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家家戶戶備年貨,因人而異,各有不同。但有一樣,家家戶戶都要準備,那就是大紅的春聯,到了除夕這一天,大紅的春聯一貼,年味濃了,接著就準備迎新年了。
春聯在今天看來稀松平常,許多的名勝古跡門楣上也常常以聯裝飾,文學作品里的表達如汗牛充棟。《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工程告竣,賈政進園驗收,這半天有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各處題聯對額。賈政說了:
“這匾額對聯倒是一件難事……偌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也覺寥落無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
看看,無聯無對,奢華的大觀園在賈政的眼里是沒有生命的。賈政的學問很爛,他的那幫清客更是迂腐,他們題不好聯對,但對其的認知還是到位的。
對聯的大發展在明,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學問不行,高深的學問他也不大會鑒賞,但是他喜歡看春聯,每到過年,他喜歡一家家看過去,鑒賞一番,于是,春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到了清代,春聯更是進入了繁盛,《紅樓夢》里對聯極多,就很能說明這一點。而讓聯對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的,要感謝一個人,就是五代十國后蜀主孟昶。
孟昶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皇帝,他非常早就被立為太子,是在富貴窩里長大的。16歲登基,在位31年。孟昶深得儒家思想精髓,踐行勤政愛民、發展農桑,勵精圖治,在他統治下,后蜀政治清明、社會祥和、國泰民安。
唐代后期的藩鎮割據是唐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導致后來國家大分裂七十余年,在這個分裂時期,先后有十個割據政權曇花一現般出現,歷史上稱之為五代十國,這些政權的獲取相對簡單,往往也并不是因為他們的首腦雄才大略,而是因為他實力大一些就在一隅稱制,它的上層統治者對于軍事、政治、社會和經濟的認知和管理不大成熟,甚至還有比較大的缺陷,這樣的政權基礎不牢,準備不足,容易被替代或者被顛覆也就好理解了。就比如后蜀和它的皇帝孟昶,北宋在準備滅它時,做了兩項準備工作,也算歷史上少見:
一是臨著汴水為孟昶蓋了500多間房子,準備好床帳等各類生活物資,就為了等孟昶兵敗或者投降后安置他所用。
二是考慮好了孟昶下臺不當皇帝后,他的名分問題,孟昶后來被任命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秦國公。
北宋之所以這么做,證明很自信,原因就是五代的政權根基不牢,軍事孱弱,雙方對這個問題基本是有共識的。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后蜀兵敗投降北宋,孟昶離開成都,前往北宋安置自己的目的地開封時,成都的幾萬老百姓為他送行,均痛哭不舍,一直送出去幾百里。孟昶內疚感動掩面痛哭,想想場面也是壯觀而感人的。亡國之君歷史上有的是,但這樣為民愛戴的皇帝,是極為罕見的。只是孟昶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后不久就去世了,終年只有47歲。
孟昶不是創業者,他當的是太平皇帝,他接受了系統的文化教育,對國家治理也有著自己很有見地的理解和實踐,若說功績,孟昶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撰寫《官箴》
孟昶熟讀史書,他明白李朝歷代之所以亡國,吏治腐敗的根本原因,鑒于此,他希望能有一個東西可以讓官員們“歷歷在目,隱惕于其心”。于是,他創作了96字的《官箴》,希望這個東西能時時對官員們形成約束效果,以確保后蜀政權的有序傳承和穩固。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所得,風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必須要承認,孟昶的這篇《官箴》字字句句感人肺腑,也是他作為一個皇帝想要承擔的責任和美好的希望。對后世的影響也比較大,里面有些話在宋代都鐫刻立在全國各級各地的衙門里。只是,國家的統治和治理的基礎,文學或者說文化的力量是有限的,孟昶的心愿是好的,卻也反映出了他文人的軟弱和過于理想化的幼稚。
二、撰寫了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五代十國之前的中國,過春節,人們要油桃符,這是一種主要用桃木制成的木板,取驅兇辟邪之意。是中國古老的春節習俗和文化傳統。大戶人家還喜歡在桃符上寫上對偶的兩句話,可以看作是春聯的雛形。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有:“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是說孟昶每年到了除夕的這一天,總會命翰林學士題詞,然后寫在桃符上。這大約是孟昶做皇帝時的固定節目。
964春節,也就是孟昶生命倒計時的頭一年,孟昶再次命學士題桃符,他自己也寫了一聯,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這是一幅真正的春聯,也是被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看完了皇帝的這幅春聯,文臣學士們爭相效仿,大家都寫上一副貼在門上,就這樣,春聯漸漸傳入民間,逐漸成為中國人過年不可或缺的一項頗有儀式感的項目。孟昶也就成了春聯的鼻祖,從文化的角度看,孟昶算是楹聯的創始人,影響了中國聯對和春節文化一千年,還將繼續影響下去。
十分巧合,或者說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宋太祖趙匡胤在公元960年,也就是滅后蜀前4年,就將農歷2月26日就是他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到了965年,北宋滅后蜀,被派往成都任當地最高行政長官者名字叫做呂余慶。孟昶的春聯本意是說今天承接了祖宗的福蔭,子子孫孫有余慶,喜迎春節,希望年年如此,猶如春天般萬物都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一聯寓意如此之美好,只是馬上這一切就要結束了。
真正“嘉節號長春”的,是馬上就要開國的大宋朝,是趙匡胤的“長春”,而“新年納余慶”,說是呂余慶的才更恰當呢!
參考原著:甲戌、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20回《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