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說明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表現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有關,而一戰表現基本無關,要知道一戰后日本和意大利都是戰勝國,而蘇俄還是曾被戰敗國德國打敗的國家,被排斥在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之外,然而,二戰后,情況明顯顛倒了過來。
至于核武器,一開始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沒有直接關系,除了美國在聯合國成立時剛剛開發出核武器兵投入實戰,中蘇英法都是先獲得常任理事國席位,后研制出核武器。
其實,能否擁有核武器和一個國家的軍工科技實力以及政治空間有關(比如德日即使擁有相關技術也很難擁有核武器)。就法國而言,核物理研究一直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放射現象最早就是居里夫婦為代表的幾位法國科學家發現的。1948年法國就建成了第一座反應堆,距離1944年本土光復只有4年時間。可見法國擁有核武是基于其深厚的科學和工業基礎,并非偶然。
如果從二戰貢獻以及戰爭中的話語權來看,法國不僅趕不上英美蘇三巨頭,也不如中國,因為中國至少參與了開羅會議,還是《波茨坦公告》發布國之一。但是和歐洲命運密切相關的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及波茨坦會議,法國都被三巨頭排擠而無權參與。
一直被排擠的法國為什么成為五常之一,在我看來有三個原因
第一, 法國在二戰中同樣做出了不小貢獻。雖然1940年法國維希政府選擇投降,但自由法國運動立即在法屬非洲興起。和其他的流亡政府不同,自由法國憑借著殖民地的支持,擁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和領土,并參與了北非,意大利,諾曼底登陸,解放巴黎等戰役,自由法國的軍隊最后攻入德國,占領斯圖加特,這為法國戰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第二, 盡管二戰對法國打擊巨大,但1945年的法國仍然有雄厚的實力。1945年前后的法國,上千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完善的工業和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具備常任理事國的國力基礎。
以下地圖的藍色部分是1945年法國及其殖民地版圖
第三, 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得到了主要大國的支持。當時英美蘇等國的首要考慮是避免德國軍國主義東山再起,其次英美和蘇聯分歧顯現,希望戰后格局能牽制對方。法國作為當時歐陸僅次于蘇聯的大國,提高法國的地位,有助于從西面圍堵德國。英美同時也希望通過支持法國入常,一方面拉攏法國并增強西方陣營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平衡新崛起的蘇聯在歐洲大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