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俠客夢#
提到俠,很多人認為他是中華民族原生文化中的一部分,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心中就有了關于俠的模糊概念。那個時候只知道俠很厲害,提到俠大家都心存敬畏和向往,街邊的書報亭總會有很多關于俠的武俠小說。似乎俠和武是分不開的,武俠不分家,但現在看來俠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一種狀態。而武是一種形式,因為他直接體現了俠的追求,武是手段,是實現俠之精神的必要手段,因此才有了“俠者以武犯禁”的說法。
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里記錄了幾個不同類型的俠者,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郭解。郭解并不是出身尋常人家,而是頗有家族淵源,他的外祖母許負曾被漢高祖劉邦封為侯爵,是西漢大名鼎鼎的相士。
郭解,軹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史記·游俠列傳》
有人說許負神算,她曾準確預言了漢文帝劉恒寵臣鄧通和名將周亞夫的結局,但在我看來,她最大的慧眼是預見了劉邦的天子之命,我更愿意相信她看重的是劉邦的潛力而不是命術。因為當時許負一家也算是割據一方的勢力,選擇劉邦做為靠山,也有賭博的意味。
郭解的父親就是個出了名的游俠,在孝文帝時被處死,孝文帝以仁孝聞名于世,但他都容不下郭解之父,只能說郭解父親的存在對孝文帝的統治構成了威脅,至于完成威脅的原因,用寬泛的話來說就是“以武犯禁”。
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史記·游俠列傳》
仰仗著武力而無視國家律法方面的禁忌,讓國家對于俠的存在很頭疼,在常人眼中急公好義的大俠,在統治者眼里卻變成了橫行不法的作奸犯科之人。
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史記·游俠列傳》
年輕時的郭解和父親一樣,是個快意恩仇之人,他身材矮小,但精明干練,不喝酒讓他可以保證冷靜的判斷。但凡遇到不順心之事就出手殺人,自己親自殺死的人很多,讓人談之色變,這個時候的郭解,還不能被稱之為俠,說他是匪也不過份。
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史記·游俠列傳》
人是會成長的,郭解年長了以后,伴隨著自己人生閱歷的增加,和為人處事經驗的積淀,他的性格也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學會以德報怨,經常施舍來幫助他人,而從家不希望得到他人的回報。因為郭解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讓他的江湖聲譽越來越高。
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睚眥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史記·游俠列傳》
上面的這段話,說明了郭解的本性,他喜好按照自己的心性做事,也就是行俠仗義,這里秉承的是自己所認同的俠義,而不是朝廷的律法。行俠是有成就感和滿足感的,因此郭解往往在救人于危難后,并不提及自己的功德。但是郭解快意恩仇的性格沒有變,往往會因一些不順心的小事而任性而為,常常無視法紀。
郭解對于社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很多年輕人因為仰慕他的俠義,經常替他出手殺傷人命,而郭解自己卻不知道,這也是后來漢武帝堅決要殺死郭解的原因所在。如果僅僅是打家劫舍的強盜,倒沒有什么可怕,但郭解的存在,讓人看到了除了朝廷之外,另外一股可以影響社會風氣的力量,這就是漢武帝萬萬不能接受的了。如果大家都學郭解,那還要國家的律法何用?
郭解的侄子仰仗郭解的勢力,強迫人家喝酒,別人不勝酒力,他還強行灌。結果借著酒勁,那個被灌酒的人沒有給郭解侄子面子,一刀就把他給殺了。殺人后這位的酒也醒的差不多了,他知道殺死了郭解的侄子后果嚴重,因此選擇了逃亡。
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彊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史記·游俠列傳》
郭解的姐姐很生氣,他認為自己的弟弟這么有本事,連一個殺人兇手都找不到,實在是太沒有面子了。她把兒子的尸體放在馬路上不收斂,想以此來羞辱郭解,逼迫他把殺害兒子的兇手找出來。
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尸於道,弗葬,欲以辱解。——《史記·游俠列傳》
郭解有俠義之名,有廣布天下的人脈,但他卻不用這些來仗勢欺人。但面對姐姐的逼迫,郭解只好讓人悄悄去查詢兇手下落,兇手知道自己肯定藏不下去,于是主動站出來去找郭解,說清楚了事情的始末。
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史記·游俠列傳》
郭解聽了這個人的說辭后,又側面了解了情況后,對他說:“你殺的對,是我的侄子無理在先,你并沒有什么過錯。”于是郭解放了這個“殺人兇手”,把自己的侄子收斂。
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史記·游俠列傳》
郭解的這一做法,讓天下人都知道了他明事理、行俠義的做派,于是天下之人更加依附于他。
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史記·游俠列傳》
盡管天下人依附于郭解,但對他還是心存畏懼,因為郭解每次外出回來,大家都躲避起來不敢正視于他。但卻有那么一個人,每次都直視郭解,對郭解極不尊重。郭解的門客想要殺了他,郭解阻止了門客的做法,他說:“人家對我無禮,不是因為人家有什么問題,而是因為我的禮數不周、做的不到位,才會讓人不尊重我,這是我的過錯,而非他人之過。”郭解沒報復這個人,還跟地方官說每次征徭役的時候不要算這個人,這個人后來知道了郭解的做法,便向郭解負荊請罪,于是大家越發敬畏郭解。
郭解在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呢?幾乎沒有他出面擺不平的事情,而且很多時候盡管他出面了,但還要隱藏行跡,讓人不知道他從中斡旋,因為他知道“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就算事情辦不成,郭解也要把何方都打理到滿意,因此他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尊敬和信任。連他的門客都成了豪杰的座上賓,大家爭相結交,生怕落人之后。
漢武帝聽主父偃的建議,準備將關中豪強遷往茂陵居住,主事人因為和郭解有嫌棄,便把不符合條件的郭解也寫在了名單之中。而漢武帝看了這份名單之后,當時的大將軍衛青卻主動找到了漢武帝,并對漢武帝說:“陛下,郭解家貧,不應列在名單之內。”漢武帝聽了衛青的說法,心中一驚,心想郭解如果只是一介平民,我手下的大將軍怎么能替他說話呢?于是漢武帝說:“我看他不家貧,否則怎么能讓大將軍替他說話呢?”衛青一時語塞,竟然不知道說什么才好。
衛青出身寒微,曾經是個馬夫,在那個時候他得到過郭解的照顧,仰慕郭解的俠名。那時候的衛青不過是郭解身邊的馬仔,從內心中充滿了對郭解的敬仰此刻才會冒險在漢武帝面前替郭解說話,不料適得其反,反而加重了漢武帝對郭解的猜忌。
圍繞郭解的殺戮不斷發生,盡管都不是郭解下的手,但這些兇案都與郭解本人有直接的關系。所有敢與郭解作對的人,言語中對郭解不敬的人,幾乎都被仰慕郭解和郭解的門客誅殺,而這些人死后,無論官府怎樣努力也查不到兇手,我想這除了兇手善于隱蔽自己之外,還有官府之中也布滿受過郭解恩惠的人有很大的關系。曾經有一個儒生和偵辦郭解案的官吏聊天之中說:“郭解這個人殺戮成性,怎么能說是賢人呢?”結果這句話很快就傳到了郭解門客耳朵里,這個儒生被割掉了舌頭并要了命。這就好比你在家里說別人的壞話,馬上就會被這個人知道,聯想到什么?明朝的錦衣衛。但郭解既不是天子也不是朝廷官員,一個平民百姓竟然有如此大的實力,眼線竟然遍布天下,朝堂中竟然也都是袒護他的人,連一向淡泊名利的大將軍衛青都替他說話。這樣的人有多大的能量,多大的勢力,對帝國的統治構成了多大的威脅,漢武帝是心里有數的。
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郭解翁伯。——《史記·游俠列傳》
御史大夫公孫弘說:“郭解雖然是一個平民老百姓,但他以俠義自居,認為自己是替天行道。因為些小事便會殺人,雖然很多不是郭解自己動手,但這罪責比他自己動手還大,因為他影響的是整個社會的風氣。如此無視國法、廣布私恩之人,不殺這國法還有何存在的價值,陛下的威信何在!”
公孫弘的這番話,道出了漢武帝要殺郭解的真正原因,如果僅是一個黑社會大哥,還入不了漢武帝的法眼,只是行俠仗義,也不會讓漢武帝動容,真正觸動漢武帝的,是郭解倡導的“以武犯禁”的風氣,若是此風氣一開,國法何用!君威何在!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