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句話在朱元璋身上體現到可謂是淋漓盡致,就連子孫的名字都要定好規矩。在起名字的這件事上,老朱可謂是煞費苦心。
看《山河月明》的時候,看到朱允炆和朱高熾的第一個疑問應當是,他倆都是朱元璋的孫子,為啥中間的字不一樣?按照傳統來說,中間的字屬于輩分,同一輩分的人應當一樣。例如: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煦。但為何朱標的兒子叫朱允炆?這就不得不說一下老朱的騷操作了。
朱元璋覺得,普通人家的同輩自然是同一個字,但自己是皇家,自然不能相提并論。所以給每個兒子的后代都定好了中間字,例如:
太子朱標這一支起名原則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次子秦王朱樉一支的輩分是: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三子晉王朱棡一支的輩分為:濟美鐘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老四燕王朱棣的后人起名原則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另一個規則則更有意思了,就是名字中的最后一個字。
朱標、朱樉、朱棡、朱棣、朱柏,老朱的兒子都是木字旁。
朱允炆、朱高熾、朱高煦,孫子都是火字旁。
朱元璋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記載,想到了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為自己的后代起名字,這樣不僅有代表性,重復率也不會太高。
五行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因此,兒子都是木字旁,孫子都是火字旁,后面的朱瞻基、朱祁鎮,就很容易能理解了。明朝十六帝分別是: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這里朱允炆和朱棣是侄子和叔叔的關系,反了過來。朱祁鎮和朱祁鈺、朱由校和朱由檢是兄弟。
不過朱標長子,朱雄英,不論是輩分還是名字都沒有按照這個規律。
從時間線可以看出,朱雄英出生于洪武七年,而《祖訓錄》雖是洪武六年編纂完成,但是洪武九年就進行了一次修改,可見其中的相關規定可能是到洪武九年后才落實到位。朱允炆正好出生在洪武十年,因此他的名字就是符合明室取名規則的。
關于“英”字。五行取字的規則應該是早于《皇明祖訓》的,畢竟朱元璋26個兒子,名字里都帶有“木”,有一種說法是,朱雄英其實應該寫作朱雄煐。
另一種說法是,明朝皇族后裔的名字,必須先向朝廷“請名”,再由禮部按規則制訂 最后才能得到“賜名”,也就是正式的名字。朱雄英是朱標長子,本應成為皇太孫,只是他死得太早,還沒來得及等到“立皇孫”、“賜名”的典禮,就已經去世了,所以 “朱雄英”很可能只是小名,而不是正式的名字,沒有按照《皇明祖訓》取名。不過這樣一來的話,在朱雄英死之前,朱允炆、朱高熾都不應該叫這些名字。
然后隨著老朱家人口繁衍的越來越多,偏旁帶五行的越來越少,起名字越來越難,開始生造漢字。于是創造了許多此前未有、晦澀難認的字,于是朱家發揮想象,用這一輩的五行偏旁,加上自己中意的名字,這新字就成了。例如:朱公錫、朱慎鐳、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鉀、朱效鋰。
以至于朱元璋在歷史上有一個戲稱:“中國元素周期表之父”,當年我國學者翻譯元素周期表的時候,很多名詞沒有對應的漢字來描述,想到朱元璋的子孫名字里有大量的特殊漢字,就靈機一動,從中選取了大量的字。比如鐳、鈀、鋰等。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