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北宋滅后蜀:公元965年,北宋一舉攻滅后蜀,宋占領蜀地以后,縱兵大肆擄掠,給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公元993年(淳化四年),蜀地茶販王小波在青城縣(近四川都江堰市)召集貧民和茶農,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
王小波先是在青城縣聚集了附近一百多個茶農和貧民,對他們說,如今世道窮人生路被官府斷了,我們越來越窮,富人卻越來越富,不如我們一起把富人的財富全都平分了好不好?
聽王小波這么一說,這些平日一直受官府、富人剝削的窮人和茶農,自然是熱烈的擁護他,于是一群人揭竿而起。
為什么地產豐富、經濟發達的蜀地會有這么多對北宋政權不滿的貧民呢?
首先,北宋滅了后蜀之后,非常重視籠絡當地豪強地主以鞏固政權,宋政權鼓勵他們土地兼并,因此土地和財富愈加被富豪集中在手,而農民備受剝削。
此外,為了壟斷布帛等手工制造品的購銷,北宋政府還禁止了民間交易,使蜀地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變得比以前更貧困。
最重要的是,官府壟斷了當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邊茶貿易,斷絕了很多茶農和茶商的生計。
因此,王小波起義的消息傳開后,各地貧民都前來青城縣參加起義,不到十天王小波就聚集了好幾萬人的起義軍。
王小波有了這些人馬后,率先攻下了青城縣,隨后率領起義軍攻打彭山(今四川彭山),彭山縣令齊元振刁鉆狠毒,對彭山百姓大肆搜刮,因此民怨沸騰。
起義軍聲勢浩大,很快就占領了縣城,殺了齊元振,扒開了他的肚皮,在里面填上他平日貪污來的錢幣以泄憤,接著王小波把齊元振的家財都分給了彭山的貧苦百姓。
此后,王小波帶著起義軍轉戰邛州(近四川川邛崍)、蜀州(今四川崇慶),順利占領了這兩個州。但是起義軍在向江原(今四川崇州東南)進攻時遭到了宋將張玘(qi)的激烈反抗,雙方在江原城外展開激戰。
起義軍打得十分頑強,張玘帶領的官軍有些招架不住,張玘趁王小波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拔箭向他射過去,正中王小波前額,王小波不顧傷重繼續進攻,終于殺死了張玘,起義軍最后也打敗了宋軍,但是起義軍占領了江原后,王小波卻因傷勢過重去世了。
王小波死后,起義軍推舉了王小波的妻弟李順作為首領,李順以前也是和王小波一樣靠販賣茶葉為生的,自王小波起義后一路跟隨部隊進攻,在軍中很有威望。
李順帶著起義軍從江原出發,迅速攻克了蜀州和邛州,殺死了當地的知州、通判等官吏,一路打到了成都。
994年,李順率起義軍猛攻成都,大敗官軍,起義隊伍發展至數十萬人,李順自稱大蜀王,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權。接著,大蜀的起義軍不斷派出兵馬攻占周圍州縣,擴大地盤,很快控制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區。
宋太宗沒想到這次起義經發展地如此迅速,急派自己的心腹宦官王繼恩任劍南西治安史,前往鎮壓。
王繼恩采用當年宋太祖入后蜀的故伎,分兵兩路,一路奔巫峽,沿長江水陸并進,一路搶占秦嶺山脈的劍門棧道。
當時李順的起義軍主力正在圍攻梓州,不僅消耗了自身力量,更為嚴重的是貽誤了戰機,使劍門關防守不利,王繼恩順利通過天險劍門關,得以長驅直入。
此后,王繼恩一路破劍州、綿州(今四川綿陽)、閬州(今四川閬中)、巴州(今四川巴中),隨后率軍猛攻成都。
十多萬起義軍據守成都城,和宋軍展開激戰。
994年,農民起義軍缺乏外援,城內糧食和守城武器也不足,最后被王繼恩攻陷,10余萬義軍3萬多犧牲,李順于城破時被殺害。
李順死后,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余部還堅持戰斗的一段時間,到995年,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正式宣告失敗。
后果
北宋取消在蜀地設置博買務:北宋攻滅大蜀后,在蜀地設立了“博買務(壟斷民間物產的官辦機構)”,壟斷布帛貿易,禁止個體農民和小商販自由買賣,王小波、李順起義后,北宋朝廷取消了博買務的設置。
結論:
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革命斗爭,從公元993年青城起義到公元995年,前后持續了2年多,隊伍達到幾十萬人,幾乎占領了整個四川,把北宋王朝在四川的統治打得土崩瓦解,雖然時間不長,但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均貧富”的農民起義口號,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