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于北宋末年投軍,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與金軍大小數百戰,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被趙構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1142年,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在風波亭殺害岳飛。
岳飛
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明清兩代皇帝對岳飛甚為崇敬,明萬歷皇帝就曾加封岳飛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并單設“護國忠義廟”祭祀;努爾哈赤曾讓兩個孫子改姓岳——代善長子克勤郡王岳托,阿巴泰之四子安親王岳樂;乾隆帝也曾多次到岳飛墓祭奠,并親自撰寫《岳武穆論》。
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岳家軍是歷史上唯二能稱“家軍”的強悍軍隊(另一支是戚家軍),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
岳家軍
岳家軍戰力之所以如此強悍,與岳飛的帶兵能力以及“十二軍”的戰力密切相關,“十二軍”分別由十二位大將統領,他們有勇有謀,被岳飛倚為臂膀。
但岳飛蒙冤入獄時,他們的表現卻各不相同,有的與岳飛一同入獄被殺,有的沉默不語,更有的背叛反水,他們都有誰?為何有如此天差地別的表現?我們一起來看!
岳飛
岳家軍“十二軍”統制:
背嵬軍是岳飛的親兵,也是岳家軍精銳中的精銳,歷來有漢之虎賁、唐之玄甲、宋之背嵬的說法,可見背嵬軍的戰力之強悍。背嵬軍編制是1.5萬人。
岳云
背嵬軍戰力強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軍中編有一支8000人的精銳騎兵。《宋史》載,郾城大捷中,金兀術一向引以為豪的鐵浮屠、拐子馬就是被岳云率領500背嵬軍反復沖殺而破。
因此, 背嵬軍往往在戰事最激烈的時候,被岳飛用作為突擊隊或敢死隊使用。
岳云,岳飛長子,歷史上少有的少年將軍,猛將,據說其武勇甚至在岳飛之上,在岳家軍中有“贏官人”之稱。正史記載岳云:十二歲隨父從軍,十六歲上陣殺敵,十八歲統領背嵬軍,二十三歲隨岳飛一起遇害。
岳云
前軍是岳家軍的先鋒軍,是岳家軍中戰力僅次于背嵬軍的軍種,被稱為“岳家軍之矛”。
郾城大捷后,金兀術收集余眾10萬余人,進犯臨潁,張憲率領前軍2萬余人猝然與之相遇,前軍以一當十,一鼓擊破兀術大軍,重占臨潁,并殲敵6000,“追擊15里,中原大振”。
張憲是岳飛最為倚重的將領,他與岳飛“從微相隨”,岳珂說他“以列校奮身”,是抗金戰火中從下層成長起來的將軍。岳云一開始從軍,即是在張憲部下,可見岳飛對張憲品行與能力的信賴。
張憲
張憲軍功赫赫,是岳飛帳下頭號武將,也是岳家軍中公認的二號人物。有時候岳飛進京述職,軍中事無巨細全權交給張憲處理。比如,紹興六年,岳飛目疾發作,張憲以同提舉一行事務的身份,于鄂州主持岳家軍北伐軍務。
岳飛蒙冤入獄后,張憲也被下獄,秦檜命人對張憲嚴刑拷打,妄想迫使張憲根據他們編造的謊言自誣,作為殺害岳飛父子的證據。張憲備受酷刑,體無完膚,始終不屈。最后,張憲被判棄市,子孫拘禁,家產籍沒。
孝宗時,張憲冤案得以昭雪,被追復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閬州觀察使,追贈寧遠軍承宣使。
前軍副統制王俊,按照秦檜意圖誣告岳飛的第一人。王俊好大喜功,而無才智,在軍中頗無人緣,人送外號“王雕兒”。他雖在岳家軍多年,卻沒有大的功績,官職沒有絲毫升遷,所以心中一直有怨氣,在秦檜需要時,他立即跑了出來,成為了第一個站出來誣告岳飛的人。
岳家軍中,王俊是少見的大惡人。也正因為如此,作為前軍統制的張憲對操行不佳的王俊多次處罰,引起王俊的嫉恨。所以王俊在誣告岳飛時,也順手捎帶上了張憲。
右軍是岳家軍的老底子,其前身是岳飛在江淮宣撫司任統制之時他的同僚扈成所統轄的舊部,扈成死后,他手下統領龐榮率領余部歸入了岳家軍的戰斗序列。
龐榮與岳飛并無深交,但因為是帶軍投靠,所以龐榮一入岳家軍,岳飛就讓做了右軍統制,在以后的戰斗中,他既沒有表現出多高的軍事才能,也沒有出什么大的紕漏,算是表現的中規中矩。紹興三年他隨岳飛平定虔州盜賊,負責帶兵攻打賊寨。紹興十年又隨岳飛北伐,龐榮率部屯駐德安府,防遏韓常、李成南侵。
但是,龐榮沒有經受住秦檜的威逼利誘,成為附會王俊誣告岳飛的將領之一。岳飛死后,升任御前諸軍統制。
王貴與張憲都是“岳家軍”的副帥,但級別略高于張憲,他率領的中軍是岳家軍十二軍中編制最大的一支,滿額足有5萬人,不過是以步兵為主。
王貴是岳飛的湯陰同鄉,早年隨岳飛起兵,后隨岳飛轉戰各地,戰功卓著。
不過,秦檜等人在羅織岳飛罪名時,因王俊級別不夠,又威逼利誘王貴背叛岳飛,遭到王貴的拒絕,后張俊求得王貴隱私相威脅,王貴被迫參與誣陷岳飛。
岳飛遇害后,王貴稱病離軍,改授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去世后追贈寧國軍節度使。
王貴
副統制郝晸,原為湖南安撫司統制官,與王俊同一時期并入岳家軍,是岳家軍中最不堅定者之一。郝晸為人嗜殺,頗好財。岳飛遇難之后,朝廷調換了包括王貴在內的大多數統制,唯有郝晸等人沒有變動。這也說明了郝晸在岳飛被冤殺一事中的立場,最起碼郝晸對秦檜打擊岳家軍是保持沉默的。
牛皋是《說岳全傳》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歷史上的牛皋是岳家軍最早的將領之一,他武功高強,擅長騎射,手持金锏。
牛皋
牛皋在岳家軍主要將領中年齡最大(比岳飛大16歲),功勞也最大。他在南宋初年就聚集民眾抗金,紹興三年,所部被岳飛收編,紹興六年,被岳飛派去收復隨州,他僅用不到3天就攻下隨州并生擒守將王嵩,紹興五年,隨岳飛征討楊幺,并活捉之,紹興十年,隨岳飛北伐,所向披靡,立下戰功無數。
岳飛被害后,因牛皋始終反對宋金議和,令秦檜十分懼怕,于是秦檜密令都統制田師中以宴請各路大將的名義將牛皋毒死,享年61歲。
牛皋死后,其尸骨埋在杭州棲霞嶺劍門關紫云洞口,與岳飛墓遙遙相望。墓前立碑一通,其碑文為“宋輔文侯牛皋之墓”。
牛皋
史書中關于王經的記載很少,只是提到他曾在岳飛與曹成大戰莫邪關時,與張憲合擊曹成軍,活擒大將楊再興。后隨岳家軍赴饒陽與張俊會師,官至正任團練使。
從關于王經的記載寥寥可以大致推斷,他應該在岳飛被害一事上保持沉默,既未落井下石,也未仗義執言。
所謂“游奕”就是巡邏的意思,游弈軍為岳家軍之前哨,純騎兵編制,有8000余人。
姚政早年跟隨岳飛起兵,建炎四年,與岳飛一起殺死建康留守叛將劉經,并接手其部下,紹興三年,任岳家軍正將,屢建戰功,紹興九年,任岳家軍游弈軍統制,紹興十年,隨岳飛北伐,與張憲一起取得臨潁大捷。
姚政也是附會王俊誣告岳飛的將領之一,岳飛死后,姚政升遷為鄂州御前諸軍統制。
董先人如其名,“每戰,冒矢石為諸軍先”,乃戰場上勇冠三軍的急先鋒,在岳家軍中與牛皋、楊再興齊名。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董先)初從翟興軍,與金人戰,勇功為多。”。董先與牛皋一樣,都是紹興三年北伐的推動者,兵敗后并入岳家軍,任踏白軍統制。紹興四年攻京西,克鄧州。紹興六年又攻取盧氏縣、唐州、蔡州,均取得大捷,紹興十年,隨岳飛北伐,與王貴、岳云力戰穎昌,取得穎昌大捷。
《續資治通鑒》記載,秦檜很賞識董先之才,曾向趙構推薦董先、牛皋,趙構卻說,“二人誠驍勇,然先好貨,皋嗜酒,未可馭眾。”看來董先有貪財的毛病,而且還弄得朝野上下皆知。
岳飛死后,董先被調離岳家軍,升遷為鄂州御前諸軍統制。雖然史書中并未記載董先是否參與陷害岳飛一事,但以其貪財的品性以及受秦檜賞識的情況來看,他很可能也被秦檜收買。
李道,原為宗澤手下將領,宗澤死后,劃歸岳家軍任選鋒軍統制,后因功遷榮州團練使,授鄧隨鎮撫使。
岳飛死后,李道加中侍大夫、武勝軍承宣使、鄂州御前諸軍統制。
李道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在60多歲時還率軍與金軍作戰,因功拜慶遠軍節度使,死后更是被追贈太尉,進封楚王。
李道也在岳飛“謀反”偽證上簽了字,是背叛岳飛的將領之一。
秦檜與趙構
趙秉淵原是遼將,后與岳飛在洪州飲酒時發生斗毆,差點被岳飛打死,后來趙秉淵投降了大宋,被岳飛收編,由于趙秉淵與岳飛有隙,多次要求調出岳家軍,可岳飛最終以自己的大度包容了趙秉淵,趙秉淵后成為岳家軍統制之一,也是岳飛第四次北伐時鎮守淮寧府的得力干將。
趙秉淵在岳飛冤殺一事上保持沉默。岳飛死后,他被調離岳家軍,升遷為鄂州御前諸軍統制。
李山,原為江西安撫大使司統制官,紹興三年,岳飛任江西沿江制置使,上奏趙構,請將李山劃歸他節制,趙構同意后,岳飛遂任命他為破敵軍統制,紹興十年,李山與張憲出兵臨潁東北,大破金兵,紹興十一年,與牛皋、徐慶大敗李成部將孔彥舟。
岳飛死后,李山被調離岳家軍,平調為鄂州御前破敵軍統制。
趙構與岳飛
楊欽,原為洞庭湖起義軍楊幺的合伙起義軍首領,作戰非常勇悍,在楊幺起義時本就不太積極,楊幺也號令不動他,他對反抗朝廷一直持觀望的態度,岳飛奉命平定楊幺時,他在一旁靜觀其變,岳飛了解情況后就派幕僚黃縱前去勸說其歸降,因為楊欽怕連累其家眷,一直沒有答應歸降,后來見岳飛攻勢兇猛,自知楊幺難成大事,遂決定歸降,岳飛聞之大喜,特上報朝廷,請為楊欽授予官職,后來岳飛在楊欽的協助下生擒了楊幺,不久楊欽受岳飛之命,編排水軍,并任水軍統制。
關于楊欽在岳飛遇害一事上的立場問題,史書沒有任何記載,但從楊欽歸降一事上,可以看出他并非無腦之人,因此當岳飛遇害時,他肯定沒有支持岳飛,最多是沒有參與陷害。
岳飛
所以,匯總來說,在岳飛被害一事上,堅定站在岳飛一邊的可能就是張憲、岳云、牛皋等寥寥數人,而確定參與誣告、陷害岳飛的就有王貴、王俊、龐榮、姚政、李道等人,其他的人雖然都被調離,但基本都能略有升遷,也可能是宋廷出于安撫的需要,也可能是作為他們陷害岳飛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