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史記》載:“召公,可謂仁矣……燕外盡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也。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于姬姓獨后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戰國七雄中,唯獨韓燕魏三國國君姓姬,就正統性而言燕國傳承更為正規,韓魏兩國只應算是小宗之外的邊緣家族。
就當年韓魏的始祖而言,跟燕國的始祖是沒有辦法相比的,燕國的始祖是召公,召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弟弟,周武王建立西周王國而后位列三公,又有“作上公,為二伯”,跟周公旦共同輔佐周成王,是為西周王朝建國伊始的最大權臣。
是步履蹣跚從岐山艱難的帶著周人走下來的周文王,是穿著天子朝服在祭臺上向上天祈禱的周武王,總是周吳鄭王裹著禮服、右手緊握著青銅鉞的周公旦,還有眼神悠遠、手持鋒利長刀、威武善戰的姜子牙,在召公的記憶里,這些人從來都是陪伴在身邊的,他們如同那些天空的清風明月,始終與召公共同影響著那個時代。
當周成王駕崩召公作為輔政大臣,在太廟中告誡太子姬釗“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的時候,整個時代似乎都敲響了歷史傳承的鐘聲,周文周武去了,周公旦也去了,如今成王已逝,召公即成孤臣。
召公在親戚舊族中的口碑向來比較好,沒有產生過任何不良輿論。當年管蔡擔心周公旦的攝政最后變成篡位,才舉起反周公的旗號來發動戰爭。
周成王對召公說的是“公!明保予沖子……予沖子夙夜毖祀”,召公輔佐我,我的心情是極好的,有你在身邊我就只管祭祀活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即說明召公給周成王的感覺是溫順和睦的,有召公在身邊處理繁雜政務,周天子就能安心去做國家大事。
而周成王對周公旦說的則是:“汝受命篤弼,丕視功載,乃汝其悉自教工”,就是什么事都聽你周公旦的,這說明周成王的心中對周公是有敬畏之情的。
作為周武王最為信賴的兄弟,召公和周公常常分列于朝堂權力最高層的左右,看上去就是要成為國家的象征似的人物。在攻滅殷商的戰場上出現的召公,立于戰車之上,身著盔甲,踏著滿地的殷商尸體而來,才真正彰顯出其王者一般的氣息。
這個周人的親族權臣清晰明白自己的定位,在洛邑召公主動承擔的就是相土和營建的職責,而且在開工典禮上就很客觀的向天子說明周公的恩德,要周成王尊重周公。
這種胸懷讓周召二公取得相互信任,可以心無旁騖的共同輔佐周成王。這也讓管蔡之亂所暴露出的周人親族矛盾被掩蓋起來,讓更多異族們看到的是周人內部的穩固。
召公是個天生的謀略家,一個善于作戰的指揮者,一個精通政治的執政者。他參加過著名的牧野之戰,主持了西周建國的第一大工程項目即東都洛邑的建設工作,參與過周公的東征戰爭。
“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愛其樹”,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召公實際在政治理念上更受周文王的影響,至于周公后來所推行的周禮,那其實是周公根據夏商以來舊制推行的變革之策,跟召公關系不大。召公更像是傳統派,而周公則像是改革派。
史書載,文王用太公召公而國家大治,說明召公也是治世之能臣。西周初期是個很奇妙的時期,眾多圣人都扎堆出現,每個人都是文武兼修,重要的是還都是厲害的政治家。
召公更多時候被人認為是文臣,善于治內;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召公不擅武功,其能成為領袖式人物正是其分寸掌握有度,在周成王駕崩之時,正是召公迅速掌握王宮虎賁之軍,及時封鎖宮城,扶持周康王繼位,才能讓周天子的承前繼后保持絕對穩固,而武將們對召公絕對的擁護就說明召公在軍中的威望也是有的。周公而后,召公是為周天子身邊第一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