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設立在戈蘭高地的觀察哨 攝影:趙萌
以色列控制下的戈蘭高地 攝影:趙萌
中東戰爭是指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周圍阿拉伯國家所進行的五次大規模戰爭。
幾十年的斗爭使雙方意識到,戰爭解決不了阿以沖突。從第四次中東戰爭后,中東地區開始了漫長曲折的和平發展道路。1991年,中東和平會議終于在“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基礎上舉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談判桌前。1993年,巴以雙方在華盛頓簽署了巴勒斯坦首先在部分地區實現自治的原則宣言,中東地區的和平出現了曙光。但是,不斷發生的暴力沖突,時斷時續的和談,表明了中東和平的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央視三集戰爭紀錄片《中東 血色橄欖枝》,請相關學者為你揭秘前四次中東戰爭臺前幕后的故事。
供游人參觀的以色列中東戰爭時期參戰坦克 攝影:趙萌
央視三集戰爭紀錄片《中東 血色橄欖枝》:
視頻播放前的廣告插入是騰訊視頻網站自帶,非《鐵軍文化》公眾號所為,敬請理解。以下文稿轉載自《絲路之語(微信公眾號)》
《中東 血色橄欖枝》(上)
《中東 血色橄欖枝》(中)
《中東 血色橄欖枝》(下)
1947年9月,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案”,允許猶太人有立足之地,但被阿拉伯各國堅決拒絕。英國當局為繼續維持殖民統治,也將成批的猶太人拒之門外。于是一場反英護民的游擊戰發生了,最后連英軍的總部都被游擊隊炸毀。
在猶太人不斷的軍事反抗面前,聯合國終于以多數票通過,結束英國在巴勒斯坦的托管權;并命英軍必須于1948年5月14日前全部撤離。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立國。
立國之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總人口雖達65萬左右,而阿拉伯人在此地卻有120萬之眾,加上臨近阿拉伯國家的三千萬人口,許多人非常擔憂新生之國夭折。果真在以色列復國之后數小時,阿拉伯聯軍從四方進攻這個新生小國,說要一舉將猶太復國主義者消滅在襁褓之中。但每次戰爭阿拉伯人都以慘敗告終。
第一次戰爭 (1948年5月14日至1949年2月24日)
即是以色列宣布立國之后數小時,埃及、黎巴嫩、敘利亞分別從南北方向壓迫、牽制以軍,伊拉克、約旦從東線直逼耶路撒冷。當時,阿以雙方軍力十分懸殊。阿聯合軍隊進入圣地后,卻出人意料地各自為政,不服指揮,一盤散沙;進攻一個月后,停滯不前。以軍轉守為攻,奪回大片土地。以軍原來只有輕武器裝備的三萬人,戰后擴展為具有機械化裝備和空軍力量的十萬人。阿拉伯國家想要一舉殲滅這個新生小國,結果適得其反;在全世界面前第—次承受了自己的羞辱。
第二次戰爭 (1956年10月29日—11月6日)
10月29日,埃以戰火遂起,英法兩國與以色列共同采取軍事行動。英法空軍轟炸埃及空軍基地,共毀埃機260架;使埃軍失去空中支援,最后撤退。此戰后,以軍占領西奈半島一些戰略要地。埃及失地又喪軍,損失慘重,使埃及人又一次擔當自己的羞辱。
第三次戰爭,即聞名世界的中東六日戰爭 (1967年6月5日一10日)
埃及失敗后,在軍事上與蘇俄結盟,埃、敘又與約旦王國結成軍事聯盟。他們認為消滅以色列的條件成熟;以蘇制新式武器武裝起來的埃軍,首先向以軍開火。六月六日,以色列戰機196架,分三批攻擊埃及九個機場;三小時后,埃機300架被毀。奇妙的是:當以軍飛機掠過埃及上空時,埃軍雷達部隊竟無法分辨;當機群進入轟炸目標上空時,埃軍指揮官又未上崗。當日午后,敘利亞和約旦兩國共26個機場,也被炸毀。在四天戰爭中,埃軍11500人傷亡,5500人被俘,600輛坦克被毀,500門大炮毀壞,一萬臺車輛失去;而以軍只是1300人傷亡,61輛坦克損失。敘約軍隊也同樣的遭到慘敗。此戰后,巴勒斯坦全部落入以軍手中。
第四次戰爭 (1973年10月6日—24日)
埃及總統納賽爾1970年1月出訪莫斯科,簽訂軍事協定:蘇軍1500人連同四十部導彈發射器,并100架米格式戰斗機開抵蘇伊士運河西岸。正當納賽爾要發動大戰之際,他猝然死了。新上任的埃及總統薩達特與蘇俄產生矛盾,遂將蘇軍事人員驅逐出境。超級大國對以色列的軍事威脅頓時消沒。1973年10月,埃及總統和敘利業總統要在猶太人節期發動突然襲擊,使猶太人不再成國。10月6日下午,埃軍先聲奪人,坦克部隊迅速攻占通往耶路撒冷的三條戰略要道;敘軍700輛坦克也長驅直入,攻抵耶路撒冷東北的大橋外。正當敘軍坦克群攻抵距那橋只有五英里時,突然走不動了,因為供油車追不上坦克。以色列戰機全部炸毀敘軍坦克陣群。第二天,埃及坦克分三路直逼三條戰略要道。他們正面頂著太陽光而來,因陽光太強無法瞄準,而以色列坦克手正順著陽光迎戰,遂將對方坦克逐輛擊毀。埃軍強大的攻勢“意外地”被挫敗了。發動此場戰爭的埃及薩達特總統,八年之后在他發動戰爭的同一日,1981年10月6日,被他手下的軍人射殺。此后埃及無力爭戰,內部矛盾重重,經濟危機深重。以色列則愈戰愈強,一躍而成為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現代文明富庶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