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馬主要有兩種用途,第一種作為騎兵用的乘用馬,第二種是用于運輸和拖拽大炮等物資的挽馬。
隨著戰爭模式的轉變,到了二戰騎兵這個傳統的兵種,在面對重機槍等絕對壓制火力面前,已經淪落為戰爭的配角,騎兵大部分擔任戰斗輔助、戰場偵查甚至傳令兵使用
▲朱可夫元帥騎著“汗血寶馬”阿哈爾捷金馬在閱兵中
與乘用馬地位沒落相比,作為運輸用途的挽馬,馬匹廣泛應用于運輸部隊、火炮、物資,在泥濘的東線戰場,落后的東方戰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位在雪地里拉著馬的蘇聯士兵
軍馬對于每個國家的作用取決于每個國家的軍事戰略和國家經濟,但是使用馬匹最廣泛的莫過于德國和蘇聯了,這兩位歐洲戰場上的主角共使用了超過了600萬匹馬。
一戰以后,德國大力推進了地面部隊的機械化程度,在古德里安等人的推動下,德國成功建立了一支由裝甲力量,大量傳統步兵和馬拉大炮組成的緊湊而有效的軍隊。
▲由于德國天然缺乏石油資源,騾馬運輸對于德國非常重要,德國每個步兵師都配備了成千上萬的馬匹。
截止到1939年進攻波蘭前,吞并完奧地利和捷克后,德國陸軍共擁有59萬匹戰馬,波蘭戰役后,波蘭已經成為主要的馬匹供應點,每周可以提供4000匹馬。
▲隨后的西線戰爭,德國獲得了較大的經濟利益,德國可以隨意調動西部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地的馬匹。
巴巴羅薩行動發動之后,由于蘇聯軍隊潰敗,蘇聯占領區內的多數蘇聯馬匹都被德國征用。
從1941到1943的3年間,德國總共從本土和各占領區征集了約120萬匹馬。
隨著1943年以后德國作戰的失利,以及西線盟軍的不斷轟炸,德國軍隊依賴的馬匹運輸損失慘重。
到1945年1月,德國國防軍仍擁有119萬匹軍馬。
蘇聯在1939年到1941年大體上實現了摩托化,蘇聯在二戰爆發前仍擁有13個騎兵師,但是在巴巴羅薩計劃中,他們失去了大量的機械化裝備,這些損失只能依靠通過調集大量騎兵部隊進行補充。
但是由于戰爭初期重大的人員傷亡和馬匹的短缺使得蘇聯減少了騎兵師的數量,
后來坦克的大量生產以及盟軍的物資供應彌補了戰爭前期的巨大損失,
▲戰馬當摩托化的蘇聯軍隊
在1943年到1944年,騎兵逐漸成為伴隨裝備部隊作戰的機動步兵,相當于德國的摩托化步兵,戰馬等于摩托。
戰爭期間,蘇聯僅從蒙古就獲得了100萬匹訓練有素的戰馬,蘇聯騎兵的巔峰時,可以達到82個騎兵師,每個師有3000人,最大的編制是騎兵軍。
▲軍演中裝備長矛的波蘭騎兵
由于蘇波戰爭的取勝,波蘭軍隊在軍事思想中將騎兵作為決定性的力量,二戰爆發時,波蘭總計有38個騎兵團,占到整個波蘭軍隊中的10%。
▲騎著哈雷摩托的美軍士兵,表示并不需要騎馬
渾身散發著土豪氣息的美國軍隊,有著充足的燃料儲備和大量的卡車,從1940年開始就通過軍事改革全部采用汽車運輸,可以說美軍的騎兵是二戰中各個國家中最少的。
日本雖然是一個四面環海并且資源匱乏的國家,但是在明治維新以后,通過從世界各地引進戰馬并進行基因改良,培育除了適合日本氣候的東洋馬。
這些馬和西方戰馬一樣高大,日本在國內設立了7個戰馬培育基地,專門為軍隊提供戰馬。
在二戰期間,日本擁有戰馬最多的時候,總數超過了30萬匹,這些戰馬分配到了各個部隊,甚至出現了專門的騎兵聯隊。
▲缺乏機械化車輛運輸的日軍,仍然使用大量戰馬運輸
二戰東方戰場上基本上的戰斗模式仍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狀態,騎兵也是中國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都是用了大量的騎兵進行巡邏、偵查、甚至直接與日本作戰,中國軍隊的騎兵大多使用蒙古小馬,有時也使用寧夏小馬,在1945年左右,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擁有了10名騎兵,分為14個騎兵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