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五日(填倉日)慧賢皇貴妃病逝,乾隆皇帝寫下以貴妃為題的正式挽詩《慧賢皇貴妃挽詩疊舊作春懷詩韻》:
慧賢皇貴妃挽詩疊舊作春懷詩韻
序:昔謝恵連不得志,于時而有秋懷之作,去年三春無雨憂懷悒欝,因題春懷詩,今歲三白兆于冬萬物,熙于春宜,其愉恱舒適矣,而傷逝之感不能釋于情,疊韻志懷兼以自訟。
牛女歲一會,詎云隔天漢。
崦嵫雖下舂,扶桑復明旦。
人生赴壑蛇,去勢誰能絆。
永惟王衍言,言笑憶晏晏。
更慮漢武事,空貽后人案。
雙雙梁上燕,隊隊灘頭雁。
時或失乳巢,亦或別沙岸。
況曽賦抱裯,嘗經陪曲宴。
憂農予悒欝,強慰予之畔。
頻進徐妃箴,未怨班姬扇。
廿年如一日,誰料沉疴臶。
囑我為君難,不作徒背面。
悼淑勵不傷,虧盈月規半。
徘徊虛堂襟,小星三五爛。
(翻譯:序:昔日謝恵連不得志,感于時節,作《秋懷》詩,去年三春無雨,憂懷抑郁,因作《春懷》詩,今歲冬季三降白雪,春雨滋長萬物,一派愉悅舒適的景象,而傷逝之感不能釋于懷,疊韻抒懷兼以自責。)
由于慧賢皇貴妃仙逝之日為填倉日,此后數年,乾隆皇帝都在填倉日詩中追憶過去表達哀思:
乾隆十一年:
填倉日作
光春風物和氤氳,日逢晴鬯三農欣,
憂民之憂樂民樂,翳予憂樂因民托,
底事間情一惘然,自為此念奚堪者。
乾隆十二年:
填倉日
嫩日輕寒復此辰,評量往事偶傷神,兩年未試挑青菜,百歲誰非觀電人,
月過
上元旋就缺,花爭谷雨待成塵,夢華因識無生趣,更不隨流漫惜春。
乾隆十三年:
填倉日偶感
最是踐春頻遇節,每教憶舊一牽情,三年歲月堂堂過,兩字空華了了評,
盤菜試挑生意趣,
盆花還看幻芳容,能言好鳥枝頭啅,擬問因何不得平。
乾隆十四年:
填倉日
已是傷神日,尤然韶景春,三年才過忌,周歲又思人。
悲喜何曾定,平生難具陳,無心饒苑卉,特地更懷新。
(純皇自注:圓明園內韶景軒,慧賢皇貴妃所居也,妃以丙寅年填倉日仙逝,繞逾三年,而孝賢皇后天游,又將浹歲遇節,興悲亦情之,不能已也。)
乾隆十五年:
填倉日
占農真得吉,從俗亦何妨,積潤塍鱗疊,成波沼鏡張,
從新春婉娩,憶舊景彷徨,更切懷賢匹,無何逮小祥。
(純皇自注:慧賢皇貴妃于此日仙逝已五閱歲矣,而孝賢皇后二周年將次又及,撫景追昔不禁神傷。)
乾隆十六年:
填倉日作
俗節重填倉,此日宜晴和,朝來風日佳,所喜占得禾,
青齊經數程,氣象異昔過,轉旋賴天佑,振救之吏宜,
遂使三年間,元氣復萬家,煙村惜年芳,燈事今夕羅,
便于占民風,姑馳金吾呵,戚戚憶昔人,鵲華況嵯峨,
尋思事固然,舊緒徒延俄,達者戒一往,毋為感慨多。
(純皇自注:憶慧賢皇貴妃以乙丑是日薨逝,而孝賢皇后又以戊辰春月東巡至濟南抱病仙逝,三年之間兩失故侶,觸緒傷懷何能己己。)
乾隆十七年:
填倉日題
焰灺春鐙雪掃花,六街人尚戀年華,昔傳端識今堪例,鬧后從看靜可佳,
十字云腴謾說餅,一杯露馥且分茶,拈毫即景艱成句,慚愧詞臣頌八義。
(此年冬,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隨孝賢皇后一同入葬裕陵。)
乾隆二十二年:
填倉日二首之二(前章即景后章抒情,本詩為后章)
屈指為期十二過,(純皇自注:慧賢皇貴妃以乙丑年是日薨逝)
可堪回憶是耶歌,
悲歡輾轉都為幻,
歲月推遷積以多,
中宮復素喜祥和,
不三年又辭予去,(純皇自注:孝賢皇后以戊辰三月崩于德州舟次)
難向君平問若何。
(此年距慧賢皇貴妃仙逝已一紀)
除了填倉日為貴妃寫挽詩外,純皇其他時日也有感戴慧賢皇貴妃并提及的的作品:
間題(乾隆十三年作)
年將不足畏,事每有余悲,得句憑消悶,參禪那斷癡,
兩疏誰為待,三歲忽云期,憂喜一番夢,長眠人未知。
(純皇自注:憶 慧賢皇貴妃薨逝至今春三期矣,在時亦以嫡子未獲為憂,今得而復失是一番憂喜夢也,彼不知。興言及此,殊難為情云。)
命駕田盤止頓便,綠窗碧樹又蔥然,游觀藉以消無賴,來往相于似有緣,靜悟春花復秋月,痛因今歲較前年(純皇自注:去歲詩云所思難遣憶前年,蓋謂乙丑 春慧賢皇貴妃事后
謁陵之便一駐
盤山,亦止頓于此,今后喪又已逾時,撫今追昔,無不助感),徘徊未獲安心處,空說安心以竟禪。
夢(乾隆十三年)
其來不告去無辭,兩字平安報我知。
祗有叮嚀思圣母,更教顧復惜諸兒。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余慰者到今誰。
奉移孝賢皇后梓宮于靜安莊凄然神傷抆淚賦此(乾隆十三年)
鳳幰平明將奉移,欲留不住我心悲,幽宮閟殿仍同敘(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舊安別殿,是日均令祔于皇后之旁,如昔日也),舊感新愁并一時,廿載恩情惟夢會,千秋懿徳盡人知,重垣縱復如中禁,腸斷荒郊朔籟吹。
十月二十七日永安孝賢皇后于萬年吉地宮,以慧賢、哲憫二皇貴妃附,皆少時相從者。既感逝存、更參夢幻,命筆成什以志一時(乾隆十七年)
鳯翣龍輴何事爾,貫魚故劍適相從,可知此別非常別,謾道無逢?有逢,蘆殿驚心陳白日,菆涂舉目慘寒冬,百年等是行云寄,廿載憑參流水蹤。
孝賢皇后陵寢酹酒(乾隆四十五年)
已是別多時,能無一寫悲,七旬忽我逮,百歲任他期,幻景徒驚速,故人不
慭遺,(隨皇后殯地宮者 慧賢皇貴妃
淑嘉皇貴妃如在世皆年逮七旬,今皆辭世益增悵然)曾孫畢姻近,眠者可聞知。
拜瞻禮既畢,勝水峪臨前,(皇陵卜此勝水峪在諸陵之右)
追念吟窈窕,不孤謚孝賢,
春秋復三歲,參昴共千年(皇后陵內并有 慧賢皇貴妃等為配)
可識元孫獲,思之益悵然。
慧賢皇貴妃大祭文:
翊宣坤教,資婉娩以凝
庥;協贊
壸儀,式柔嘉以起化。綣(此字為:耳卷)懷淑范,申錫翼(此字為:橫山+粉+大)章。爾慧賢皇貴妃高氏,誕育名門。克膺德選,率天家之禮度;允稱翟褕,佩女史之箴銘。尤耽文翰,夙承皇考之恩眷,封以側妃。
懋贊朕躬,而謙和深諧中壺。班階既貴,溫良常浹於六宮;褒譽方隆,惠好更周乎九御。宜享和平之福,豈期痰疾之侵,竟謝年華,彌懷
軫惻,于戲。功分內治,空陳象服之輝煌;謚表遺徽,載布龍文之煥爤。靈其不昧,尚克歆承。
試譯:慧賢皇貴妃大祭文
輔佐宣教女性儀則,天資委婉柔美得到上天的庇護。協助宮中內治,示范柔和美善來引導后宮風尚。為緬懷善美的榜樣。。(此句由于為查到一字,暫越過未譯)。。你慧賢皇貴妃高氏,出自名門,能夠接受以德行為標準的選拔,成為遵守皇家的禮儀法度的表率。與地位相稱,常說出令人心悅誠服的女史般的規誡之言。尤其有才華擅文采,早在潛邸就承皇父的恩眷,封為側福晉。勤奮努力的協助我(皇帝),并且對皇后謙遜平和與她配合得當非常和諧。在后宮位份已經非常尊貴,卻能夠在后宮溫和善良的融洽相處;所受的褒獎和聲譽正尊崇盛大,卻能夠在后宮做得更加友好周全。本來正該享受這和平的福氣,誰想到舊病復發,竟在大好年華病逝。我滿懷思念地悲痛啊。你有功于內治,空擺著遺像禮服光彩奪目;加謚號表達遺留的美好,也只有美好文章文采燦爛。如果你在天之靈有知,請享用供品。
慧賢皇貴妃初次祭文:
內政克襄,式宮闈之雅化;壺儀允
弼,流圖史之芳聲。禮備飾終,哀申誺德。爾慧賢皇妃高氏,毓秀名家,承恩天室。贊盤
匜于慈慶,早蒙賢孝之褒;佐鞶
帨于中宮,
聿著溫恭之譽。晉封椒殿,協福履以均綏;服訓籣闈,播徽音而逾茂。詎沉疴之難愈,致令范之云
徂。載奠苾芬,良深愴悼,于戲。隆秩有加,悵望翟衣之掩。
嘉稱特錫,長留彤管之輝。靈其有知,庶幾歆格。
試譯:慧賢皇貴妃初次祭文
能夠輔佐內政,是后宮文秀高雅的楷模;能夠輔弼內治,在圖史中流傳美好的名聲。完備禮儀是為了給逝去的你增加尊榮,寄托哀思陳述你的美德。你慧賢皇貴妃高氏,是名家出身的優秀人物,并且承受了皇室的恩澤。佐理太后盥洗之事,很早就蒙受太后褒獎你賢德孝順。幫助皇后制作女紅(或幫助皇后穿衣打扮),常聽到皇后夸贊她溫和恭敬。要求晉級封賞后宮,讓大家與你共享福祿使得后宮更加安靜平和;擔任教導后宮之責,傳揚令聞美德而使得大家更加美好。誰能料到這個拖延良久的重病是如此難以治愈,使得你這個具有楷模般美德的良好的典范像行云般離我而去。陳列祭品滿懷深情悲傷地祭奠你啊!抬高品級來厚待你,也只能傷感失意的望著華麗禮服掩蓋下的你了。特別賜給你美好的名號,想要長久保存記住你文墨的光輝。如果你在天之靈有知,請享用供品。
慧賢皇貴妃加增謚號祭文:
徳贊坤儀,重徽柔之作則;功參內治,晉位號以垂聲。禮制長昭,音塵若接。爾慧賢皇貴妃高氏:韞秀懷文、
含章履順,嫻習天家之典,弼成王化之原。方期令德以凝庥,豈意盛年而告逝。悲深慈幄,永懷克孝之賢妃;悼切中宮,謂失同心之益友。允協哀榮之典,特申謚祭之儀,于戲。
黻翣乍移,疊受隆施于綸綍,椒樽載長,貽懿號于圖書。靈其有知,庶幾歆格。
試譯:慧賢皇貴妃加增謚號祭文:
由于你品德佐贊天下女性儀表,是遵守規矩法度的榜樣,并且有功于協助后宮內治,因此晉升你的位號使得您美好的名聲得以流傳。禮遇和制度得以長期彰顯,美好的名譽得以傳承。你慧賢皇貴妃高氏:蘊藏秀美、懷藏文采,深含美質、順循禮儀。熟悉皇家的各項典禮,輔佐成就王業風化的基礎和本原。正期待你的美德能夠永恒的獲得上天的庇護,誰料到正值年華大好卻早早離世。太后為此深深的傷悲,永遠懷念你這個孝順的德才兼備的皇妃;皇后也深切悲傷地懷念你,說自己失去了同心協力的對自己有幫助的好朋友?,F在依據給予逝者榮譽的典制,為你舉行冊謚祭奠的儀式。你的棺槨雖然剛剛奉移,可我已經多次發布詔令對你施恩。提高祭器和儀仗規格,使你在圖史中流傳美好的名號。如果你在天之靈有知,請享用供品。
《列傳一·后妃》記載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大學士高斌女。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初,為貴妃,晉皇貴妃。薨,謚曰慧賢皇貴妃。葬勝水峪。[1]
《孝賢皇后列傳》中記載:初,皇貴妃高佳氏薨,上謚以慧賢,后在側,曰:“吾他日期以'孝賢’,可乎?”至是,上遂用為謚。[1]
一、貴妃冊文曰:
命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為正使。內閣學士索柱為副使。
朕惟政先內治。贊雅化于坤元。秩晉崇班。沛渥恩于
巽命。彝章式考。典禮攸加。爾庶妃高氏、篤生名族??藗淞顑x。持敬慎以褆躬。秉柔嘉而成性。椒掖之芳聲早著。度協
珩璜。璇闈之淑德丕昭。榮膺綸綍。茲仰承皇太后慈諭。以冊寶封爾為貴妃。爾其祗勤日懋。
迓景福以凝祥。恭順彌彰。荷洪庥而衍慶。欽哉。
二、晉皇貴妃時上諭:
諭、朕奉皇太后懿旨。貴妃誕生望族。佐治后宮。孝敬性成。溫恭素著。著晉封皇貴妃。以彰淑德。嫻妃、
純妃、愉嬪、魏貴人。奉侍宮闈。慎勤婉順。嫻妃、純妃、俱著晉封貴妃。愉嬪、著晉封為妃。魏貴人、著晉封為嬪。以昭恩眷。欽此。特行傳諭。該部將應行典禮。察例具奏。
三、皇貴妃高氏薨,加封慧賢皇貴妃。
冊文曰:贊雅化于璇宮,久資淑德,緬遺芳于桂殿,申錫鴻稱。既備禮以飾終,彌懷賢而致悼。爾皇貴妃高氏,世閥
鐘祥,坤閨翊政,服習允諧于圖史,徽柔早著于宮廷。職佐盤匜,誠孝之思倍摯,榮分
翚翟,肅雝之教尤彰。已晉崇階,方頒瑞物。芝檢徒增其位號,椒涂遂失其儀型。茲以冊寶,謚曰慧賢皇貴妃。于戲!象設空懸,彤管之清芬可挹,龍文疊沛,紫庭之矩矱長存。式是嘉聲,服茲庥命。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剛即位二十一天的乾隆帝就封高氏為貴妃,同時下令將高氏母家從包衣佐領下撥歸滿洲鑲黃旗。但直到嘉慶二十三年正月,嘉慶皇帝才命將玉牒內慧賢皇貴妃母家之姓改為高佳氏。
高斌(?~1755),字右文,高佳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皇帝慧賢皇貴妃之父。雍正六年(1728年)授廣東省布政使,九年遷副河南山東
河道總督。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三任江南河道總督,授大學士。治河期間,繼承
靳輔的治河方策,進一步完善“分黃助清”的
防洪措施,對黃河南岸
碭山毛城鋪、蕭縣王家山及睢寧峰山等處各減水閘下的引河,因年久淤淺,均進行疏浚;遇
黃河異漲,規定徐州水志至七尺時,方準開放減水閘,將分出之水,分由引河經徐州、
蕭縣、
宿遷、靈璧諸州縣及楊
疃等五湖之停蓄澄清后,暢入
洪澤湖,借以
蓄清刷黃。同時對清口至瓜洲三百余里的運河,實行分泄措施。并規定山
盱、尾閭天然南北二壩非到洪澤湖水異常不可輕開,使高、寶諸湖所受之水,循軌入口,不至泛濫下河,從而使
高郵、
寶應、
興化、
鹽城諸縣民田,連年豐收。
鑒于黃河自宿遷以下至清河,河流湍急,與堤外
中運河唇齒相依,他提出加培中運河南堤,作為黃河遙堤,進一步鞏固北岸堤防,以保運河安全。
乾隆十八年九月,秋汛已過,黃河在徐州張家路決口,當時新任江南河道總督
策楞奏稱:淮徐道義官管河同知李焞和武官守備張賓,因共同侵吞工帑,以致誤工決口。皇帝震怒,立令把李焞、張賓二人斬首示眾,將高斌及江蘇巡撫協辦河務
張師載,以瀆職徇縱罪,綁赴刑場陪斬后,解縛釋放,以儆效尤。這是清廷對河工失職官員一次最嚴厲的懲處,在工文武官員,無不凜然。
二十年三月,高斌卒于工地。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時指出:“原任大學士、內大臣高斌,任河道總督時頗著勞績......功在民生,自不可沒......治河雖不如靳輔,較
齊蘇勒、稽曾筠則有過之無不及??膳c靳輔等同入祀
賢良祠?!辟n謚文定。(引文見《清史稿》)
貴妃之兄弟高恒,字
立齋。乾隆初以
蔭生授戶部主事,二十二年授兩淮鹽政,鹽政與河督、織造、稅務等職務,其職務在清代皆最為肥差。乾隆三十三年(1768)高恒因“鹽引案”貪贓論斬。高恒長子高樸,其仕途雖似未因其父被誅而受太大影響,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但卻與其父有同樣下場。高樸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被派往葉爾羌辦事,僅僅兩年之后,便有
阿奇木伯克投訴他,
烏什辦事大臣
永貴又揭發他在葉爾羌存銀一萬六千余兩,金五百余,結果又是籍其家,坐誅。
然高家竟然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乾隆五十二年(1787),皇帝又復起用高斌另一孫、高恒之第四子高杞:“原任大學士高斌宣力年久,伊之子孫皆經獲罪,現在并無服官者。著將伊孫候補通判
高杞調取來京,以內務府郎中補用,以示朕眷注舊臣之意”。高杞參與過平定川湖陜白蓮教之役,后曾內授內務府大臣,外署陜甘總督。為宦30多年,歷乾隆、嘉慶、
道光三朝,官做得起起落落,為人則“聲名平?!?,雖未如祖輩遭滅頂之災,也算不上得意。道光二年(1822)以年老休致,道光六年(1826)卒。能得善終,亦屬不易。
貴妃之族兄高晉,該家族第二位重要人物,其為高斌之侄,自幼即奉雍正帝之命,隨胞叔高斌在任所學習,后以知縣用,選山東
泗水縣,乾隆初曾署兩淮鹽政、兼管
江寧織造。乾隆二十六年(1761)遷江南河道總督。73歲時卒于河南黃河工次。
一個家族僅在乾隆一朝即出兩名河督,且高晉的聲名并不亞于其叔。高宗懷舊詩中一首詠高斌,還有一首詠高晉:“從來擢督撫,德才量并重。以此下僚中,百不一二中。自知縣起者,臻斯必超眾。晉也實其人,故悉下情洞。更兼習河務,要任久倚重。乃以治河決,來豫屢稽功……”評價不在高斌之下。
高晉有子十二人,其中三人早亡,余下6人中即有3人在清史有傳。
其一是長子高書麟。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任命為領隊大臣征金川,功最,圖形
紫光閣。乾隆四十九年出任安徽巡撫。其時黃、運兩河漫溢,高宗因
兩江總督李世杰不
諳河工,而命書麟輔佐,事后擢兩江總督。史稱
書麟“素行清謹,出巡屬邑,輕騎減從,民不擾累。
和珅當道,又能獨善其身。其弟
廣興“以首發和
珅奸擢官,既得官,多所彈擊,書麟不善所為,嘗于帝前言之”,廣興獲罪,書麟又請嚴治,如此小心翼翼唯恐牽連及己,不知與高家兩人被誅的經歷是否有些關系。
其二是七子高廣厚,進士出身,官至安湖南巡撫,事跡平平。
其三是幼子高廣興,即不為高書麟所喜者,則張揚得多,“廣興伉爽無城府,疾惡嚴,喜詆人陰私。既得志,驕奢日甚,縱情聲色,不能約束奴仆,終及于禍”。廣興因得罪太監,為人所饞,又贓私有實據,被嘉慶帝置于法,籍其家,子蘊秀也被謫戍吉林,下場倒與其從堂叔高恒和從堂兄高樸相類。
清人謂高家為“叔侄父子大學士:
滿洲高佳氏高斌(文淵閣大學士)、從子高晉(文華殿大學士)、高晉子書麟(
協辦大學士)”;或稱“高文定斌、高文端晉、書文勤麟……皆補滿相”。
內務府諸多家族中,有如此大的起伏而仍能綿延不斷并堪稱世家者,以高佳世家為最突出。從中一則可知清代官場之嚴酷,一則可見作為
清朝的統治基礎,皇室每對世家大族有意扶持,使之在升降起落中能夠歷久不衰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