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電影節,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戛納的紅地毯。殊不知,在韓國其實也有一個非常盛大的電影節。它,就是韓國的釜山電影節。
釜山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創辦于1996年,是韓國亦是亞洲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受到釜山市政府、電影界、企業界等部門的支持與資助,每年9月至10月間在韓國第二大的港口城市釜山舉行,主會場是釜山市南浦洞BIFF廣場。從第9屆開始,主要場地從南浦洞改到海云臺,但BIFF廣場仍然有各種攤位及電視臺的表演。
四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即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與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被視為國際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但不同于奧斯卡獎注重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三大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
“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僅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成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辦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后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后于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意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
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圣馬克金獅獎”、“圣馬克銀獅獎”、“圣馬克銅獅獎”等。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于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并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