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應對突發自然災害,職責分工細了,部際合作、聯合會商更加緊密,親歷去年金沙江堰塞湖應急處置工作的專家說—— 整體聯動,產生“1+1>2”的效果 災害的成功處置,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各領域專家組成的工作組為全面掌握堰塞湖險情相關信息、科學研判險情發展趨勢、及時商定應急搶險救援處置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由于金沙江堰塞湖處置工作引入專題會商機制,雙方信息更加透明,需求也更加清晰。 而在以往,由于資源分散、協調困難,短時間內各路救援力量很難充分發揮合力,不能滿足災害形勢不斷變化的需要。如今,隨著應急管理部的組建,這一系列堵點被順利疏通。
現場專家團隊根據監測數據分析研判滑坡體位置安全狀況。
過去一年,全國應急管理系統改革蹄疾步穩。面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部探索建立了應急響應專題會商機制,形成了救援扁平化組織指揮模式、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模式、“一個窗口”對外信息發布模式、一套行之有效的搶險救援技戰術打法和在搶險救災救援一線加強黨的領導的有效模式。
近日,記者采訪了幾位親歷去年金沙江堰塞湖應急處置的專家。他們結合金沙江堰塞湖的處置,講述了應急管理部如何在應急響應中推動實現相關部門整體聯動、立體響應,進而產生“1+1>2”的效果的。
現場勘查爭分奪秒
對于搶險救援工作而言,時間就是生命。
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和四川甘孜州白玉縣交界處(金沙江右岸)接連發生兩次山體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險情發生后,應急管理部迅速啟動應急響應,調度研判災情,調派專家和搶險救援力量趕赴災區。
10月12日下午3點,在應急管理部的調度下,距第一次滑坡發生僅32個小時后,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第三工程處高級工程師周志東和他的兩名同事就已到達堰塞湖壩體。
“滑坡點位于原始森林深處,環境非常惡劣,人員需要在最窄僅為30公分的崎嶇小道上步行前進。我們甚至在路上看到了熊的糞便。”周志東說。
在這種惴惴不安的情緒下,周志東等人一走就是5個小時,期間還差點迷了路。這位軍人出身的博士感慨道:“多虧我們有多年地質災害處置的經驗。”
到達現場后,周志東等人立即開展工作,分析堰塞湖壩體物質構成,觀察附近地形地貌等情況,并將信息第一時間傳回到了應急管理部牽頭組建的聯合工作組,供所有專家研判。
在應急管理部牽頭的聯合工作組的調度下:
水文專家主要負責堰塞湖上游水位的變化情況及庫區水位持續上漲對川藏境內相關地區的影響范圍;
地質專家主要負責判斷滑坡體所在位置的變化情況,防止應急處置期間發生二次災害,造成現場應急處置人員的傷亡;
氣象專家主要負責滑坡點天氣情況,為現場應急搶險人員、船舶及直升機作業提供準確的天氣信息;
此外,氣象專家還負責提供災害點附近交通天氣信息,為群眾轉移安置提供必要的溫度預報、公共交通氣象服務等;
工程專家主要負責商定大型應急搶險裝備的進場方案及應急處置工程方案等。
周志東告訴記者,在聯合工作組的合理調度下,救援工作忙而不亂,有序有力推進。
后方保障專業高效
災害的成功處置,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由各領域專家組成的工作組為全面掌握堰塞湖險情相關信息、科學研判險情發展趨勢、及時商定應急搶險救援處置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中央氣象臺氣象服務室副主任張立生作為金沙江堰塞湖聯合工作組的氣象服務人員,直接參與了災害處置工作。據他介紹,應急服務期間,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主要負責人及首席預報員先后20余次參加應急管理部視頻工作調度和專家會商,及時提供最新實況與預報信息。
“參與了這么多次堰塞湖處置的氣象監測服務,應急管理部提出的需求是最為明確的。”張立生說,以前的災害處置,由于氣象服務人員位于后方,對前方搶險救援情況知之甚少,因此只能按一般性情況開展工作,無法做出針對性強的氣象監測服務。由于金沙江堰塞湖處置工作引入專題會商機制,雙方信息更加透明,需求也更加清晰。
根據搶險設備運輸和施工進展情況,張立生所在的氣象服務室與天氣預報室、強天氣中心和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等臺室和單位加強互動,將滑坡點的預報、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飛行氣象條件、公路交通氣象等預報內容形成材料,為救援決策提供更加多元的氣象預報服務。
“應急管理部對本次氣象監測的精確度要求很高。”張立生介紹,由于江達縣氣象臺距滑坡點較遠,根據需求,西藏自治區氣象局與四川省氣象局分別派出應急氣象服務小分隊,攜帶便攜觀測設備趕赴現場提供服務。特別是在距離堰塞湖僅400米的白玉縣絨蓋鄉生公村,布設了現場應急氣象監測點,每小時監測現場溫度、濕度、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并架設雷達監測天氣,為搶險救災提供了寶貴數據。
作戰指揮靈活果斷
眾所周知,災害處置工作往往需要多個部門和多級地方政府協作配合。而在以往,由于資源分散、協調困難,短時間內各路救援力量很難充分發揮合力,不能滿足災害形勢不斷變化的需要。如今,隨著應急管理部的組建,這一系列堵點被順利疏通。
四川與西藏界河金沙江流域屬于經濟不發達地區,但下游地區卻有著318國道、葉巴灘水電站等一系列國家重要基礎設施。“要知道,1億立方米庫容量就已經相當于一座大型水電設施了,而當時金沙江堰塞湖的庫容量已經超過5億立方米,一旦潰壩,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周志東說。
搶險時間緊迫,但是由于當地氣候寒冷,加上堰塞湖周圍地形復雜、巨石遍布,開挖工作的進展并不樂觀。單是設備進場是走陸路還是走水路的問題,大家的意見就不統一。
“水路運輸需要依靠大型浮橋、船舶,這些設備從318國道上運進去十分困難,路線也長;而陸路運輸只需要從四川修一條十來公里的簡易道路就可以,效率更高。”周志東解釋道。
聯合指揮部通過匯集多方意見,加上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預報情況,最終決定大型應急搶險設備通過陸路運輸,物資補充從河流上游走水路運輸,從而保障了開挖工作的順利進行。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曾親自參與“5·12”汶川特大地震堰塞湖搶險的周志東說:“當時參與搶險工作的都是平行部門,大家各管一攤,協調起來很困難。但現在有了應急管理部的統一協調,也就有了統一的指揮標準,大家合力合拍才能戰勝天災。”
本次災害處置過程中,中國安科院高級工程師秦宏楠兩次帶領團隊到搶險前線,開展邊坡雷達監測、數據采集、預報預警等工作。他說:“應急管理部起到了統籌指揮的作用。應急處置科學有序高效,實現了對應急搶險工作關鍵節點的精準定位和疏通,在排危處險、交通后勤、通信保障、群眾轉移、過渡期救助、下游洪水防范、科學應對過流洪峰等方面,從更高層次做好了整體布局,有效破解了災害處置中的各類難題。”
記者:李冬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 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