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很多省份的行政區劃調整,例如河南省、湖北省、山東省等等。今天,我們聊聊江蘇省,江蘇省是我國的經濟強省,經濟總量僅次于廣東省。2018年,江蘇省的經濟總量達到了9.2萬億。在歷史的長河中,江蘇省曾經被分成了4個部分,其中,68個縣劃入了蘇北行署區和蘇南行署區。那么,江蘇省為何會出現這么大規模的區域調整呢?今天,我國聊聊建國初期蘇北、蘇南兩大行署的故事。
?
首先,我們聊聊江蘇省的歷史發展。江蘇省是我國經濟最強的省份之一,2018年,江蘇省的經濟總量僅次于廣東省,達到了9.2萬億。廣東省為9.7萬億,我國各個省份中,只有這兩個省的經濟總量在9萬億以上。江蘇省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古代歷史上,我國的經濟中心原本在北方,具體來說,在陜西、河南等地。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由于戰亂不斷,我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向南方遷移,其中,主要就是東南方。
到了唐朝統治時期,南方的經濟總量已經與北方基本持平。進入宋朝統治時期,南方的經濟已經明顯超過了北方。在宋朝的高級會議中,宋朝官員直言不諱的說“國家財富,仰仗東南。”元朝統一全國以后,建立了一個面積遼闊的帝國。但由于疆域面積太大,原來的州縣兩級行政區劃,已經無法滿足行政管理的需要。元朝推出了行中書省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甘肅行省、湖廣行省等等。當時,江淮地區隸屬于河南江北行省,江南地區則隸屬于江浙行省。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還屬于初創階段,存在各方面的問題。在元朝統治的末期,各地官員開始武裝割據。
?
明朝統一以后,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由于明朝擁有南京、北京兩個首都,自然也就留下了南直隸、北直隸兩個地區。此外,還劃分了13個省份。請注意,明朝的疆域面積雖然不是最大的,但我國很多省份的行政區劃都是在明朝時期確立的。例如山東省、浙江省等省份的區劃,與現在的差異非常小。當時,北直隸包括現在的河北省和京津地區,南直隸則包括現在的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17世紀中期,明朝滅亡,東北地區的清朝開始南下,并且逐步確立了對全國各地的統治。
隨著統治的穩固,清朝開始處理各種潛在威脅。清朝入關以后,由于首都已經確定在北京,南京的地位下降,南直隸被改為江南省。但是,江南省太危險了,江南省人口眾多、面積很大,經濟占了全國的一半。其中,僅僅是蘇州府和松江府兩地的賦稅,就占了全國的十分之一。為了解決潛在的威脅,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清朝把江南省拆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其中,安徽省的省會在安慶府,江蘇省則擁有兩個省會,兩江總督在南京,江蘇巡撫則在蘇州。
?
江南省被拆分以后,江蘇省由蘇北、蘇中和蘇南等地組成。其中,蘇北地區從口音、飲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接近于河南或者山東。蘇中地區則屬于江淮文化,以揚州、泰州等地為代表。至于蘇南地區,則是長江以南地區。屬于江蘇省的經濟中心,經濟非常發達。在清朝統治的末期,曾經出現了一個江淮省,管理了蘇北和蘇中等地。江淮省以淮安府為省會,但這個省份僅僅持續了3個多月。1912年,已經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
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由于各路軍閥混戰嚴重,自然沒有軍閥顧及行政區劃的問題。這一系列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并且持續到了40年代的末期。在40年代末期,當時,全國很多地區都已經解放,包括蘇北地區。但蘇南地區仍沒有解放,蘇北地區必須進行有效的管理。在這樣的情況下,蘇北地區的徐州等7個縣,暫時劃入了山東省管理。與此同時,蘇北行署區建立。蘇北行署區包括了南通、揚州、泰州、鹽城、淮陰5個專區,專署駐地在泰州,總計下轄了41個縣。
?
行署區屬于建國初期的行政區劃,行署區相當于省份。隨著局勢的變化,江南大部分地區被陸續解放。1949年4月,蘇南行署區成立。蘇南行署區管理鎮江、武進、蘇州、松江等4個專區,行署駐扎在無錫,總計下轄了27個縣。此外,處于管理大城市的需要,南京市被暫時提升為直轄市。換句話說,江蘇省被拆分為4個部分。
這屬于建國初期的臨時區劃,進入50年代以后,我國各地的局勢已經逐步平穩。各地區進入了發展經濟和戰后恢復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江蘇省被拆分為4個部分,非常不利于經濟發展,畢竟江蘇省屬于全國經濟強省。1952年12月,為了發展江蘇省的經濟,蘇北、蘇南兩個行署區被撤銷。與此同時,南京市被撤銷了直轄市地位,三個地區重新組成了江蘇省,南京仍為省會城市。1953年1月,原本劃入山東省的徐州地區,換給了江蘇省。至此,江蘇省的行政區劃已經完全確立。
?
在整個50年代,江蘇省與周邊的安徽省、上海市發生了一系列的區域調整。1955年,處于治理洪澤湖的需要,安徽省把自己的泗洪縣、盱眙縣劃入了江蘇省。為了補償安徽省,江蘇省西北部的碭山縣、蕭縣被劃入了安徽省。1958年,為了上海市的經濟發展,江蘇省松江專區、南通專區的總計10個縣,先后劃入了上海市,從而形成了上海市、江蘇省現在的行政區劃。關于我國各地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