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歷史時刻錄
圖|來源于網絡
上:天險長江;下:長江貫穿東西流勢圖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經過數十年征戰,形成吳蜀魏三分天下之勢,最強的魏國為何不能橫掃吳蜀兩國?
很多人給出的答案是魏國比吳蜀兩國任何一國國力都強,但是若吳蜀兩國聯合則要比魏國強,真的是這樣嗎?
對此,我查閱古書:《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 《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三國志·吳志·孫皓傳》發現,事情并不是這樣。
三國時期
魏吳蜀三國人口對比約5:2:1;兵力對比約7:2:1;地域對比約12:3:1。
吳蜀魏三國爭霸
由此可見,魏國總體實力是遠超吳蜀兩國的(即便兩國聯合),那么強大的魏國為仍不能橫掃兩國呢?
我認為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吳蜀兩國的聯合,而是地理問題,存在兩大天險——崇山峻嶺與滾滾長江。
今天我們要詳談的就是魏晉伐吳60年不成的最主要原因——天險長江!
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00余公里,流經中國11個勝利行政區。
長江寬度最寬達八十千米,最窄處也有六百五十米,水流湍急,在古時橫渡長江并沒有那么簡單,也因此,長江成為南北統一的最大阻礙。
三國時期南北統一第一戰: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于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發生一場驚天大戰——赤壁之戰,最終以孫劉聯軍大勝,曹操大敗而告終。
赤壁之戰曹操有兵力20萬,而孫劉聯軍僅僅有5萬軍隊,在兵力上曹操有絕對的優勢,可足智多謀的曹操為什么仍然失敗了呢?
赤壁之戰又常被叫作為“火燒赤壁”,顯而易見,曹操失敗的直接原因是因為遭受到了“火攻”,而又為何一把火便可令曹操失敗呢?這又在于曹操的一項措施“鐵索連環”,即因曹操士兵多不習水性,于顛簸的船上站立不穩,于是用鐵索將船只全部連接在一起,使其牢固,使士兵適應船上的生活。
赤壁之戰三方進軍路線圖
從這可以得出兩點信息:
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曹操“以己之短,攻其所長”的背后是北方統一南方必須度過長江的無奈。
因此,赤壁之戰與其說是孫劉聯軍戰勝了曹操,不如說是長江天險戰勝了曹操,赤壁之戰是一場受地理環境影響最大的戰役。
此戰證明:以當時曹操的北方“臨時海軍”與孫吳的“正牌海軍”于長江決戰是不可行的。
三國時期南北統一第二戰:曹軍對長江作戰的嘗試
于長江上直接決戰不可行,那就改變戰略。于是,曹操改變了戰略方針,改于長江決戰為建造小船“偷渡”長江,對江南進行滲透,或渡過長江于長江對岸與孫吳軍隊作戰。
1、輕舟偷襲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春,曹操在淮河的支流渦水中制作小舟,操練士兵。(淮河為曹魏境內河流,后可通過大運河注入長江水系)
“作輕舟,治水軍”——《三國志》
公元213年春,曹操展開行動,他經合肥、巢湖去征討孫權,攻破孫權長江西岸的軍營,捕獲孫權的都督公孫陽,就引軍歸來。
“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從這次軍事行動可以看出兩點信息:
經過初步嘗試,曹操的“偷渡”偷襲,過江后與孫權于陸地上戰斗的戰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曹操一方見此戰術有效,于是多次對孫權方展開偷襲:如曹休率“輕船五百、敢死萬人”偷襲孫權后方;曹仁“以兵五千,乘油船”進攻孫權濡須口駐軍。
曹魏時期:輕舟小船
從曹休的“輕船五百、敢死萬人”,可見此船是可以乘坐20人的小船,曹仁率軍乘坐的油船也是類似這種承載人數不多的小船。
但是經過多次嘗試后,曹操一方發現了此戰術尷尬的一面,輕舟渡江偷襲可以,但是卻不能給敵軍造成實質性的損傷,也就是說即便你冒著大風險,偷襲了對方,而對方卻也不痛不癢,很快的便可恢復過來。
而對方被自己長時間偷襲,也開始著手于建設長江江防,使自己偷襲不在容易成功。
2、加大兵力
對此,曹軍開始逐漸的增加兵力,準備一次便打疼對方。
224年春,曹丕率領大軍渡江尋找戰機,而由于曹丕此次人多勢眾,引起東吳水軍重視,全國總動員,加強長江邊防。
東吳防范嚴密,曹丕無處登岸,又由于長江之中風浪很大,曹丕的帥船險些被風浪掀翻,曹丕虛驚一場只好無奈返還。
“吾欲去江數里,筑宮室往來其中,見賊可擊之形,使出奇兵擊之;若或未可,則當舒六軍以游獵,饗賜軍士。”——裴注引《魏略》
225年冬,曹丕再次率十萬大軍準備渡江,而這次曹丕選擇的是風浪較小的枯水期冬季,但是無奈冬季運河結冰,曹丕的戰船無法駛入長江,又只得作罷。
“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
輕舟偷襲無法給敵人造成致命性的傷害,而加大船只、加大兵力又易被發現,再加上天險長江,曹軍常常無功而返,曹軍伐吳之戰面臨如此尷尬的局面,經過長時間的反復嘗試,使曹軍認識到“偷渡偷襲”戰術并不能徹底的消滅掉東吳。
而只有擁有一個強大的海軍,方能徹底攻破孫吳長江防線打敗東吳。于是,曹魏開始著手于水軍的建設。
曹魏時期:水軍
反觀孫吳,長江以南是亞熱帶氣候,降水量大。因此南方的孫吳政權早已習慣于水上、于船上生活,對大小船只的運用更是得心應手。但是由于孫吳政權國力較弱以及缺少戰馬,也難組織起有效的北伐。
看到這里,更能說明長江對南北統一作戰的影響之大,他直接加劇了南北統一難度。
南北統一第三戰:晉軍破吳
經過數十年的計劃準備,魏國終于建造好足夠的船只,以及操練好自己的水軍。(準確點來說應該是晉國,因為這個時期司馬炎已經登基為晉武帝。)有能力與東吳與長江上正面決戰。
公元279年,晉武帝對東吳發起總攻,司馬炎布置六路大軍從長江各處對東吳發起進攻,目的是讓東吳顧此失彼。
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鎮軍將軍、瑯邪王伷出涂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東西凡二十余萬。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總統眾軍。——《晉書·武帝紀》
晉軍大軍壓境,終于一舉攻破孫吳長江防線,直逼東吳首都建業,吳主孫皓投降,東吳國滅。
這次司馬炎投入的兵力共計二十萬,而孫吳的兵力也是二十萬左右。
由此可見,經過近六十年的訓練,魏晉的北方軍隊已經熟悉于水上作戰,并且魏晉的水軍建設也相對完善,可以于長江上與東吳水軍一決雌雄。
晉滅吳:進軍示意圖
南北統一三戰:
第一戰曹魏以“不成熟”水軍20萬大戰東吳水軍5萬,曹魏敗;
第二戰曹魏以“偷渡偷襲”戰術進攻東吳,并無明顯建樹;
第三戰西晉以“成熟”水軍20萬大戰東吳水軍20萬,西晉勝;
此三戰可以明顯的看出長江對于南北戰爭的直接影響。
魏晉滅吳之戰是一場圍繞長江進行的戰爭,戰爭之初,對于“不成熟”的魏軍來說,長江相當于20萬東吳軍隊,也因此赤壁之戰時,曹操擁兵20萬,看似人數遠遠大于東吳水軍,實則加上長江的影響之后,魏軍是處于下風的,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
而到后期,隨著魏晉水軍的建設,長江的阻礙作用對于魏晉軍隊的影響越來越小,近乎接近于零。沒有了長江的影響,憑借魏晉的國力,打敗東吳并不是很難,這也是西晉最后能夠一舉滅掉東吳的原因。
喜歡歷史時刻錄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呦!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