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千變萬化,德國從前期不可一世,到最后的落敗,僅僅在短短的7年間,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轉變。
奇怪的是,當時德國在挪威有40萬的德軍,希特勒為什么寧愿在柏林地下自殺,也不動用那些外海的兵力?
德國在二戰時候的最終目的是將整個世界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幾年的時間內,德國率先控制了歐洲戰場,獲得了巨大的勝利。
這讓希特勒的自信心滿滿,揚言要在短時間內將英國這位老牌殖民帝國給拿下。
很快大不列顛之戰展開,這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空戰,在英國的天空上,飛行著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空軍,他們聯合起來共同應對法西斯,使得希特勒的幻想破滅。
此時的他仍舊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膨脹,在英國的作戰失利后,轉而將重心放在了東歐的蘇聯。
此時,信心十足的希特勒仍舊不愿意將海外的駐留部隊調回。
在出兵蘇聯的時候,德國僅動用了550萬人,就妄圖將這個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給拿下。
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錯了,希特勒小看了蘇聯的紅軍,最終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敗下陣來。
有關數據顯示,德國光在挪威的駐兵就高達40多萬,再加上其他海外地區的德國納粹,兵力可能超過了150萬。
如果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將戰線緊收回來,把兵力動用在蘇聯方面,那么他們有很大機會拿下蘇聯,并將其作為自己的戰略根據地。
后來在面臨英美等國聯軍的諾曼底登陸,也不會如此被動。
從此以后,二戰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德國開始變得被動,被英美聯軍打得節節敗退。
此時的德國納粹想要將那些海外駐軍派遣回國,為時已晚。
戰場是瞬息萬變的,任何一個機會都是轉瞬即逝,一旦沒有抓住,整個戰局都將逆轉。
當初的自傲使得德國納粹不愿意動用那些海外駐軍,他們忽視了靈活運用兵力的重要性,這是戰敗的重要因素。
其實,在挪威的駐兵,也有德國納粹自己的打算。
挪威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的國境在大西洋海岸線,具有十分優越的海上作戰環境。
一旦爆發海上戰爭,德國可以立即從挪威的港口出發,上擊蘇聯軍隊,下制英國、美國進入到大西洋的部隊。
而且,德國將軍隊派駐到挪威,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限制英國。
挪威的位置位于英國的東北方,猶如他們頭上的利劍,一旦英國有什么行動,挪威的部隊就會立刻察覺,并作出相應的行動。
當德國納粹進攻蘇聯的時候,無異于是將自己的“后背”放空,如果沒有駐挪威部位的威懾,希特勒也害怕英國會在這個時間節點對德國本土做出不利的事情。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蘇聯曾和英國商議聯合登陸的事情,英國一直采取保守的行動,就是害怕挪威的部隊會進行反撲,再加上美國還沒有參戰,諾曼底登陸計劃拖了很長一段時間。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后,德國又處于被動狀態,要將挪威的駐軍撤回來更是艱難。
甚至在聯軍進入德國的時候,希特勒曾一度和那些海外駐軍失去了聯系。
正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也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在大局發生逆轉的情況下,即使將所有的軍隊都撤回,用于保衛德國,也無濟于事。
這只不過是在做困獸之斗,絕望的希特勒也正是意識到了這點,選擇了自殺。
戰爭是一場復雜的游戲,除了要考慮作戰的策略之外,充足的物資補給也是勝利的關鍵因素。
在當時,德國是世界上頂尖的工業生產國,產值占了世界總份額的13.1%,其中絕大部分包括軍工產業。
雖然他們的產值如此高,但是德國國土面積小,本土的礦場資源稀缺,而礦產資源又是制作武器的必要原材料。
對此他們只能通過大量的對外進口,才能滿足前線的作戰需求。
這個時候,挪威彎曲的海岸線,便成為了優良的港口。
在二戰最開始的時候,德國礦產資源的主要進口國是中國(國民黨政府),通過中國的港口經由太平洋轉運到大西洋的挪威港口。
再加上挪威地理位置優越,本身就有大量的礦脈。
因此,駐留在挪威的德國軍隊“業務”非常繁忙,除了每天要備戰訓練之外,還要負責物資的運輸。
很多小伙伴可能會有疑問,當時的德國控制了大半個歐洲,難道他們不能從諾曼底港口運進來嗎?非要去北歐繞一圈。
德國納粹也想從諾曼底直接運進來,但諾曼底的對面就是英國,人家又怎會允許德國的船只通行呢?
當然,在戰爭年代,紙幣顯得無足輕重,所以德國納粹便用大批的德式武器去交易,換取礦產投入到生產當中。
一旦駐留挪威的部隊撤離,就意味著軍隊的武器補給線路崩潰,對方只要跟自己打消耗戰,就能把德國拖垮,這是希特勒不愿意看到的。
不是希特勒不想將這批部隊給撤回來,而是不能撤,撤了就等于慢性死亡。
最后到了國土保衛戰,即使再想撤回,也是杯水車薪,面對英美等國家的聯合大軍,法西斯納粹的結局終究是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