勇拼殺。
項羽一馬當先,喝聲如雷,大刀閃過,人頭滾滾。一時間,沙場之上,塵土飛揚,殺聲震天,山搖地動,血流成河。秦軍士兵沒有見過這么不要命的,一個個心膽俱裂,爭相逃命。結果,秦軍大敗,王離做了俘虜,章邯帶領殘兵敗將逃跑了。
各諸侯部隊親眼看到這場大拼殺,目睹了項羽天神般的威猛,人人顫栗膽寒。戰斗結束以后,諸侯拜見項羽,一個個低著頭,跪著用膝蓋往前走,沒有一個人,敢抬頭仰視項羽。從此以后,項羽威名傳遍天下,各路諸侯紛紛歸附。
章邯吃了敗仗,但手下將士仍有二十多萬人。皇帝胡亥得知敗績,非常不滿意,派人前來問責怪罪。章邯恐慌,連忙讓長史司馬欣回朝匯報情況。
司馬欣到了咸陽以后,被滯留宮外三天,胡亥、趙高拒不接見。司馬欣情知不妙,趕緊回來,沒敢走原路,趙高果然派兵追殺。當時,章邯是秦朝唯一的救命稻草,趙高竟如此對待,真的存心要讓秦朝滅亡。
司馬欣回到軍中,哭泣著對章邯說:“皇帝昏庸,趙高專權。不管我們怎樣流血拼命,也不管是打勝仗還是打敗仗,看來,都難逃一死。請將軍考慮后路吧。”章邯也流淚不止,連聲嘆息。最后,無奈投降了項羽。
秦軍投降之后,諸侯部隊因對秦軍怨恨,隨意侮辱、虐待他們。秦軍官兵心生悔意,口出怨言。項羽聞之,擔心他們作亂,于是下令,趁著夜晚,把二十萬秦軍全部擊殺坑埋,只留下章邯、司馬欣等幾個人。如此慘狀,僅次于長平屠殺。至此,秦軍主力被消滅殆盡。
項羽殲滅了秦軍主力,對推翻秦朝起了關鍵性作用,也為劉邦攻占咸陽創造了有利條件。劉邦趁著項羽與秦軍主力作戰的機會,率兵西征,直搗咸陽,滅掉了秦朝。請看下集《新視角讀(史記)》之六十八,劉邦避實就虛攻占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