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在推翻商朝的統治后,建立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奴隸制王朝——周朝。在之前的兩代王朝夏朝和商朝,君主一般都是稱君王或者商王之類的,沒有被稱過夏天子和商天子,而只有在周朝,才出現了“周天子”這一稱呼,這是為什么呢?
周武王在伐紂成功后,攻取了殷商之地,在對待殷商故地的問題上,他采納了周公的意見,采取“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策略,殷地人民也就臣服于周朝的統治了。
而在對待其它的地方,周武王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以免重蹈殷商的覆轍,他特意命人將“商末三賢”之一的箕子接到鎬京,虛心地向箕子請教治國安邦之道。
武王依據箕子闡述的道理,又同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量后,決定以宗法制度為基礎,創建“封諸侯、建藩衛”的制度,也就是分封制度。
武王的具體做法是:把全國劃分成若干個諸侯國,由周朝君主分封給在伐商過程中貢獻突出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允許各諸侯擁有軍隊,但務必時刻聽從周天子的差遣,按期向天子獻貢、朝賀;準許諸侯世代承襲,并可以在國內設立卿、大夫;周天子對各諸侯有獎懲予奪的大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等重大之事,天子也有權過問。
相對于夏朝、商朝那種原始邦國林立的局面,周武王實施分封制建國策略,無疑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進步。
分封制是周朝社會的基本框架,它使得以“周天子”為首的等級制度形成,實際意義上有了統天下于一君的意義,在當時對全國的統治起到了鞏固和加強的作用。
即使之后的秦始皇在滅六國后,建立秦帝國,實施“廢分封、立郡縣”的制度,但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分封制依舊存在。而且在始皇稱帝后,“天子”這一稱謂也一直伴隨著封建王朝的始終。
分封制的體系,使得以中華文明為主體的周王朝的文化文明迅速輻射、擴散,為日后的中華文明大爆發奠定了基礎。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