猇亭之戰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猇亭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永遠地失去了荊州。這對于劉備來說,是重大損失,絕不會善罷甘休。荊州丟失以后,關羽被殺以后,按說劉備應該沉下心來總結經驗,休養生息,厲兵秣馬,這樣才能夠報仇雪恨。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什么呢?急忙稱帝。公元221年四月份,劉備在現在的成都市雙流縣的武擔山即皇帝位。六月份就開始調兵遣將,七月份御駕親征去打孫權。
這個時候劉備下了一道命令,讓張飛趕到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和他匯合。誰知道張飛的軍隊還沒有出發,張飛本人就被部下殺了,而且把張飛的首級送到了孫權那里。張飛的死對于劉備又是一個重大損失。我們知道現在劉備的情況怎么樣呢?關羽、張飛、黃忠三個,都已經死了,黃忠是病死的,他的重要謀士龐統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
戰將這邊,還有馬超、趙云、魏延,謀臣這邊只有諸葛亮。魏延和馬超要防曹操進攻,在北邊。趙云不受信任。為什么趙云不受信任呢?因為趙云不贊成劉備打孫權,趙云出來勸阻劉備說,國賊是曹操,所以我們應該先打曹魏,而不是先打孫吳;而且一旦打下了曹魏,孫吳不在話下。現在我們一旦和孫吳之間展開了戰爭,那是不可收拾的。劉備不聽,不信任他,不讓他隨行。所以跟著劉備一起去打孫權的,文武兩邊都沒有什么像樣的人物,所以劉備這場戰爭是叫做“出師不利,將帥乏人”。
趙云不得隨行,諸葛亮要鎮守成都,走不開身,那么這樣一個情況下,劉備為什么還要堅持打這場戰爭呢?傳統的說法,是為關羽報仇,哥們義氣。但是這種哥們兒義氣恐怕是小說家言,并非政治家的真實想法,這一點呂思勉先生也早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實際上在我看來,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有為關羽報仇的成份,不能說沒有。
這一點,曹魏集團的謀士劉曄已經指出了。劉曄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害不報仇這是說不過去的;但不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劉曄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劉備集團的整個戰略的特征就是以攻為守,就是他必須打仗,他必須打仗來顯示他的實力。而他為什么不打曹魏,要打孫吳呢?呂思勉先生認為,和呂蒙主張不打徐州打荊州的道理是一樣的,說得白一點就是“吃柿子撿軟的捏”,曹魏不好對付,而孫劉雙邊都認為對方好對付,所以孫權不打徐州打荊州,劉備也不接受趙云的建議,他也不打曹魏打孫吳,這是第二個原因。那么第三個原因呢,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荊州必須奪回,荊州畢竟是戰略要地。那么由于這三個原因,劉備堅持要發動這場戰爭。
但是即便如此,在我們看來,你要打這一仗是可以的,你可以打得從容一點吧?當時隨劉備出征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做黃權。黃權就建議劉備說,吳軍向來就很英勇善戰,吳軍不是那么好對付的;而我軍順江直下,易進難退。我順水下去我前進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難的。黃權說:為臣懇請陛下批準,做一個先鋒探探路,探探對方的虛實,請陛下在大后方坐陣指揮。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劉備不聽。不但不聽,也不要黃權了,把黃權打發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駐防。所以,在這一點上看,劉備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情緒就是兩個字——浮躁。
關羽被殺之后,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讓曹操來承擔這個責任,向天下人宣布,我孫權殺關羽是曹操讓殺的。曹操很明白,孫權這小子沒安好心,于是曹操按諸侯的禮節厚葬了關羽,他也不認這個賬。但是不管怎么說,孫權這一回是把劉備得罪到家了,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對于這一點,孫權的心里非常清楚,而他也知道,依靠他的力量單獨對抗劉備是有問題的。因此戰爭之后,孫權就干脆公開地倒向曹魏,和劉備翻臉。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他宣布不承認劉備是益州牧。劉備不是從劉璋手上把益州拿過來了嗎,孫權宣布不承認,說益州牧還是劉璋。曹操也馬上表態,宣布荊州牧是孫權。本來這個時候劉備是牧兼二州,荊州牧兼益州牧;現在一家宣布益州牧還是劉璋,另一家宣布荊州牧是孫權,那劉備什么牧都不是了。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同年逼劉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魏文帝。這件事情發生以后,劉備集團一片聲討,大罵曹丕是漢賊,篡漢。孫權不表態,沉默;到了公元221年八月份,孫權就上表稱臣,干脆稱臣了;到了十一月份,就接受了曹丕給他的吳王的封號。那么這件事情,對于孫權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它意味著兩點:第一,意味著他承認曹丕的篡漢是正當合法的,他向曹丕稱臣;第二,它意味著孫權承認曹丕和他的關系是君臣關系。所以他邁出這一步并不容易,而且當時有部下明確表示反對。孫權說,不要緊嘛,想當年我們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項羽的封號,當了漢王嗎?也就是說孫權的意思很清楚,他承認曹丕稱帝是權宜之計,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聯合曹魏來對抗劉備,這是孫權在政治上做的準備。
孫權在軍事上做的準備,就是遷都武昌。孫權的治所,就是孫權當吳王之前他的那個指揮部所在地叫做治所,他的治所是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但是為了對抗劉備,孫權把指揮部遷到了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現在湖北省武漢市的那個武昌區,是鄂州,而且孫權改名為武昌。這個事情也是很困難的,當時住在建業的這些人都不愿意到武昌去,有一句有名的民謠叫做“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就是這個時候的一個說法。但孫權說,我們必須移到武昌,因為應該居安思危。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他這個行動是在軍事上做準備對抗劉備,所以孫權是有備無患的。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發動了東征孫權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的地點是在夷陵和猇亭,所以歷史上稱為夷陵、猇亭之戰,又叫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是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我們知道,劉孫夷陵之戰,或者說猇亭之戰,吳軍的前線總指揮是陸遜,是接替呂蒙的陸遜。呂蒙是在荊州爭奪戰之后,還沒有來得及開慶功會就去世了。我們看看陸遜怎么指揮這場戰爭。根據史書的記載,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夷陵,二月,劉備到達了猇亭。這個時候陸遜的軍隊也到達了猇亭,兩軍對峙。這個時候,陸遜的部下紛紛提出來馬上迎擊劉備。因為兩邊的軍隊都開過來了,開到猇亭這個地方了,就應該打他一仗。陸遜說不行,我們不要動。為什么呢?陸遜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劉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什么意思呢?說劉備順江東下,來勢洶洶,士氣是最旺盛的時候,何況他憑借著長江天險和周圍的崇山峻嶺這樣一個地勢,我們去攻打他不是一下子能夠攻下來的。就算我們能夠打勝一仗,也不能夠大獲全勝;相反如果我們出師不利,就壞了整個大局。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怎么樣呢?應該按兵不動。
陸遜說,你看劉備現在的軍隊在什么地方呢?在崇山峻嶺,山地啊。這樣的一個地形,如果我們拖他一段時候,他一定會疲勞,那個時候我們再想辦法。但是,吳軍的將領都不服氣,哎呀,說這就是個書生,膽小,因為大家心目中,陸遜就是個書生嘛,是沒有打過仗的,膽小。各懷憤恨,但是沒辦法,只好接受命令了。這個時候陸遜就下命令撤退,大步撤退,把幾百里的崇山峻嶺都讓給了劉備。
劉備也就往前推進了。推進了以后,扎下營寨,一看陸遜不出來打仗,就命令下面一個將領在平地上再建立軍營。這時候吳軍將領就說,劉備在山里的時候,大帥說打不得;現在劉備到平地上,總可以打他一下吧?陸遜說不能打,其中必定有詐。果然,由于吳軍不出來應戰,劉備沉不住氣了,八千伏兵從山谷里面殺出來。這下子吳軍將領才開始服了這個陸遜,說大帥果然料事如神啊。
那么這樣相持到當年的閏六月,陸遜決定攻擊劉備。這個時候吳軍將領又不理解了,說打劉備就應該在他剛來的時候,他剛來的時候不是匆匆忙忙,還沒有站穩腳跟嗎?現在我們已經這么長時候了,劉備已經占了那么多的地方,都扎下腳跟了,這個時候恐怕是打不得的。陸遜說不對,陸遜說我開始的時候為什么不打呢?因為備是猾虜,就是劉備這個家伙狡猾狡猾的,而且他見多識廣,一生征戰,經驗非常豐富,他來的時候一個是氣勢盛,第二個他想法多,這個時候我們去打他,打不下來。而現在好幾個月過去了,劉備自己,我看他也想不出什么主意了,他手下的那些將士都已經疲勞不堪了,天氣也變得越來越熱了,供給也越來越不足了,士氣就越來越消沉了,這個時候是進攻的最好時候。
我們讀過《曹劌論戰》的都知道,“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劉備一次一次地進攻,陸遜都不理睬他,他這個士氣就消沉了。所以陸遜說,這個時候是反攻的最好時機。但是即便如此,陸遜還是得沉得住氣,他說我們先試一下,就派兵去攻了劉備的一個營寨,結果打敗了。手下的將領又嘩然,你看你看你看,我們說不能打吧,你白送死啊。陸遜說,沒有白送死,我已經知道怎么對付他了。
破綻在哪里呢?這就是七百里連營。因為當時劉備的戰線拉得很長,七百里,幾十座軍營一路連過去。當時他這個布陣方式傳到曹丕那兒的時候,曹丕就說,這劉備不會打仗啊,哪有這樣布陣的,哪有七百里連營可以拒敵的?他說我看孫權的捷報馬上就要到了。陸遜也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而且陸遜還看出來了劉備的一個失誤是什么呢?就是他把水軍全部也搬到了岸上。陸遜當時給孫權寫信說,我最怕的就是劉備的水陸并進,我最怕這個;現在一看他水軍放棄,全部是變成陸軍,而且七百里連營。陸遜說好了,有辦法了,你們所有的戰士每個人手上拿一把茅草,去打,先攻一個營,攻進去以后就放火。
陸遜手下的將士就按這個辦法去進攻,一進攻就得手了,燒了他一座營寨。陸遜馬上下命令,大家一起來,軍令下達,吳軍齊集猇亭,人人殺敵,各個放火,火燒連營,一口氣連拔劉備四十座營寨。劉備猝不及防,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只好調頭就跑,跑到馬鞍山。跑到馬鞍山以后,陸遜又命令部隊向前推進,把馬鞍山團團圍定。這個時候的情況,把史書的記載,劉備這邊叫做“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劉備只好帶著幾個隨從連夜逃出馬鞍山,逃回巫縣,后來又逃到永安縣,——永安縣原來叫魚復縣,劉備把他改為永安縣,——逃進白帝城。這個時候,劉備仰天長嘆說,我真沒有想到會被陸遜這小子給打擊和羞辱??磥韯涫翘】搓戇d了,劉備和關羽都以為陸遜是個書生,他們不知道,陸遜不是書生,是儒將。劉備仰天長嘆說,我敗在陸遜手下,恐怕是天意吧。
陸遜的勝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謀。陸遜能夠取得勝利,至少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里面一開始就說,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丟掉了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這場戰爭只許勝,不許敗,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原因,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里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是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里來打仗,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說,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歷了很多次戰爭,但是總的來說勝少敗多,不是個會打仗的人。第三點就是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并進,但是他放棄了。
第三個原因,沉著應戰,后發制人。在夷陵、猇亭之戰里面,心理戰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著。劉備初戰告捷以后,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什么人呢?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用不著去,為什么呢?第一,安東中郞將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將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等到我這里我的計謀成功之后,他那邊的圍你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事后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將軍不來救我我確實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那么陸遜做這樣一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一侄子弄沒了呢?你開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氣,那么這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負重,一心為公。我剛才講了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陸遜本人,我們上一集講過,未有遠名,不是一個名氣很大的人,不是一個元老宿將。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要么就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著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F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托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的士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后,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么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他說:這些將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梁,都是主公今后要依仗的人。陸遜自己也確實沒有什么本事,只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所以這就是夷陵、猇亭之戰,陸遜取得勝利,而劉備失敗的原因。那么這場戰爭形勢的逆轉,也是可以說是在轉眼之間。劉備從猇亭逃到馬鞍山,又從馬鞍山逃到巫縣,最后又從巫縣到了被他改名為永安的魚復縣,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到了這個地方以后,遭受沉重打擊的劉備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劉備很清楚,他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結束了,他將不久于人世,而他開創的蜀漢政權還必須延續下去。他心里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將是他的長子劉禪,而劉禪現在只有十七歲,還是未成年人,他必須找到得力的人來輔佐他。
永安托孤
劉備兵敗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安排了后事。這個后事的安排,記載在《三國志·先主傳》,原文是:“先主病篤,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托孤兩個人,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意思就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諸葛亮淚流面,哭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意思就是說,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的輔佐的職責,以忠貞不二來報效陛下,直至獻出我的生命。于是劉備下詔劉禪,說,你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但是據有學者考證,劉備的托孤是在永安縣的永安宮,不是在白帝城,所以稱為永安托孤。
對于這個故事,歷史上有不同的評價,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陳壽的評價非常高,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的評語里面說,劉備“舉國托孤于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所謂“心神無貳”就是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說君臣關系在這里達到了最大公元私,這樣的一個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系的最高典范,這是陳壽的評價。那么陳壽為什么會做出這個評價呢?問題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上。那么這八個字是什么意思呢?陳壽沒有說,我不能亂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中用,請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但是難能可貴,簡直就是偉大。因為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的傳統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襲制,這個世襲制至少從夏商周就開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襲官僚不世襲,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襲。在這樣的漫長的世襲制的傳統中,居然有一個人來打破這樣一個傳統,讓賢于能夠安邦定國的人,那當然是大公元私啊。因為這意味著,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皇族這個家族的利益,放棄按照傳統觀念是上天賦予他的天賦的神權。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上天和神授給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讓給賢能的人,這是何等的偉大!
問題是,這可能嗎?不可能。第一,史無前例。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傳給自己子孫的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沒有過。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這個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哪怕他的兒子是個蠢貨,是個弱智,是個殘疾,他都不會讓出去的,怎么會出來一個例外?第二,就算劉備是個例外,我也不知道他這種思想從何而來。因為中國古代從來只有改朝換代,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劉備有此思想,豈不成為中國古代的一位華盛頓了?第三,就算劉備愿意當華盛頓,諸葛亮也不敢當亞當斯。你想想看,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曹操只不過是架空了皇帝就被罵作漢賊,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劉阿斗,該罵成什么?這怎么可能呢?
所以很早歷史上就有人對這段托孤表示質疑。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孫盛,孫盛的評語說得很清楚,說劉備的托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偽之詞”?!霸帯本褪窃幵p,“偽”就是虛偽,是詭詐虛偽的話,非托孤之謂也,這不是托孤該說的話。孫盛說,托孤時該說什么話呢?應該坦誠。而且孫盛說,托孤的關鍵在于選準了人,你托付一個人,你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東西。孫盛說如果“所寄忠賢”,就是你選的人是一個忠誠的、賢能的人,用不著說什么;如果你找的這個人找錯了,我們打個后面的比方,比方說找了一個司馬懿這樣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謀反嗎?孫盛說幸虧好啊,劉備運氣好,這個劉禪是個缺心眼的,這個諸葛亮威望又高,鎮得住,要不然滿朝都是閑言碎語。這是孫盛的觀點。
今人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就說得更不客氣了。張先生的《劉備傳》說,劉備的這個托孤之詞,“陰懷詭詐,其意甚明”。張先生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為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墻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什么心神無二。
我們交待了這些說法之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關鍵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什么意思?對此,四川大學歷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說法,方先生說“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這個“取”不是要諸葛亮奪劉禪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選取”,就是這個“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選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選,選什么呢?再選一個皇帝。從哪兒選?從劉備其他兒子里面選。也就是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是說:如果劉禪不行的話,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個。也就是說劉備賦予諸葛亮的是廢立之權,并非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這個解釋是講得通的,為什么是講得通的呢?有三點理由:第一點,劉備有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那老大不行老二來,老二不行老三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劉備給他的兒子下了兩道詔書,一道是給劉禪的,要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詔書是給劉永的,說你們兄弟幾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兩道詔書,這說明劉備很可能是把劉永做了第二梯隊。第三點就是,廢立之權已經是很大的權力了,作為一個那個時代的帝王,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很重了,不大可能說你取而代之這句話。我比較傾向贊成方北辰先生這個解釋,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這四個字翻譯成什么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劉備這樣說,是有意施壓呢,還是無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還是預設圈套?這個問題,只有一個人能回答,他就是劉備。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釋都是猜測,包括陳壽,包括孫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張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都只能猜測。那么既然都是猜測,那么誰的猜測可能會準一點呢?那我們要弄清楚劉備是什么人?劉備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觀點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對劉備托孤之詞的判斷是什么呢?三個字:“猜疑語”,他說這是一段猜疑的話。而康熙皇帝說,劉備為什么會說這種猜疑語呢?康熙認為這是三國時代的陋習,他說三國時代的人都是不說真話的,都是喜歡講一些猜疑、詭詐啊這些話。最后他用兩個字表示他的鄙視:“鄙哉”。
那么康熙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認為劉備這個說法倒不是什么三國陋習,而是帝王心思。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不管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關系,他變不了我們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個帝王對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們的頭腦里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劉備這樣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我打下來的江山是絕不肯讓給別人的,我是一定要傳給兒子和孫子的。包括劉備,包括孫策這樣還沒有當皇帝的,但是實際上也是一個君主的人,都是這種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兩個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子弟還很年幼,孫權18歲,劉禪17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樣一個觀點,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紀輕輕的就出來當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臣、大將,他鎮得住嗎?如果他鎮不住,他們即將離開人世的父親和兄長能放心嗎?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沒有辦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選擇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關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強。關系不好,你不敢托給他;關系好,威望不夠、能力不強,你托給他不中用啊。但是誰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強,他就不會取而代之嗎?將心比心,他必定會產生這種疑問。我在前面的節目里已經講了,劉備和諸葛亮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劉備是潛龍,諸葛亮是臥龍,這兩條龍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誰不知道誰???
這個時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個疙瘩。而托孤的時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地把話說開,把話說透。說開說透以后,雙方釋然,各自放心。劉備可以放心地去死,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不是于國于民都有利嗎?這不是可以保證蜀漢政權至少十來二十年的安定團結嗎?
托孤之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樣親密無間、如魚得水。這兩個人關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顧茅廬之后、赤壁之戰之前。赤壁之戰以后,劉備已經有條件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了,但是我們奇怪地看到,史書上很少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很少聽到他的聲音。劉備入蜀帶的是誰?龐統。攻打漢中帶的是誰?法正。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鎮守成都足兵足食。當然,這個不意味著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也不意味著我要貶低諸葛亮,不要在那兒胡思亂想。因為諸葛亮這個時候承擔的是誰的工作呢?就是類似于當年蕭何的工作。而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之后,蕭何是被定為第一功臣的。盡管諸葛亮做的是這樣的是工作,他還是蜀漢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釋,不太好解釋,就是諸葛亮做了蜀漢的丞相以后,劉備沒讓他開府,就是他沒有自己的獨立辦事機構。當然這個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時候蜀漢剛剛建國,體制還不完善,慢慢來,也可以講得通。最無法解釋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關羽攻襄樊,劉備征孫權,這兩次戰爭事實證明都是錯誤的,是錯誤的時間的軍事冒險,諸葛亮為什么不阻止?一種解釋說諸葛亮也沒有料到會失敗,這個不通,他不是杰出的軍事家嗎?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說,就是另一種原因,就是知道說了也沒用。有證據嗎?有,在哪里?《三國志·法正傳》,夷陵、猇亭之戰以后,諸葛亮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說法正如果還活著的話,就會阻止我們的皇上,不讓他去發動這場戰爭。那么這話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話劉備是一定聽的;第二,劉備也只聽法正的,其他人的話他誰都不聽,包括諸葛亮的話他也不聽。所以諸葛亮沒有說話。
諸葛亮為什么不勸阻?那也只好猜測了。我的猜測是,諸葛亮已經感覺到劉備對他的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無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兩個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劉備集團的諸葛亮和曹操集團的荀彧這兩個人是非常相似的,他們的共同之處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們兩個人的理想還剛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復漢室,要恢復大漢王朝。而這兩個集團的首領曹操和劉備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這個理想,到了后期也都沒了。曹操原來也是有這個想法的,荀彧才會輔佐他,但是后來變了;劉備開始可能也是有這個理想,但是后來忘了。
什么時候忘的?王夫之《讀通鑒論》告訴我們是分荊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荊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劉備就把那個匡復漢室、恢復大漢王朝的理想給忘了。他這個時候的想法就是割據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漢賊不兩立”,那是政治口號,是政治手段。問題在于劉備忘了諸葛亮沒忘,這個理想在諸葛亮那兒還在。而這樣一種變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現形的,甚至是說不出口的,所以諸葛亮也不能去勸劉備說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劉備說我沒忘啊,所以才有后來所謂的“先帝與漢賊不兩立”的這種說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數的,最后雙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諸葛亮埋頭苦干,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再多管閑事。
好了,這就是我猜測托孤之前他們君臣關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點小問題。那么有人就要問了,那為什么還要托孤給諸葛亮呢?無人可托啊。龐統死了,法正死了,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黃忠死了,馬超這個時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托的只有三個人,諸葛亮、趙云、魏延。
那么趙云前面已經說過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個雜號將軍;魏延是劉備非常信任的人,但你總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況諸葛亮現在已經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兩點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開把話挑明;第二,設副,他設了一個李嚴為副,而李嚴是什么時候當尚書令的呢?是劉備去世前六個月,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劉備的刻意安排。
石亭凱歌
劉備不久去世,后主劉禪即位,由諸葛亮輔政,與東吳和好,恢復了吳蜀聯盟。凡吳、蜀關系處理,孫權都令陸遜與諸葛亮通信,又刻了自己的玉璽,放在陸遜的住所。孫權每次與劉禪、諸葛亮的書信,先征求陸遜意見;給蜀的文書,也先給陸遜看,有不對的,就讓陸遜修改后直接發出。君臣間相互信任到如此程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
黃武五年(226)春,陸遜因駐守的地方缺糧,上表命令諸將廣開農田。孫權回復說:“主意很好!即日起我父子親自領受一份農田,用給我駕車的八條牛分拉四犁耕作,雖然比不上古圣賢所作,也可以與大家一樣同等勞動?!?/span>十月,陸遜上表勸孫權廣施恩德、減輕刑罰,放寬田賦的征收,停止戶稅的收稽。孫權一一作答,表示二人情分特別不一般,喜樂與憂慮實同。于是孫權命令有關主管官員寫好全部的法令條款,派郎中褚逢送給陸遜和諸葛瑾過目,讓他們增削修改。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揚州牧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未辨真偽,即率步、騎兵十萬人,去皖城接應。曹叡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將軍賈逵率軍向東關(今安徽含山西南),與曹休相策應。
八月,孫權進駐皖口,拜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于是陸遜統領六師和禁衛軍而攝行王事。孫權親自執鞭為陸遜在前開路,令百官朝陸遜下跪。孫權又派奮武將軍朱桓、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督,各統兵三萬襲擊曹休。時曹休已然發覺,但恥于被騙,自恃兵馬精多,仍與吳軍作戰。
朱桓獻計于孫權道:“曹休本因是皇親國戚而被任用,并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今如交戰必敗無疑,敗后必逃,請求用我的部隊斷路,使得曹休自動投降,我們就可乘勝長驅直入,進而攻取壽春,割據準南,劃分許昌、洛陽。孫權以此詢問陸遜,陸遜認為不可,于是沒有采取行動。
雙方最終戰于石亭,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大敗魏軍。魏軍敗走,陸遜等督軍追殺,直抵夾石(今安徽桐城北),斬擒魏軍一萬余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贊賞陸遜的功績,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上大將軍,地位高于三公。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孫權東巡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征召陸遜作為監護人到武昌輔佐太子,統領留守武昌的宮府事宜。并掌管荊州及揚州豫章等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
孫權令陸遜教導諸位皇子公子。當時建昌侯孫慮喜好斗鴨。陸遜嚴厲地說:“君侯應當勤讀經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這些東西有什么用?”孫慮當即就拆毀了斗鴨欄。射聲校尉孫松在諸位公子中最親近孫權,他不整軍紀,陸遜當著他的面將他的手下罰以剃光頭發,又斥責他。孫松臉色看起來不服氣,陸遜看到他臉色稍緩和,問:'你不因我粗鄙,多次來訪,以明過失,我便順從你的來意進盡忠言,為什么你卻臉變色?'孫松笑答:“我只是也為自己的過失而生氣,哪里敢有抱怨?'。南陽人謝景是太子的賓客,稱贊劉廙先刑后禮的理論,陸遜呵斥謝景說:“禮治優于刑治,久為歷史所證明,劉訥以瑣屑的狡辯來歪曲先圣的教誨,完全是錯誤的。您如今在東宮侍奉,應當遵奉仁義以顯揚善言,像劉廙之談不必講了?!?/span>
陸遜為人正直嚴厲,后來孫登到賴鄉面見孫權時,也曾述說陸遜的忠誠勤勞,武昌那里無什么顧慮。
陸遜雖任職在外,但心中卻牽掛著朝廷大事,他上疏陳述時事認為法令條例過于嚴厲,應首先考慮人的優良才能,請求提拔重用施展他們為國效力的才干。這是撫招遠方人才歸附的大計。
黃龍二年(230年)春天,孫權欲派軍隊取夷州(今臺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曾征求陸遜的意見。陸遜認為不必,上書認為這樣的事情沒有益處。孫權依然去征討夷州,只得到數千人,得不償失,大為后悔。嘉禾元年(232年),陸遜率軍向魏廬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進發。魏揚州都督、征東將軍滿寵見吳軍舍船登陸,督率精銳部隊在楊宜口(陽泉水和決水匯合處,今安徽霍丘東北)設伏,迎擊吳軍。陸遜探得魏軍動向,遂連夜率部撤退。
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遼東公孫淵向吳奉表稱臣,孫權大悅。三月,孫權派使者攜金寶珍貨,赴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結果公孫淵認為吳國遙遠,難以長期依靠,將使者殺死。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孫權聞后大怒,欲親自帶兵去征討。陸遜上書相阻,孫權聽取了他的意見。
嘉禾三年(234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五次攻魏,遣使聯絡東吳協同攻魏。五月,孫權親率大軍十萬進駐巢湖口,準備進攻合肥新城。遣陸遜與諸葛瑾率萬余人進至江夏、沔口,準備進攻襄陽。還遣將軍孫韶、張承率萬余人進抵淮河,準備進攻廣陵、淮陰。
曹叡聞報,遣護軍秦朗統領步、騎兵二萬人援助司馬懿抵御蜀軍,遣步、騎兵八千人為先頭部隊馳援新城。七月,曹睿親率水師繼進。孫權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將張穎等力戰拒守,終不能克。當時吳軍患病者甚多,魏援兵趕到,曹叡統率的大軍即將到達,孫權遂撤圍退兵。
陸遜遣親信韓扁給孫權送信,韓扁返回時,被魏軍巡邏的士兵抓獲。諸葛瑾聞后,心中甚懼,給陸遜寫信說:“敵人捉住韓扁,完全掌握到我們的底細。而且現在江水干涸,應當趕緊撤軍?!标戇d得信后,并未回信,反而派人去種葑、豆,并如往常一樣與諸將弈棋、射戲。于是諸葛瑾親自前來會見陸遜。
陸遜認為陛下已經大駕東歸,沒有什么可擔憂的,他們需要施展靈變的計策,然后退兵。遂于諸葛瑾定計,仍按原計劃向襄陽進軍,讓諸葛瑾率水軍,陸遜自率陸軍向襄陽進發。魏軍素來忌憚陸遜,馬上回城。陸遜與諸葛瑾遂進軍前行,并虛張聲勢,使魏軍不敢進攻。進至白圍后,揚言狩獵,暗中分兵將軍周峻、張梁等攻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等地。吳軍所過之處,魏人皆棄物入城,以至將城門堵住,無法關門,魏軍只得自殺其民,然后才得以關上城門。吳軍斬俘千余人,后安全撤回。
陸遜對所俘之人,好生看待,厚加慰勞,嚴禁士兵前來侵擾。帶家眷前來之人,派人前往照看料理。有的人因此受到感動傾慕而相攜前來歸附。鄰境地區的人們也心向陸遜。魏國江夏太守逯式,兼領當地兵馬,頗為吳國邊境之患,但與魏國老將文聘的兒子文休一向不和。陸遜聽說這一情況,即假裝給逯式回信同意他歸降。吳軍將信放在兩國的境界上。自此后逯式的部下再也不親近依附他,因此被罷官免職。
嘉禾六年(237年)正月,孫權下詔令群臣討論對奔喪進行立法,丞相顧雍奏請違法奔喪應處以死罪。此后吳縣縣令孟宗違法奔母喪歸家,事后在武昌自己將自己拘禁起來聽候處罰。陸遜向孫權說明孟宗的平時作為,并借機為孟宗求情,孫權于是給孟宗減刑一等,并申明下不為例,于是違法奔喪的事絕跡。二月,孫權遣陸遜督軍征討彭丹,為陸遜所平 。
同年,吳中郎將周祗赴鄱陽郡(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征兵,周祗問計于陸遜,陸遜認為鄱陽郡百姓易動難安,不召為妙。周祗等不聽,果然激起民變,吳遽等人聚眾起義,殺死周祗,陸遜與陳表征討吳遽,吳遽被招安,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定。陸遜任命陳表為偏將軍,晉封為都鄉侯,北往駐守章坑。赤烏元年(238年)春,校事的呂壹奸邪的罪行敗露被處死。他先前恃寵弄權,離間君臣,擅作威福,挾嫌報復,且手段又十分殘忍。遠在武昌的陸遜和潘濬憂心此事,提起來常常到了流淚的地步。孫權誅殺呂壹后深以自責。孫權派遣中書郎袁禮向大家致歉。其時謝淵、謝厷等各自陳述當前應辦事宜,打算改變一些政治措施,為國家興辦一些有益的事情,孫權將此事下交陸遜審定。陸遜建議:“國以民為本,強盛取決于民力,財貨也出自民眾。民富而國弱,民貧而國強,這種事從古未有。故此治理國家者,得到民心則國家得治,失去民心則國家有亂。如果不讓人民得到利益,而想讓他們竭力效勞,實在難于做到。是以《詩經》有言慨嘆‘便益人民,上天賜福’。請求陛下廣施圣恩,安撫賑濟百姓,數年之間,國家財力小有豐裕,然后再考慮其他事情?!?/span>
241年(赤烏四年)8月,陸遜修筑邾城。
出將入相
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在前任丞相顧雍死后,任命陸遜為丞相。下詔說:“朕以無德之人,承應天命,登上大位,天下尚未統一,奸亂之徒充塞道路,朕朝夕憂恐,顧不上休息。惟你天資聰穎,美德顯著,擔任上將重職,輔佐朝廷除亂。有蓋世之功者,就應受到廣大的榮耀,兼具文武才干的人,定要擔當社稷重任。過去伊尹使商湯興隆,呂尚輔佐西周,如今朝廷內外大事,實由你一人肩負。今以你為丞相,遣使持節太常傅常授予您印章綬帶。你自當發揚光大高尚的美德,建樹美好的功業,恭服遵從王命,安撫平定四方。嗚呼!總管三公職事,訓導群臣百官,能不嚴肅認真嗎?你自勉努力吧!你原來擔任的荊州牧、右都護兼武昌留守等職仍舊。”
陸遜素來深思靜慮,所推測的事沒有一件不應驗。當初暨艷大造建造府第的輿論,陸遜規勸告誡他,認為必定會由此招禍。陸遜又對諸葛恪說:“在我之前的人,我一定事奉他與我一道升遷;在我之后的人,我則幫助扶持他?,F在看您氣勢侵凌上級,心里蔑視下屬,這并非能鞏固自己德行的基礎?!敝T葛恪知道陸遜討厭自己,于是又寫信給他說明情況。而廣陵人楊竺,年輕時就博得較大的名聲,而陸遜認為他最終會惹禍敗亡,便勸楊竺的哥哥楊穆與楊竺分開生活另立門戶。
孫權私下召見楊竺,楊竺認為魯王有文武英才,應為嫡嗣。孫權同意他的意見。當時有役使藏于孫權的床下完整偷聽到這些談話,告知了孫和。孫和于是與陸遜族子陸胤密議,請他讓陸遜上疏表諫。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通信。陸遜于是屢次上疏極力地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進京面見。
孫權猜到密談泄露,發怒不同意。孫權追查盜聽事件,先后將楊竺、陸胤收監審問,并派使者幾次前去責問陸遜。陸遜因為氣憤卒死。陸遜向來節儉知足,去世的時候,家里沒有的富余的財物。
太元元年(251年),陸抗還都治病,等到要離開,孫權對他說道:“我過去聽用讒言,違背了正道,辜負了你父親。我前后責問的材料,一把火燒滅干凈,不要讓人再見到?!迸c之泣別。
吳景帝孫休年間,追謚陸遜為昭侯。
陸遜之死
陸遜之死是個謎,孫權為什么要逼死他呢?一般認為陸遜是卷入了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爭奪儲位的這樣一個黨爭,而陸遜是擁護太子的,不斷地上書給孫權講保太子的道理,惹翻了孫權,但是這個說法可以討論,為什么可以討論呢?就是因為陸遜死了以后卷入太子魯王黨爭的其他人很多人升了官,這張表里面列出來的就是太子黨和魯王黨的人,我們看到有的人受了處分,有的人罷了官,有的人被處死或者逼死,有的人升了官,有的人沒事兒。但是我們如果把這些人的履歷看一下我們馬上就會看出問題來,被逼死的陸遜吳郡吳縣人,被流放罷官的顧譚,吳郡吳縣人,被處死的吾桀,吳郡吳程人,也就是說有事兒的都是江東人。沒事兒的是誰呢?諸葛恪升官,他是什么人?他是流亡北士,諸葛瑾的兒子,升官的還有步騭,臨淮淮陰人,流亡北士,呂岱,廣陵海陵人,流亡北士。沒事的是儀,北海營陵人,流亡北士,沒事的滕胤,北海劇縣人,流亡北士的后代,而且后來和諸葛恪一起還做了孫權的顧命大臣。
那就很清楚,孫權在這兒是以什么劃線,不是以擁護太子,還是擁護魯王來劃線,他要整的全部是江東人,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朱據,朱據也是吳郡吳縣人,而且朱據和陸遜都是吳郡四大家族之一,吳郡四大家族:顧、陸、張、朱,朱據這兒會也沒事,朱據當然后來也挨整了,但是那是后來的事情,因此我們又得出一個結論來,這次孫權就是要整陸遜,而陸遜挨整是在什么時候呢?是在他當了丞相一年以后,而陸遜我們知道一直是東吳的上游統帥,在長江上游的統帥,駐守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前線總指揮,孫權的前線總指揮是四任:第一任周瑜,第二任魯肅、第三任呂蒙,第四任陸遜,所以東吳四大英將,陸遜這個地位是很高的,很重要的。然后又當了丞相,不折不扣叫做出將入相,一人而身兼文武二職,軍權和政權都掌握過了,何等重要的人物為什么要整他?那么也只能猜測,那么我猜陸遜挨整是這樣幾個原因:第一他是士族,第二他是江東士族,第三他是江東士族當中最大的士族,四大家族之一陸家的人,那么第四他還是江東士族當中在孫權政權里官做得最大的,權力最大的。
孫權不能夠把這么大的權力交給了江東士族,功高蓋主這是肯定的,影響太大也是肯定的,因為當時太子也好,其他的人也好都和陸遜的關系非常好,甚至還有學者比方說馬植杰先生猜測,說孫權怕接班人駕馭不了陸遜,太厲害了,他兒子將來繼承了帝位管不了這重臣怎么辦,等等原因。但是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孫權與江東士族之間的這種關系、這種糾葛,因為我們看到江東士族,我講了,有江東四大家族:虞、魏、顧、陸。虞代表人物虞翻,這個是差點被孫權殺掉的。魏的代表人物魏騰,差點被孫策殺掉。我們講《江東基業》第一集的時候講遼孫策要殺魏騰,后來孫策的母親吳夫人就站在水井跟前說,你要殺魏騰我就跳下去算了,因為你要殺了魏騰以后大家肯定要反對你,為什么?就因為魏騰他就是四大家族之一,這個江東士族的勢力太大了,孫策沒敢殺。那么顧呢,顧雍,顧雍是善終的,但是顧雍的孫子,顧譚卷入陸遜一案被罷官被流放,而且顧譚的弟弟也受到牽連,他的姐妹也受到牽連,這里面確實是有孫權和江東士族的矛盾。
還有虞翻,虞翻就是差一點被孫權殺掉的,怎么回事呢,就是有一次孫權請大家喝酒,孫權這個人很喜歡喝酒,我們前面也講過一喝就醉,一醉方休,到了喝得差不多的時候,孫權就起來給大家斟酒,一個一個倒過來,到了虞翻,快到虞翻跟前的時候,虞翻就裝作喝醉了往地上一倒,等到孫權一看他醉了,算了別倒了,就到別人那去斟酒,孫權一走過去他一爬起來坐起來,坐好了,孫權勃然大怒,你這太不給我面子,你這是存心的嘛,拔出劍來就要殺虞翻。
大司農劉基上前一把抱住說主公啊主公,虞翻殺不得,虞翻是天下名士啊,請你想想殺一個名士是什么樣惡劣的影響,這時候孫權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說(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于虞翻何有哉):“曹孟德能夠殺孔融,孤為什么就不能殺虞翻?”虞翻有什么殺不得,劉基就抱住孫權說,是是是是啊,曹孟德是殺了孔融,但是大家不是都在罵他嗎?那不是一片罵聲嗎?殿下要學就學堯舜吧,不要學曹操,曹操怎么可以學習呢,孫權這酒才醒過來,嗯,對,曹操學不得,好了,不殺虞翻了,下道命令以后大家記住了我喝醉酒說殺誰不算數啊,不要執行,但是虞翻最后還是被打發到交州去了,交州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再加上越南的一部分。
有一次孫權和張昭兩個人討論神仙的問題,這本來也是個偽命題,說得正帶勁的時候,虞翻插嘴把手指著張昭對孫權說那都是死人,他們都變成死人了還談什么神仙,天底下哪有什么神仙,孫權勃然大怒,就把他打發到交州去了,我們看孫權啊是把虞翻當做吳國的孔融來看待,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還有一個人也說了類似的話,這個人是誰呢,諸葛亮,諸葛亮在蜀國也象曹操和孫權一樣對待過幾個士族和名士,比方說廖立被諸葛亮廢了,來敏被諸葛亮廢了就是廢為平民,而且諸葛亮在廢來敏的時候說了一句什么話呢?他說:“來敏亂政,過于孔文舉”。
孫文舉就是孔融,就是來敏這個破壞搗亂散布流言蜚語,制造反動言論,破壞安定團結,比孔融還嚴重,這意思很清楚,孔融破壞大局被曹操殺了,你來敏的罪過比孔融還嚴重,我不殺你是寬大為懷。那么也就是說虞翻是吳的孔融,來敏是蜀國的孔融,不管是蜀國的孔融還是吳國的孔融還是魏國的孔融,都不會被這三個國家的統治者所容,也就是說魏、蜀、吳三國的主要領導人都和這些名士都和這些士族是有矛盾的,而且正是這些矛盾才使得我們的三國的歷史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