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階段,它的出現不僅體現在不同的文化觀念上的空前繁榮,也體現在不同的學術觀念之間的激烈碰撞,以及對傳統的傳統制度和宗法觀念的持續顛覆。
其中郡縣制是打破中國古代宗法分封制之后產生的一種地方性的行政體制,它的出現,使周王朝時期的封建政權迅速崩潰瓦解,從而促進了諸侯國封建王朝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
最有代表性的則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直接借助郡縣制的建立而一舉強國,從最開始的邊陲小國迅速發展成了戰國七雄之一,之后吞并天下,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
可以說,郡縣制的出現,對當時和以后的社會和政治都有很大的影響,需要相關研究部門對這種政治體制進行一些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它的發展軌跡。
筆者淺析了秦國郡縣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形成和發展情況,有助于對秦國郡縣制度有一些的了解。
西戎、犬戎、申侯三國聯合起來,在驪山下擊殺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領大軍前來救援,而且打得十分英勇,戰功赫赫。
其后,為避犬戎,周國將都城往東移至洛陽,秦襄公在遷都途中,派兵護衛周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將岐山以西之地分封于秦襄公。
周平王相信,大戎國違背天理,侵占岐山等地,秦國若能進攻,將大戎國趕走,那就可以得到這片土地。周平王與秦襄公的立誓后,冊封了秦襄公為侯爵。在這段時間里,秦襄公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與各國的使節們進行了交流,享受著他們的特權。
自此,秦國正式建立,不過周平王的巨額封賞都是虛有其表,秦國名義上是一國,其實并無疆土,故而大戎國依然占據著岐山等地。
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帶兵攻打犬戎,犬戎大敗逃之夭夭。秦文公收留了周朝余民,使其勢力擴展至岐山,但卻將岐山東面的土地交還給了周朝,由此可以說,秦國實際上是占據了岐地。
春秋時期的楚國最開始設縣,根據記載,歷史上楚武王滅了權國,改為縣,是“設縣之始”。
而郡的出現在春秋晚期,最早的記錄是晉惠元年(公元前650年),晉的公子夷吾對公子摯說:“郡縣已有。”
晉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趙簡子率領大軍攻打齊國,其誓言中有“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的記載,可以說是最早記錄了郡的出現。
秦國設縣之初,始于秦武公。秦武公登基后,秦國實力逐步壯大,特別是對外征戰屢勝,使秦國疆域日益擴張。出現來看直接受中央機關直接管理的“縣”。
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冀地大戎國被擊潰后,方才設立縣。秦武公十一年,即公元前687年,設立了杜、鄭兩縣。
在春秋時期的各個國家中,秦國設縣是很早的,可是,在之后的一段時期,縣在秦國的發展卻非常慢。
《史記.六國年表》中有記錄顯示,秦國從秦厲公二十一年開始,在頻陽設立了縣。秦惠公十年在陜設立了縣。
總體來說,秦國在秦孝公以前,秦國一直推行的制度依舊是國野制。秦孝公登基后,就深深的感受到了各國對秦國的輕視,覺得這是一種恥辱。
為了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國開始重用中原的商鞅,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其國家的郡縣制度逐步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秦孝公六年,秦孝公封商鞅為左庶長。秦國于秦孝公十二年,開始了一次大范圍的鄉兼并,建立了一個比較大的縣城,每一個縣都有一位縣令,全國共有四十一縣。商鞅變法以后,秦國建立了郡縣制度。
秦孝公執政期間,由于地域所限,秦國并未有郡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制度的發展才剛剛起步。
秦國最早建立的郡縣為上郡,始于秦惠文君十年,即公元前328年,同年魏國割讓了上郡和十五個縣,此后秦國征戰四方,大獲全勝,秦國的郡級行政區劃也在不斷擴大。
惠文王十三年,庶長章進攻楚國丹陽,將丹陽之主活捉,并斬殺八萬人。此后,庶長章又對楚國漢中發動進攻,占領六百多里土地,設立了漢中郡。
昭襄王二十九年,攻破魏國河內,魏國將安邑拱手相讓。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軍進攻楚地,以楚地的郢地為南郡,楚王被擊敗后逃之夭夭。
嬴政五年,蒙驁帶兵攻魏,占領了酸棗,虛,燕國,長平,山陽城,雍丘,建立了東郡。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曾在六國故都各設郡,直至此期間,郡縣制度才逐步在我國逐漸實行。
從上述內容可以得出,秦國郡縣制度在春秋戰國期間的發展有三個階段:
1.萌芽期
秦國在郡縣制度的發展初期,其發展得比較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縣的產生以及各國間長期的兼并戰爭。不過,秦國的立國時間并不長,國力也很有限。
同時,秦國長久以來也深受國野體制的影響。由于史料的缺乏,秦國郡縣制度在當時的具體情況很難得到證實。
比如,縣的組織構成上,官員的名號、爵位、職務等等。但有些地方是比較肯定的,秦孝公登基之時,秦國地處雍州,地處偏遠,與中原各大諸侯并無聯系。
而且秦國和其他六國比起來,實在是太過落后了,商鞅變法的時候曾記載了秦國當初的縣,按照一定的順序的相關記載來看,之前秦國實行的縣制,無論從性質還是制度上來說,都要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
2.完善期
秦國的縣制度在秦孝公時代逐步走向了完善。在這一時期,由于秦孝公推行了商鞅的改革,秦國逐步發展壯大,縣制度也逐步在全國推行。
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商鞅頒布法令,將原先屬于軍隊基層編制的什、伍,移植到地方的體制中,將百姓也編制到軍隊基層中編制的什、伍,將原來分散的個體小農家庭全面系統地組織起來。
“什”、“伍”既是秦國最基本的地方行政機構,又是以后普遍確立的“基層”單位,可以有效地聯系國家與封建個體的小家庭之間關系的有利路徑。
秦孝公十二年,秦孝公收編了小鄉,小鄉合并組成了一個大縣,一共有四十一個縣,每一個縣都有一位縣令。商鞅認為,從縣制度的推廣,到建立君主專制,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分封制度,而且對鞏固封建專制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3.制度化時期
秦國從秦惠王時代開始,一直到秦王嬴政統治期間,這是郡縣制度發展的制度化時期。
到了這個時候,秦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并且發動的兼并戰也屢戰屢勝,疆域越來越大,縣城也越來越多,一個新的行政區劃,郡的行政體系開始出現,郡縣兩級的行政制度開始逐漸完善起來。
而且,隨著郡縣制的發展,與之相關的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在調動更多的精銳士兵和保持戰斗力的同時,郡縣的征兵和戶籍制度也起到了該效果。
郡縣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成熟,使秦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1.強化了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夏、商、周三個王朝,在國家組織形式上,仍保留著原始社會的部落聯盟特征,而社會的等級制度劃分,則是以血脈宗親關系的親疏遠近。
周朝的時候,周天子的地位已經從諸侯之子變成了諸侯之君,但各諸侯國依然有很大的自主權,除了表面上要聽從周天子的命令,還要向朝廷繳納少量的賦稅外,諸侯國掌握著整個領地的軍事、政治、財政,就算是封地的繼承者選擇上,諸侯國也有著絕對的自主權,周王朝也沒有資格插手。
“周天子”只能在諸侯國的繼承者選定之后,再將其冊封,之后,隨著皇權日漸衰落,周天子也就基本上已形同虛設。
秦國在春秋戰國時代郡縣制度確立以后,郡縣就成了中央政權的基本機構,不過郡位于中央與縣級之間,必須要對中央負責,而在該郡的管轄范圍之內,執行中央的法律和法規。
比如秦漢時期,郡守每年都要向朝廷上報一年的政績,縣也要上報給郡,由中央或郡對部屬進行考核,有功者可以得到嘉獎,有過的則降級,重則免官、服刑。
通過下層對上層的管理,形成一種嚴密的上下級關系,強化了中央集權。另外,秦代還設立了一系列完備的監察制度,由中央派州監、刺史、郡縣等,郡縣也各淺派督郵、廷尉去管理縣或鄉。
刺史、督郵等可以在任何時候,對有罪的守、令、官員等進行彈劾。由上而下,層層監督,確保了中央政令的迅速發布和統一。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
2.進一步完善封建官僚體制
郡縣制建立后,最大的變化則是官員中的爵位和官吏的分離,同時還有一些地方官吏的文職和武職的分離,這一切都對封建制度的完善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當時的世祿世卿體制下,官員與爵位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個人可以通過血緣關系來世襲或被封賜相應的爵位,這是一個階層地位的象征。又因為該等級身份承擔一定的職務,稱之為官吏。
這種世襲的官僚體制,使官員和人才隊伍不能再吸收“新鮮血液”,從而制約了各階層人才的正常流通,而那些有才能的人,頂多也就是以“門客”的名義,在官員和封邑的主人手下生活,比如春秋戰國時代的齊國孟嘗君,就曾有過“門客三千”的說法。
郡縣制的建立,使官吏的世襲制得以破除,其后,世祿世卿制度不斷解體,官銜與爵位也逐漸分開。不過在秦統一以前,封爵和冊封是一體的,自從商鞅改革之后,爵位就被用來給獎勵軍功上面。
秦國在實行商鞅變法以后,原有的等級制度逐漸被軍功爵制所取代。
由于秦國長期處于戰爭狀態,每級的官員的軍功都很濃厚,所以無論大小官員,都是在軍隊中立下汗馬功勞之后,才會被冊封。
所以秦國所實行的軍功爵制與官吏體制有著緊密的關系,是一種官爵合一的特征。
秦朝建立后,隨著兼并戰爭的結束,國家進入了一個和平的時代,由于爵位和冊封官職的制度發生了新的變化,爵位與官職開始出現分離,有爵位的人不一定成為官員,做官的也不一定有爵位。
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郡縣制度的廣泛實施,地方政府的權力結構日益膨脹,各級官員的功能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封爵的范圍也不再局限于軍事上。
在官職和爵位分離的同時,地方各級官吏也出現了文官、武官的分化。春秋戰國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諸侯國的文官、武官的分離越來越多。從實質上講,實行文官與武官的分離,是君主控制群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總而言之,由于實行了文武官的分之后,使大臣們的權利更加分散,群臣之間也互相制衡,從而防止了官員們的專權,導致皇帝行動虛設的局面。
但是,由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的治理功能出現了分工的必然結果,這既有利于官員們發揮自己的專長,又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行。
《史記》
《秦史》
《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