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為了使江山永久穩固,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建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業勝過三皇五帝,故采取皇帝稱號,展現自己偉大的功績。皇帝神圣不可侵犯,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位置可以世襲。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希望嬴家天下可以傳到千世萬世,傳之無窮。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由皇帝任免。為了加強皇權,秦始皇建立了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官制,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首,負責幫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他們互不統屬,共同為皇帝負責。三公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國家的各種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等方面相互配合,互相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
廢除分封制度,建立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秦統一后,統治區域空前擴大,經過朝廷的激烈討論,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個郡(一說四十多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個縣。
與郡縣制相適應,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是郡的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郡守定期向丞相匯報工作。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郡守和縣令由皇帝任命。縣以下是鄉,里基層行政機構。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鄉三老掌教化,由民間有名望的人擔任,不算官吏。有秩,嗇夫管司法和賦稅征收,游徼管治安,鄉下面有里,里設里正。里正除與鄉政權的職能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在交通要道上,十里設一亭,亭長負責捕盜賊等工作。
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套從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統治機構的建立,把全國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車同軌,書同文。秦統一以前,各地的車輛大一不同。當時,各國還修筑了許多路障,堡壘來加強防衛,這也不利于車輛通行。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統一車輛形制,規定所有車輛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輛在全國通行無阻。
為了加強中央和地方的聯系,秦始皇還下令修筑由國都咸陽通往各地的交通大道,稱為馳道。在統一嶺南地區的過程中,為了運輸軍糧,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靈渠長達34千米,首次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秦始皇還統一了文字。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后來又推行了一種新的字體——隸書。秦統一文字,對于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針對各諸侯國使用的貨幣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的狀況,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又規定統一的度量衡制度。
修建萬里長城。秦始皇為了抵御匈奴的進攻,征發大批人力修繕和增補燕,趙,秦三國北邊的舊長城,將其連成一體,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長一萬余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秦始皇還派遣蒙恬等大將打敗了匈奴,收復河套平原并設置了郡縣。一時間,匈奴勢力不敢侵擾秦朝。
焚書坑儒。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官員燒毀記載秦國以外各國歷史的史書。民間除了醫藥,種樹等書籍以外,所有百家書籍,一律燒毀。秦始皇還把背后議論他的儒生,方士以誹謗罪活埋。
游歷四海,封禪泰山。秦始皇對六國遺民非常的不放心,生怕六國遺民會作出不利于秦帝國統一的事情出來。秦始皇選擇了游歷四海,君臨天下,并威加于海內。在出游過程中,秦始皇還到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以彰顯自己的所創立下的豐功偉績。
秦朝形成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其不斷加強并完善。秦始皇為了實現天下的真正一統,為了建立他心目中的萬世王朝,為了鞏固嬴氏江山社稷,秦始皇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和努力。盡管在構建大一統帝國的過程中秦始皇采取了許多不恰當的,野蠻的,殘暴的措施,不惜民力,橫征暴斂,嚴刑峻法,破壞民生,但是總的來說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不可磨滅。自秦始皇以后,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不斷發展,中華民族不斷形成。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的中央政府體系的開創者和貢獻者,秦始皇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