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渡赤水巧用兵
——避實擊虛、力爭主動謀略運用的成功范例
視機轉兵 重入黔北
中央紅軍于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后,原定先向南再轉而向西,進到古藺西南地區(qū),視機按第二方案從宜賓上游北渡長江。2月2日,紅軍進攻敘永受挫,后衛(wèi)紅1師又在三岔河遭敵截擊,影響了整個中央紅軍集中對敵作戰(zhàn)。2月3日至6日,中央紅軍在向敘永以南地區(qū)轉移時,又先后在大壩至麻線堡一線地區(qū)遭敵多次截擊。這時我軍發(fā)現(xiàn),川軍已集中10多個旅于長江沿線及敘永西北地區(qū)。而尾隨紅軍追擊的川軍大部,也已超越我軍進至敘永以西地區(qū)。
紅二師敘永攻城戰(zhàn)斗要圖
鑒于敵人加強了長江段上游的防御,中革軍委認為,紅軍從宜賓上游北渡長江已無可能。因此,中革軍委、毛澤東等于2月7日當機立斷,決定暫緩執(zhí)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為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qū)機動作戰(zhàn)的方針,保存軍力,待機殲敵。隨后,中央紅軍迅速脫離川敵追擊,隱蔽地進入敵軍設防空虛的云南扎西地區(qū)。中革軍委在這里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專題討論紅軍的戰(zhàn)略方針和行動路線問題。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重要發(fā)言。他總結了土城戰(zhàn)斗的主要教訓,分析了當前敵情,指出要用敵變我變的原則指導紅軍的行動,提出了中央紅軍當前應采取的戰(zhàn)略方針:“回師東進,再渡赤水,重占遵義。”
扎西會議(油畫)
為了加強戰(zhàn)斗部隊,中革軍委于2月8日頒布整編命令。隨后,各部隊陸續(xù)進行了整編,除干部團外,全軍共編為16個團。其中,紅一軍團縮編為2個師6個團,紅三軍團縮編為4個團,紅五、紅九軍團各編為3個團。
我軍進至扎西,以新的進攻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川南,引起敵人很大恐慌。蔣介石判斷我軍仍將北渡長江,急令:川南“剿總”潘文華以—部兵力固守敘永西北地區(qū)和長江沿岸,防止紅軍北上或西進,令已進至扎西西北的郭勛祺部3個旅從北面向扎西推進;令滇軍孫渡縱隊3個旅由畢節(jié)從南面向扎西推進;令集結在大定和鴨溪的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分路向敘永方向推進;令黔軍王家烈部留守遵義及赤水河一線地區(qū),阻止紅軍東進貴州。企圖對我軍形成南、北、西三面夾擊之勢,分進合擊,圍殲中央紅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qū)。
二郎灘
2月10日,中革軍委、毛澤東等鑒于敵軍主力大部已被我軍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決定:迅速擺脫川、滇兩軍的夾擊和蔣軍的追擊,回師東進,出敵不意地折回黔北,到赤水河東與兵力薄弱且戰(zhàn)斗力較弱的黔軍作戰(zhàn),以開展新的局面。
2月11日,中央紅軍開始行動。為隱蔽企圖,造成敵人錯覺,在主力東進的同時,以紅9軍團一部向進至扎西以南大灣子的滇敵實施攻擊。造成中央紅軍有西進之趨勢,致使川、滇兩敵3天未敢冒然行動,有效地掩護了主力的東進。
2月18日至20日,中央紅軍由太平渡、二郎灘東渡赤水河,繼續(xù)向敵人兵力比較空虛的桐梓、遵義方向前進。
調敵就殲 再占遵義
我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完全出敵意外,不僅使敵軍“聚殲”中央紅軍于扎西地區(qū)的夢想徹底破滅,并在數(shù)日內(nèi)處于盲目和混亂的狀態(tài)。
2月23日,蔣介石對中央紅軍的企圖仍摸不清楚,他判斷中央紅軍東渡赤水企圖可能是:第一,實施聲東擊西之慣技,視機西竄或北上;第二,向東奔進,以期與肖、賀合股。按這一判斷,蔣介石除了令川軍郭勛祺率3個旅,由古藺向土城方向尾追外,其余大部兵力則留在赤水河東西兩岸、赤水至習水一線地區(qū),以及烏江防線上。在貴陽至松坎一線也僅有敵中央軍吳奇?zhèn)タv隊和黔軍王家烈縱隊的部分兵力。
據(jù)此,中革軍委決定抓住國民黨軍兵力分散和新的部署尚未就緒、追擊之敵大部尚未到達之機,迅速向桐梓前進,擊破黔軍的阻攔,占領婁山關、再取遵義,以爭取主動。
桐梓位于貴州省北部,是黔北入川的門戶,也是四川南下遵義、貴陽的必經(jīng)之地。紅軍主力剛剛折回黔北,王家烈便急忙抽調遵義及其附近部隊向婁山關、桐梓增援。吳奇?zhèn)タv隊主力也奉命向遵義開進,妄圖阻止并圍殲紅軍于婁山關或遵義以北地區(qū)。
2月24日,紅1軍團襲占桐梓,黔軍棄城而逃,援軍退守婁山關。
婁山關關口
婁山關在大婁山脈的主峰,雄踞大婁山脈中段,海拔1400多米,高出地面約百丈,四周崇山峻嶺,峭壁如林。其間川黔大道盤旋而過,是川、黔大道上的咽喉要地,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婁山關關頂兩側,十數(shù)個峰巒突起,其中以東北方向的點金山為最。對中央紅軍來講,奪取并控制婁山關,向北可憑險阻止川敵南下,向南可保障中央紅軍向遵義及烏江邊發(fā)展。黔軍吸取了第一次被紅軍破關的教訓,在關口部署了一個旅的重兵守關,僅僅點金山陣地,兵力也接近兩個團!
為隱蔽南進企圖,中央紅軍發(fā)起婁山關戰(zhàn)斗前,先以紅5軍團一部向溫水攻擊,造成我軍北上四川之勢。川敵果然又以為我軍欲北渡長江,故不敢傾全力尾追我軍,減少了我南進的后顧之憂。2月24日拂曉,紅三軍團先頭部隊第13團,從北向南對婁山關之黔軍發(fā)動猛攻,經(jīng)過激戰(zhàn),于當日晚攻占婁山關,占領了制高點——點金山。
奪取婁山關,擊潰王家烈兩個團,是中央紅軍繼進占桐梓后的又一重要勝利。這一勝利,為中央紅軍攻占遵義和打擊來援的吳奇?zhèn)ゲ縿?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毛主席高度評價了這次戰(zhàn)斗,并填詞一首《憶秦娥·婁山關》紀念之。“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首詞,抒發(fā)了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排除艱難險阻,突出重圍的決心和信心。
27日,紅1、3軍團在遵義以北董公祠、飛來石地區(qū)擊潰了黔軍第1、第5、第8團3個團的阻擊后,乘勝追擊,于28日晨,重占遵義城。隨后中央紅軍又在遵義以南的老鴉山、忠莊鋪、懶板凳等地,采取正面抗擊、側后迂回、猛虎掏心的戰(zhàn)法,打得向遵義增援敵吳奇?zhèn)タv隊主力丟盔棄甲,狼狽逃竄,率先逃過烏江,不待后面部隊過江,急忙砍斷浮橋,未過江的1800余人和輜重被紅軍俘虜。王家烈也率殘部逃向打鼓新場。3月1日,我軍奪取了遵義戰(zhàn)役的全面勝利。但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在指揮進攻遵義老城的作戰(zhàn)中,不幸中彈犧牲。
遵義大捷(油畫)
綜上,二渡赤水后,中央紅軍利用擺脫追敵的時間差,連續(xù)作戰(zhàn),相繼攻克桐梓、婁山關、遵義,殲滅和擊潰敵人2個師又8個團,斃傷敵2400余人,俘敵3000余人,繳槍2000余支,子彈約10萬發(fā),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第一次重大勝利。這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紅軍全體指戰(zhàn)員的士氣,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連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
重溫二渡赤水和遵義戰(zhàn)役的簡要經(jīng)過,最重要的就是領會和學習體現(xiàn)在二渡赤水中的毛澤東等老一輩軍事家爭取主動、虛實相間的謀略思想和指揮藝術。
中央紅軍二渡赤水,是一個奇招妙策。中革軍委、毛澤東為確保二渡及之后行動的成功,在戰(zhàn)役指揮上運用了虛實相間的謀略,先取消北渡長江的計劃改為二渡赤水;后大灣子調敵,爭取了三天的時間;再后溫水出擊,牽敵3個旅9個團,達6天之久,中央紅軍在18天里橫掃一千一百余里,反復調敵,搞得敵軍摸我軍不透、堵我軍不成、圍我軍不住、打我軍不著。而我軍則因勢利導、走打結合、靈活用兵、處處主動,取得了遵義大捷等一系列作戰(zhàn)的勝利。可見,二渡赤水及遵義戰(zhàn)役是根據(jù)戰(zhàn)場實際,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奪取和掌握作戰(zhàn)主動權的經(jīng)典之作;是運用虛實相間謀略,出奇制勝的光輝范例,可謂是毛澤東的“得意之筆”。其中所體現(xiàn)的戰(zhàn)役指揮藝術和指揮技巧的精華,在今天仍具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作者張新風系國防大學戰(zhàn)役教研部教授、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