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抗日女英雄趙洪文國落網,此事沒多久傳遍了西北地區的街頭巷尾,百姓的叫好聲一片。很多群眾自發性聚在一起,共同向看守表示,想中央處死趙洪文國。
此事傳回北京后,許多人覺得理應順應民意,處死犯人,中央里大多數人都是持以這種態度。
但就在這時,周總理找到毛主席表明,“趙洪文國在抗日時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個愛國英雄,我覺得應當再給她一個機會。”
聽完周總理的話,毛主席沉思良久。
那么,趙洪文國到底干了什么,為何引發如此大的民憤?毛主席做出了什么樣的決策呢?
趙洪文國原名洪文國,出嫁后從夫姓,改名趙洪文國。
1881年趙洪文國出生于遼寧省的一家農民家庭,趙洪文國的夫家也不算什么大戶人家,在夫妻兩人的努力下,生活越來越好,慢慢地積攢下了一些財產。
趙洪文國雖說是普普通通的農家女,但她卻有著獨特的認識。在教育兒女這方面,趙洪文國展現出了她的不同尋常。
要了解在封建社會,每個人都以裹腳為美,可是趙洪文國偏不,在她看來:裹腳讓好人成了殘廢,毀人一生。
因此趙洪文國的女兒們沒有一個裹腳。不光這樣,她把閨女看得與兒子同樣重要,在重男輕女的年代,她也是寥寥無幾將閨女送到學堂之人。
東三省被日軍攻占后,日本人妄圖實施奴化政策,開設學校教中國孩子學習日本文化。趙洪文國盡管讀的書很少,可是他明白日本人這么做一定會毀掉這一群小孩。
因此趙洪文國慷慨解囊著手籌辦學校,趙洪文國希望用開學校的方法來正確引導孩子們做一個有文化、有氣節的中國人。抗戰時期趙家堡子小學走出了許多抗戰英雄。
沒多久,“九一八”事變發生。趙家滿門對日軍的已經反感至極,國民黨那時候對日實行不反抗行為,任憑日軍入侵中國國土。
可是黎民百姓不愿眼睜睜望著家園被毀,家人迫不得已顛沛流離。成千上萬有志之士號召抗日救國。趙洪文國的三子趙侗便是其中之一。在東北大學念書的他,不愿眼巴巴的看著家園被毀。于是便放棄學習和老鄉同學苗可秀一起回到了家鄉組織抗日義勇軍。
這時的趙洪文國已年過半百,時光并未減少她對日軍的憎恨。兒子放棄學習回家抗戰,趙洪文國也是竭盡全力支持兒子的抗日事業。
為了抵御日軍,為了配合兒子組織抗日義勇軍,趙老太太甘愿散盡家財,購買用以抵擋日軍的武器彈藥。
趙家還把自己的院宅讓出去,當做抗日義勇軍的指揮中心。趙侗也依據以前趙老太太開設的學校建立起了“少年鐵血軍”。
趙洪文國還訂購了大批印刷設備,以便可以廣泛宣傳抗日,過后趙洪文國與印刷機往往是不分晝夜工作,趙家人為了抗日事業付出了偉大的貢獻。
趙洪文國的一舉一動直接將日軍激怒了,后來在1934年時,日軍就把趙洪文國一家子拘留了,日軍原本想要把趙洪文國執行死刑的,多虧鐵血軍英勇戰斗,費盡心思,這才將趙家人救出去。
在趙洪文國出獄以后,心里清楚東三省肯定待不下去了,于是便趕到了北平地區再度奮斗起抗日事業,在1937年時,趙洪文國便決定在北平組織相應的起義,與此同時也得到來于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1938年春季,她的長子在一場戰役中被日軍俘虜,歷經了一連串嚴刑后,被殘忍地斬首示眾。但是日軍的殘暴并沒有嚇退趙洪文國。反之,他在太行山青杠嶺戰役中,順利擊殺33名日軍。
趙洪文國的勇猛善戰,獲得了國共兩黨的稱贊。1940年春季,蔣介石親自在重慶會見了她,并親書“游擊之母”四字相送。而中共駐重慶代表人董必武,也親赴現場慶賀。
因為趙老太太年紀也大了,毫無疑問沒力氣前去戰場戰斗,因此她便肩負著后勤工作,不停的向組織運輸槍支及其糧草,也正是因為如此,趙老太太的名氣變得越來越響亮了,很快就吸引了蔣介石的重視。
之后蔣介石邀約趙洪文國及其她的兒子去重慶,趙洪文國抵達重慶后,蔣介石更是擺了十分奢華的場面來招待,趙洪文國在重慶的這些天之中與蔣介石經過多次的會晤,兩人甚至還結義了,過后蔣介石便成為了趙洪文國的干弟弟。
蔣介石的知遇之恩,讓趙洪文國快速倒向了國民黨一方。到抗戰結束后,趙洪文國便決定與中國共產黨勢不兩立。
可是在遼沈戰役中,國民黨潰不成軍,趙洪文國的軍隊同樣在解放軍的嚴厲打擊下化為烏有。迫不得已,趙洪文國只好攜家帶口,逃亡西南。
中國解放戰爭末期,劉鄧大軍進入大西南,上百萬國民黨軍隊不堪一擊。解放軍主力軍相距重慶,不過一線之隔。
在重慶解放前五天,蔣經國手捧著“西南反共游擊隊第二路綏靖司令委任狀”尋找到趙洪文國。
此刻的趙洪文國已經年近70,卻仍然腰板挺直,腰系武裝帶,威風凜凜。看到此情此景,連蔣經國也不禁感慨:
“老英雄步履穩健,忠義之氣溢于容顏,乃為中華民族之快事。”
聽聞此話,趙洪文國兩腿一靠,腰桿一挺,接下了委任書:
“請告之委員長,多謝抬舉,依然記得這把老骨頭,咱雙槍老太婆肯定為黨國竭盡全力。”
當天,趙洪文國便帶著兒子、女婿前去川西平原,打算配合宋希濂部實現所謂成都會戰。
那趙洪文國為什么在國民政府氣數已盡的情形下,要和蔣介石一同走到黑呢?這邊有兩大原因。
第一,趙洪文國滿腦封建社會舊式思維。對她而言,國民黨是“正統”,蔣介石對她有知遇之恩,并且還認自己為干姐。這般厚遇,令她對蔣介石充滿著愚忠。
第二,抗戰期間,趙侗叛出八路軍,在革命根據地肆意破壞。可是到了1939年,趙侗的隊伍被賀龍的120師擊敗,自己也飲彈而亡。兒子的死,讓趙洪文國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驟然惡變。
在這場戰役中,和趙侗一起被槍殺的還有趙侗的妹妹趙理智。或許恰恰是因為此事,才會導致之后的趙洪文國死活不同意接受我黨的邀請。
不過,哪怕是出現了這種事情,趙洪文國抗日的熱情卻依然沒有減少。她隨后又把別的孩子送到了軍校學習,是專為之后的戰爭做好準備。
來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券在握,但是趙洪文國的老公卻過世了。眼瞅著孩子、丈夫一個一個相繼離世,縱然剛強如趙洪文國,也有點扛不住了。
過后,她返回東北,希望在當地大力發展經濟事業,為那些在戰場上喪失生命的戰士們的家人緩解經濟困難。可是那時候的大形勢不太好,她的事業未能操辦起來。
也就是基于此,趙洪文國和蔣介石越走越近了。年事已高的趙洪文國,未能抵抗得住蔣介石功名利祿的誘惑,自暴自棄,與反動派狼狽為奸了。
在1945年時抗日戰爭好不容易獲勝了,此時此刻利欲熏心的蔣介石一下子就發動了國共內戰。蔣介石不是民心所向,所以他的失敗是注定的了的結果,在1949年時國民黨就全敗退了,蔣介石在逃亡臺海前,就專門找到趙洪文國,要她拉隊伍去抵抗紅軍。這時的趙洪文國直接就同意了下去,過后她就憑借自己以前的地位,拉起了一支土匪的大軍,在“反革命”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
這時的趙洪文國早就再也不是當初那個滿是熱血的抗日女英雄了,屠龍者,最終成為惡龍。趙洪文國給當地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以后她更是殘忍的殺死了十多名可憐的老百姓,僅僅是為了樹威,她逼迫全鄉之人跟她一同去抵抗紅軍。
甚至趙洪文國還放講出:假如哪個不和她一起打紅軍,她便殺誰全家人。過后她還下令麾下,羞辱了個不愿服從她的農戶閨女。那時候老百姓對她都是厭惡不已的,但都敢怒不敢言,歸因于趙洪文國這時土匪的勢力已發展到了幾千人。
1950年,中國軍隊一名師級干部朱向離同志,在路過龍潭寺時,被當地土匪伏擊,慘遭殺害,土匪們對朱向離同志的惡行實在滅絕人性,而他們,就是以趙洪文國為首的西南土匪。
三月份,毛主席剛從蘇聯回到中國,便收到了朱向離同志被害這一消息,同時還了解到西南地區匪患情況嚴重,濫殺無辜,十惡不赦。
看了電報中的內容后,毛主席陷入沉默,緊接著,一字一句地下發了指令:匪患嚴重,一定要繳匪!
隨著毛主席下達的新中國首個鎮匪令,解放軍拉開了對西南土匪的大面積繳匪。
這時的趙洪文國聯系了很多兵馬,厚顏無恥地憑借自己當初的名頭拉起很多反革命人士,宣傳反革命觀念,可以說是為禍一方。
緊接著,趙洪文國率領隊伍進攻當地縣城,并且在當地殺死了很多解放軍戰士,殘害幾十名黨員領導干部,放任隊伍濫殺無辜,許多可憐百姓叫苦不迭。
趙洪文國,已經不配曾經的“英雄”頭銜。
最終,趙洪文國的因果報應也即將到來。她企圖著可以在西南獨霸一方,建立大功,為身在臺灣的蔣介石打江山,可謂是癡心妄想。
集結了好幾萬土匪,趙洪文國就著手圍堵什邡縣城,覺得縣城里邊就兩個營的軍力,占領這里輕而易舉。
可奈何匪徒們全是一群雜兵,沖鋒陷陣了好幾次,硬是沒能攻占縣城。因此趙洪文國準備挖地洞,可挖到一半,好像是上帝有意為之一樣,下起暴雨,地道都被沖毀。
眼看著數日久攻不下縣城,解放軍的支援即將來臨,許多匪徒開始撤退,趙洪文國下令自己屬下王三泰向后撤的匪徒開火,因此數天之后,命喪王三泰手下的匪徒比解放軍的數目還要多。
縣城解放軍堅持許久后,總算等到了增援,趙洪文國的部隊被增援打得支離破碎,只能宣布撤離。
最后,這支雜牌軍被解放大軍一掃而空,趙洪國文被抓。
周總理了解這事后馬上找到毛主席為之求情:趙老太的問題主要是歸結在國民黨與蔣介石的身上,念她抗日有功能不能爭得一個從輕處理?
但是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覺得功不抵過,錯了就是錯了,且新中國成立需及時進行剿匪行動,處置趙洪國文剛好可以樹立典型。
于是過了一陣他慢慢說道:趙老太貢獻肯定是有的,他一家都曾為抗日做出很多奉獻。可近幾年來同樣做出了很多人神共憤的事情,尤其是殘殺我黨黨員。更何況直到如今她都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功罪不能互抵,還是殺了吧。
只是,蔣介石視為知己的趙洪國文至死都不明白,蔣介石壓根沒有將她作為自家人。
所說的結拜和器重,都僅僅只是蔣介石一直以來司空見慣的權術套路罷了。
要是蔣介石真的把她視作姐姐,早就派飛機把她接到臺灣去了,又怎么可能無動于衷,讓她變成一枚棄子呢?
就這般1950年7月4日趙老太迎來了她生命里最后的時刻。而對于她的家人毛主席曾特意叮囑道:她的親屬要重點善待,對那些不曾參加趙老太罪過的人還是要給予從輕處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面對滔滔的時代大潮,老百姓才是決定歷史走向的核心力量,也僅有站在百姓的陣營中,才可以站穩腳跟。
趙洪國文當初獲得過百姓的擁戴,因此造就了其抗日威名;同樣她也被老百姓所唾罵,最后落了個身首異處的凄慘下場。可謂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