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權,
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曹操 周瑜、
程普、劉備
兵力:約160,000 約50,000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
江陵之戰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曹操掃平河北,北征三郡
烏桓,消滅袁氏殘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
鄴郡,造
玄武池訓練水軍,準備南征,
統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軍十余萬南征
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劉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
荊州。
劉備敗走
長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銳
騎兵追上,劉備軍主力被殲滅,劉備僥幸逃到
夏口,與
關羽、劉琦等匯合。
與此同時,孫權的
使者魯肅與劉備取得聯系,劉備派
諸葛亮為使前往
孫吳,準備聯合抗曹。諸葛亮以高明的
外交手段成功締結了
孫劉聯盟,聯合抗曹。孫權派
都督周瑜統率吳軍精銳三萬人,迎戰曹操于烏林、
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長江
水戰挫敗
曹軍,緊接著在烏林火攻,曹操敗走華容,
引軍北還,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良機。
從曹操南征到引軍敗走近半年的時間,而赤壁之戰持續則一個多月,這次
戰役周瑜以三萬精銳大敗曹操十余
萬大軍,創造了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
經典戰例。而曹操失去統一的機會,
三國鼎立的局面拉開。
這次戰役也是對
后漢三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戰役。
二、曹操南征和長阪
追擊戰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向
荀彧問計,荀彧說:“現在您一統華夏(
黃河流域),南方已經震動,您應該趁勢速出葉、宛,則荊襄恐懼,可以平定荊州。”(注二)
八月,劉表病死,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到
宛城棄新野,走
襄陽,劉琮投降曹操。此時一切太過順利,曹操已經基本達成此次南下
戰略。
只剩下一個夙敵劉備而已,此刻他正帶著“十萬百姓”逃到當陽,即將前往
軍事重鎮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長阪追上劉備,并擊潰劉軍主力,“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注三)
《
三國志·
劉備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
張飛、
趙云等數十騎走,
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
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
拒后。飛
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
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
趙云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于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
云身抱
弱子,即
后主也,保護
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難。”
總之其形式與《
三國演義》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八十三萬大軍而已。應該說這次追擊戰顯示了曹軍精銳騎兵強大的
戰斗力,也說明劉備此人戎馬一生的經驗,從
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不勝不敗。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
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占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
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
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并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注四),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
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
東吳。
四、曹操的繼續南下和孫權決計
破敵 曹操占據江陵后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向
江東送信,《
江表傳》記載曹操與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
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
將軍會獵于吳。”
曹操在占據江陵后獲得大批戰船,堅定了他下江東的決心,此時
謀士賈詡說:“主公新定河北,
天下震動,現在應該修養生息,養精蓄銳,對南方施加壓力,那么孫權可以不戰而定” 接到這封信后,江東
群臣分為了兩派,首先是占大多數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
步兵數十萬,
將士聞之皆恐”。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正在孫權內部意見不一時,從夏口來的諸葛亮用一番說詞打動了孫權(注五),在《
戰爭論》中,最后一招是:“當你無路可走時,就投靠你的盟友”。劉備就是這種情況,但諸葛亮把這種“投靠”通過巧妙演說,變成了雙方平等的同盟關系,所以這次
外交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孫權下決心的還是周瑜的態度(注六),孫權看到周瑜的態度等于看到了
軍界的堅持抗戰,于是他心里有了點底。《江表傳》記載:權
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當時孫權當時僅僅二十六歲,他接手江東雖然有了八個年頭,但論影響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雖然他也自信的對周瑜說:“卿與子敬、程公便
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
為卿后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但從孫權日后表現出來軍事能力我們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而“還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以周瑜為首的東吳軍界抗擊曹操的堅決態度,注定了曹操在長江上將有一場硬仗。
當周瑜和程普率領意志堅定、水戰能力
冠絕天下的
東吳水軍精銳三萬人逆江而
上時,曹操卻十分不順利。
,但曹操沒有同意。
而且,曹軍將面臨瘟疫的威脅。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可見,
赤壁戰前雖然曹軍沒有大規模瘟疫發生,但軍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苗頭,對于軍心的影響不能小看。
克勞塞維茨計算
軍隊戰力的公式是:工具與意志的相乘。
曹軍在意志上輸給了東吳,其水戰工具也未必比吳軍精良,此次作戰,曹軍很難占到便宜。
五、
決戰赤壁 赤壁一說在今“黃岡赤鼻磯”,一說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大多數觀點認為是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杜佑《
通典》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即曹公敗處”
其實在火燒烏林之前,曹軍與
孫劉聯軍是有一場正面接觸的水戰的,結果是曹軍不利。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
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于赤壁,大破之”。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于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
資治通鑒》也采取了《周瑜傳》的記載:“進,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
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這場戰斗的具體情況大致就是:周瑜率領吳軍逆江與劉備軍匯合,共同迎戰曹軍,恰巧曹操到達赤壁(這是赤壁個泛指,《三國志》中
多人傳記均見“赤壁”,但這個“赤壁”應該是包括烏林在內的大片地區),于是,兩軍在大江上有過一場戰斗。
這場戰斗的原因和具體情況我們無法得知,或許是試探,或許是曹操確實準備登陸,又或者僅僅是小規模接觸。
其實關于赤壁之戰有很多不同版本:
其中《
漢末英雄記》記載:“ 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
部曲乘之,從
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
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又有:“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
江南,無船,乘(??牌)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
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脾)。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如果這是關于赤壁之戰的前半部分描寫,那么就可以理解為這就是那場接觸戰的全景,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描寫的是赤壁之戰的全貌,那么這就顯得有點荒謬了,曹操取得大批戰船是可以確認的,怎么可能會“無船,作竹椑”呢?會不會是
王粲把赤壁之戰和那場接觸戰混
在一起說了?
不管怎么說,在決戰赤壁之前確實是與一場接觸戰的,結果是曹操敗了,正是因為這場戰斗使曹操看到了自己水軍戰斗力的嚴重不足,所以他把戰船鏈起來了,這樣能夠保持船身的平穩,有利于不習水戰的北軍
南渡。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
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
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曹操的這個破綻被看出后,周瑜立刻
命人先向曹操獻詐降書(注七),又派黃蓋準備“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
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而且與《三國演義》中描寫得一樣,當時確實有東南風(注八),只不過不是諸葛亮借的,而是自然現象。
當黃蓋的油船接觸到曹船后,立刻點火,被
連在一起的曹船無法躲避,紛紛著火,周瑜水軍隨后跟進,曹操大敗而走,死著不計其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軍吏士皆
延頸觀望,
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
岸上營落。頃之,
煙炎張天,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與曹公戰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
曹仁、
徐晃于江陵,使
樂進守襄陽。
《江表傳》記載: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
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
旌旗龍幡于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
中江舉帆,蓋舉火白
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馀,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后,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
吳書》記載: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
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
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
元和郡縣圖志》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
大致情況就是:大火一起孫劉聯軍跟進追擊,曹操引軍敗走。
曹操敗得很狼狽: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
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
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云夢大澤,遇大霧,
迷道。
可見當時曹操倉促逃走,慌不擇路(也是因為無法選擇道路),從華容敗走,華容當時是屬于“云夢大澤”的范圍,就是沼澤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處,與對荊州地理的模糊
有關系。
孫劉聯軍一直追到南郡才罷休。
六、曹操北歸和孫劉跟進
《三國志·郭嘉傳》記載:
太祖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國志·曹操傳》:至巴丘,遣
張憙救合肥。
《三國志·孫權傳》: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可見,曹操的
陸軍從烏林經華容到云夢大澤與從水陸退到巴丘的水軍殘余匯合,燒毀殘余船支,隨后派遣張憙率領騎兵支援合肥。
同時《資治通鑒》記載:“操乃留
征南將軍曹仁、
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
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又派
張遼、
李典、樂進守合肥。
周瑜則率領程普、黃蓋、韓當、周泰、
甘寧、
凌統等進攻南郡曹仁,劉備收取荊南。
至此,赤壁之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