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有草船借箭的故事。這故事十分精彩,流傳很廣,還被搬上舞臺和影幕。據史書記載,草船借箭確有原型,但那是孫權干的,與諸葛亮沒有關系。羅貫中為了表現諸葛亮的大智大勇,來了個移花接木,把它安到了諸葛亮的頭上。
《三國志》記載,赤壁大戰以后,孫權一面積極對外擴張,一面時刻警惕曹操來犯。公元211年,孫權聽從謀臣張纮的建議,將治所由吳郡遷至秣陵,修筑石頭城,改名建業,就是現在的南京。從此,南京開始成為“六朝古都”。
孫權把治所遷至秣陵,主要意圖是抵御曹操南犯。孫權還聽從呂蒙的建議,動用大批勞工,在戰略要地修建了濡須塢,建立了軍港。后來,在抗擊曹操的時候,濡須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曹操不甘心赤壁之敗,總想著報復。在休整兩年之后,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號稱四十萬,這一次,矛頭直指孫權。曹操咬牙切齒,發誓要一雪赤壁之恨。孫權早有防備,立即率軍迎敵。兩軍在濡須口相遇,隨即展開激戰。
孫權水軍訓練有素,精通水戰,又有濡須塢這樣堅固的屏障,而曹操的北方士兵,都是旱鴨子,又處于不利地形,因而屢次戰敗,損兵折將。曹操見占不到便宜,無奈之下,讓士兵們守住營寨,堅守不出。吳軍多次挑戰,曹軍并不出擊,雙方呈現膠著狀態。
裴松之引用《吳歷》記載說,孫權見曹操避戰不出,便乘坐一條輕船,從濡須口出發,徑直駛向曹軍水寨。曹操見孫權親自來了,而且所帶人員不多,心生疑惑,怕是誘敵之計,于是,嚴令軍寨加強戒備,不準輕舉妄動。
孫權在曹軍水寨前面,悠然地行駛了五六里地,才不慌不忙地返回。回去的時候,孫權還令船只圍繞曹營轉了個圈,對著曹營擊鼓奏樂,吹吹打打了一番。曹操見孫權如此豪邁,不由地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表的兒子就像豬狗一樣。”
裴松之同時又引用《魏略》記載說,孫權當時乘坐的,不是輕船,而是大船。當孫權大船駛近曹營時,曹操一面下令不得妄動,一面讓士兵趕緊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到了孫權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于是,孫權下令掉頭,讓船的另一面也受箭,船便平衡了。這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當然,孫權的目的,不是為了借箭,而是為了觀察敵情和炫耀武力。孫權不懼危險,敢于做這等事,膽子夠大的。
其實,孫權的膽量,一直都很大。孫權有個獨特的愛好,就是喜歡打老虎。《三國志》說,孫權剛繼位的時候,經常外出射獵猛虎。有一次,猛虎撲上來,抓爛了孫權的馬鞍,孫權差一點受傷。張昭很生氣,嚴厲制止了他。
孫權有段時間沒有打老虎,手直癢癢,于是便讓工匠制作了一輛射虎車,車內有方孔,可以向外射箭,車箱上方沒有車蓋,人可以站立。孫權讓一人駕車,他在車箱內射老虎。有時野獸撲上來,孫權就徒手與猛獸博擊,以此取樂。恐怕曹操、劉備都不敢這么做,孫權的膽子確實夠大的。
孫權快四十歲的時候,他喜歡打老虎的興趣仍然不減。有一次,他騎馬去吳郡,一路上,邊走邊打老虎。不料,碰上了一只兇猛的大老虎,咆哮著撲上來,一口把他的馬咬傷了。孫權滾落馬下,手持雙戟與猛虎博斗,老虎受了傷。侍從張世趕緊上前用戈擊打,終于將老虎擒獲。孫權如此大膽,連老虎都不怕,自然也不怕曹操了。
曹操與孫權相持一個多月,不能取勝。曹操遙望東吳軍隊,贊嘆他們軍容整肅,無懈可擊。此時,春雨瓢潑而下,江水上漲,對曹軍更為不利,于是,曹操萌生退意。
這時,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瀟灑地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我不得安。”曹操哈哈一笑,說:“這小子說的倒是實話。”遂下令撤兵。
此后,曹操又數次率兵南征,由于孫權戒備森嚴,曹操沒有任何收獲。曹丕繼位以后,也派大軍討伐,雖然取得過局部勝利,但最終仍是無功而返。曹魏的軍隊,始終沒有踏上江南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