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
古國名.波斯人原居中亞一帶,約公元前二千年末葉遷到伊朗高原西南部.公元前六世紀于米堤亞統治下形成強大的部落聯盟.公元前550年部落首領居魯士滅米堤亞建國,定都蘇薩.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征討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南部,并遠征中亞,形成帝國.在岡比西斯(公元前529—前522年)和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統治時期,疆土東抵印度河,西迄巴爾干,北及中歐,南至埃及,形成古代最大的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奴隸制軍事大帝國.公元前五世紀和希臘爭奪東地中海霸權,爆發持續43年的希波戰爭(公元前 492-前449年),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統治.劃分為二十三個郡,分建四個都城:蘇薩、巴比倫、埃克巴坦那、波斯波利斯,建有驛道網.公元前四世紀左右,國勢轉衰.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吸取埃及和兩河流域的藝術成果,并對造型藝術進行了獨特的創造.有著名的波斯波利斯百柱大廳、人物浮雕、釉陶和有壁畫的宮殿.創立瑣羅亞斯德教(傳入中國稱祆教或拜火教).
波斯最早興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伊朗高原北接里海和中亞盆地,東北起自興都庫什山脈,西北倚高加索山脈,西有札格羅斯山脈,南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其四境或阻以高山,或面臨大海,是比較閉塞的內陸高原.
伊朗高原最古的居民是依藍人部落.公元前4000年,他們已定居于札格羅斯山脈的西南部,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曾形成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7世紀被亞述擊敗,逐漸衰落.
波斯帝國以前,伊朗高原西部曾先后興起過埃蘭和米底.
公元前7世紀后半期,伊朗高原西部形成米底人的奴隸制國家,它曾與新巴比倫王國結成軍事聯盟,于公元前 612-前605年擊滅并瓜分了亞述帝國.但米底國家歷時短暫,于公元前550年亡于波斯.
當公元前7世紀米底強盛時,波斯人的部落聯盟,受米底統治.公元前553年出身于阿黑門尼德氏族的居魯士(公元前558-前529)率領波斯人起來反抗米底的統治,于公元前550年滅米底王國.隨后,居魯士率兵進行擴張戰爭,征服小亞細亞,又于公元前538年占領巴比倫城,滅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29年,居魯士死于對中亞細亞的擴張戰爭中,這時波斯帝國已基本上形成.居魯士死后,其子岡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9-前522)于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
公元前522年,祭司高馬達起兵反抗波斯,奪取了政權,并以免稅三年和不服兵役為號召.一時波斯帝國境內被征服民族紛紛獨立.高馬達起兵后,岡比西斯死于從埃及回國的途中.出身于阿黑門尼德氏族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前485)在波斯貴族的支持下,殺高馬達,奪得了政權.大流士一世即位后,殘酷鎮壓了波斯帝國境內各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斗爭,不僅恢復而且又擴大了帝國的疆土:東起印度河,西至小亞細亞沿岸,并曾一度占有了歐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區,南有埃及,形成包括整個中近東地區的領土空前廣闊的奴隸制大帝國.從大流士一世時起,帝國的首都共有四個: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帕賽波里斯,波斯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蹕于每個都城.
在大流士一世統治的晚期,公元前492年和公元前40年,曾兩度派兵西侵希臘.此后,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持續多年,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史稱'希波戰爭'.
龐大的波斯帝國只是一個暫時的軍事行政聯合,歷時半個世紀之久的希波戰爭使波斯帝國元氣大傷.困于內外重重矛盾的波斯帝國,從公元前5世紀末起便急劇衰落.當馬其頓-希臘東侵時,波斯軍隊無力抵抗,屢戰屢敗,終于在公元前330年滅亡了.
波斯帝國領土遼闊,民族復雜.當其全盛時期,帝國以相當嚴密的中央集權的政治機構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對待被征服民族的比較開明的政策,維持帝國的統一.為了軍事和行政的需要而修筑的驛路網,把帝國各部分緊密連接起來,同時也為商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海上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國際貿易.大流士一世實行稅制改革及統一度量衡和幣制 ,更促進了帝國的經濟發展.
在藝術方面,波斯帝國留下了寶貴遺產.帝國從各被征服民族征調勞動者和建筑材料,用以興建宮室,裝點都城.波斯的建筑融合埃及、巴比倫、希臘各民族的藝術成就,構成自己獨特的雄偉壯麗的風格.大流士一世的新都波斯波利斯的宮殿建筑在巨石壘成的高臺上,有大王聽政的殿堂和百柱大廳,浮雕和壁畫形象生動、莊嚴肅穆,顯示出國王的尊嚴.根據波斯波利斯王宮正門上的銘文,薛西斯一世修建了萬國之門.金屬細工在波斯也是一種高度發展的工藝.藝術家們以槌壓的方式制成金片裝飾宮殿的門和用具.波斯文化受兩河流域文化影響,使用楔形文字.大流士一世當政時,瑣羅亞斯德教定為國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