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玄宗時期有哪些著名詩人?
2009-11-08 06:49:17 來源:互聯網 
  開元年間著名詩人有:

  李白:(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并稱“李杜”。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后證圣元年(695)中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后遷太常博士。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及曲江、樂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縣地)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今河北景縣)人。少孤貧,潦倒失意,長期客居梁宋,以耕釣為業。又北游燕趙,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尉。后棄官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安史之亂,升侍御史,拜諫議大夫。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年間進士。官曾做到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中年后居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優閑生活。王維不但善于寫詩,而且畫畫得也很好,蘇東坡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傳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擅長七言歌行,用歌行體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為唐詩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縣尉,晚年在幫鄉隱居。他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詩內容豐富,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于世,。

  常建:(708-765?),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

  丁仙芝:(生卒年不詳),一作丁先芝,字元禎,唐·江南東道潤州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人。早年應試落第。開元十三年(725年)登進士第,開元十八年(730年)授主簿、余杭縣尉等職。與儲光羲友善,同為太學士。工詩文,擅寫短詩,善于描繪壯闊的場景,頗負詩名。唐****元年間著名詩人。

  儲光羲(約706~約763),唐代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祖籍兗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進士,與崔國輔、綦毋潛同榜。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宜、下□等縣尉。仕宦不得意,隱居終南山的別業。后出山任太祝,世稱儲太祝。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后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

  以下是生于開元年間著名詩人: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生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人稱“詩鬼”。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終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他的詩作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僧一行;本名張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青年時期出家當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刻苦好學,掌握了淵博的學問。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開元年間著名詩人有:

  李白:(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并稱“李杜”。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后證圣元年(695)中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后遷太常博士。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及曲江、樂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縣地)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今河北景縣)人。少孤貧,潦倒失意,長期客居梁宋,以耕釣為業。又北游燕趙,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尉。后棄官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安史之亂,升侍御史,拜諫議大夫。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年間進士。官曾做到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中年后居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優閑生活。王維不但善于寫詩,而且畫畫得也很好,蘇東坡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傳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擅長七言歌行,用歌行體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為唐詩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縣尉,晚年在幫鄉隱居。他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詩內容豐富,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于世,。

  常建:(708-765?),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

  丁仙芝:(生卒年不詳),一作丁先芝,字元禎,唐·江南東道潤州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人。早年應試落第。開元十三年(725年)登進士第,開元十八年(730年)授主簿、余杭縣尉等職。與儲光羲友善,同為太學士。工詩文,擅寫短詩,善于描繪壯闊的場景,頗負詩名。唐****元年間著名詩人。

  儲光羲(約706~約763),唐代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祖籍兗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進士,與崔國輔、綦毋潛同榜。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宜、下□等縣尉。仕宦不得意,隱居終南山的別業。后出山任太祝,世稱儲太祝。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后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

  以下是生于開元年間著名詩人: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生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人稱“詩鬼”。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終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他的詩作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僧一行;本名張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青年時期出家當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刻苦好學,掌握了淵博的學問。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開元年間著名詩人有:

  李白:(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并稱“李杜”。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后證圣元年(695)中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后遷太常博士。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及曲江、樂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縣地)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今河北景縣)人。少孤貧,潦倒失意,長期客居梁宋,以耕釣為業。又北游燕趙,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尉。后棄官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安史之亂,升侍御史,拜諫議大夫。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年間進士。官曾做到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中年后居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優閑生活。王維不但善于寫詩,而且畫畫得也很好,蘇東坡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傳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擅長七言歌行,用歌行體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為唐詩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縣尉,晚年在幫鄉隱居。他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詩內容豐富,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于世,。

  常建:(708-765?),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

  丁仙芝:(生卒年不詳),一作丁先芝,字元禎,唐·江南東道潤州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人。早年應試落第。開元十三年(725年)登進士第,開元十八年(730年)授主簿、余杭縣尉等職。與儲光羲友善,同為太學士。工詩文,擅寫短詩,善于描繪壯闊的場景,頗負詩名。唐****元年間著名詩人。

  儲光羲(約706~約763),唐代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祖籍兗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進士,與崔國輔、綦毋潛同榜。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宜、下□等縣尉。仕宦不得意,隱居終南山的別業。后出山任太祝,世稱儲太祝。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后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

  以下是生于開元年間著名詩人: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生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人稱“詩鬼”。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終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他的詩作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僧一行;本名張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青年時期出家當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刻苦好學,掌握了淵博的學問。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開元年間著名詩人有:

  李白:(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并稱“李杜”。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后證圣元年(695)中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后遷太常博士。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及曲江、樂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縣地)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今河北景縣)人。少孤貧,潦倒失意,長期客居梁宋,以耕釣為業。又北游燕趙,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尉。后棄官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安史之亂,升侍御史,拜諫議大夫。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年間進士。官曾做到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中年后居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優閑生活。王維不但善于寫詩,而且畫畫得也很好,蘇東坡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傳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擅長七言歌行,用歌行體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為唐詩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縣尉,晚年在幫鄉隱居。他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詩內容豐富,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于世,。

  常建:(708-765?),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

  丁仙芝:(生卒年不詳),一作丁先芝,字元禎,唐·江南東道潤州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人。早年應試落第。開元十三年(725年)登進士第,開元十八年(730年)授主簿、余杭縣尉等職。與儲光羲友善,同為太學士。工詩文,擅寫短詩,善于描繪壯闊的場景,頗負詩名。唐****元年間著名詩人。

  儲光羲(約706~約763),唐代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祖籍兗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進士,與崔國輔、綦毋潛同榜。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宜、下□等縣尉。仕宦不得意,隱居終南山的別業。后出山任太祝,世稱儲太祝。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后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

  以下是生于開元年間著名詩人: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生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人稱“詩鬼”。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終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他的詩作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僧一行;本名張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青年時期出家當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刻苦好學,掌握了淵博的學問。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開元年間著名詩人有:

  李白:(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并稱“李杜”。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后證圣元年(695)中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后遷太常博士。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及曲江、樂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縣地)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今河北景縣)人。少孤貧,潦倒失意,長期客居梁宋,以耕釣為業。又北游燕趙,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尉。后棄官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安史之亂,升侍御史,拜諫議大夫。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年間進士。官曾做到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中年后居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優閑生活。王維不但善于寫詩,而且畫畫得也很好,蘇東坡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傳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擅長七言歌行,用歌行體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為唐詩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縣尉,晚年在幫鄉隱居。他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詩內容豐富,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于世,。

  常建:(708-765?),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

  丁仙芝:(生卒年不詳),一作丁先芝,字元禎,唐·江南東道潤州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人。早年應試落第。開元十三年(725年)登進士第,開元十八年(730年)授主簿、余杭縣尉等職。與儲光羲友善,同為太學士。工詩文,擅寫短詩,善于描繪壯闊的場景,頗負詩名。唐****元年間著名詩人。

  儲光羲(約706~約763),唐代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祖籍兗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進士,與崔國輔、綦毋潛同榜。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宜、下□等縣尉。仕宦不得意,隱居終南山的別業。后出山任太祝,世稱儲太祝。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后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

  以下是生于開元年間著名詩人: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生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人稱“詩鬼”。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終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他的詩作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僧一行;本名張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青年時期出家當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刻苦好學,掌握了淵博的學問。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朝三十六位大詩人(1)
唐代著名詩人之傳略及雅號輯錄
唐代著名詩人之傳略及雅號輯錄_621547267
唐朝著名詩人24人(部分),以出生順序排名
《唐詩三百首》詩作者簡介
唐代詩人介紹【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为县| 手游| 余干县| 伊金霍洛旗| 凉城县| 上虞市| 简阳市| 涟水县| 龙里县| 伊春市| 镇平县| 石林| 同仁县| 洮南市| 宾阳县| 景宁| 武冈市| 敦煌市| 大庆市| 镇坪县| 翁牛特旗| 邵东县| 修武县| 筠连县| 同仁县| 刚察县| 杭锦后旗| 长治县| 绥中县| 沂源县| 光泽县| 德清县| 微山县| 谷城县| 肇庆市| 百色市| 红河县| 剑川县| 阳信县| 昌邑市|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