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武器裝備對一支軍隊而言非常重要,先進的武器可以極大地提升軍隊的戰斗力,對打勝仗多有裨益。
但是武器裝備好就一定能打勝仗,而武器裝備差就一定打敗仗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標準:不一定。
以我軍自身的經歷來說,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單論武器裝備我們都不如敵軍,但是勝仗可沒少打。
有朋友說,那都是以前了,現代戰爭條件下武器裝備差距過大的話,是根本沒法打的。請注意,這倒也未必。
在正規軍之間的對壘中,武器差距過大的話確實不太好打;如果優勢方僅限于遠程打擊的話,弱勢方也無計可施。
但要是以實現占領為目的的戰爭,強如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略上也是失敗的;而沙特聯軍在也門,甚至戰術上失敗的戰例都比比皆是。
因此,即便到了今天這個時代,占據武器優勢的一方仍然不能說可以天下無敵;同樣,即便手中只有AK和RPG,就不見得打不了勝仗。
決定戰爭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是人!
這一點,從歷史到現在一直都是如此。
但應該強調的是,以弱勝強并不是嘴上講講那么輕松,因為強者的強往往不限于在武器裝備方面,它可能在別的方面也強。
而弱者的弱,也不僅僅限于是武器方面的弱,可能其他方面還有更多弱點。
在這種情況下,弱者被強者打敗是很正常的,但卻也不是必然的。
要想將正常逆轉為不正常,實現弱者的逆襲,并不是靠著喊口號就可以的,而是需要清醒的認知和堅強的執行力。
《孫子兵法》中有句話非常經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大家要知道,再強大的敵人,它除了有一系列的優勢外,不可能是沒有弱點的。而再弱小的自己,也不可能全是劣勢,而沒有優勢。
因此在必然面對以弱對強的局面時,如何全面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劣勢,便是十分關鍵且緊要的問題。
以抗日戰爭為例,毛主席在1938年即寫出了《論持久戰》。這是一部非常厲害的著作,因為它幾乎預演了之后的抗戰全程。
也就是說,我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訴所有人,我有什么優勢,敵人有什么劣勢,而我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打擊敵人,而敵人即便知道了我要怎么打擊它,它也毫無辦法,最終只能走向失敗。
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對日本情況的分析主要有四點:
第一: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
第二:由于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時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國主義,由于內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舉行空前大規模的冒險戰爭,而且使得它臨到最后崩潰的前夜。
從社會行程說來,日本已不是興旺的國家,戰爭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求的興旺,而將達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這就是所謂日本戰爭的退步性。跟著這個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一特點,就產生了它的戰爭的特殊的野蠻性。
這樣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日本戰爭的退步性和野蠻性是日本戰爭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
第三:日本戰爭雖是在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同時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
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
第四: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這后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將施其壓力于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是從日本戰爭的本性產生出來的。
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 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
同時毛主席也分析了中國的基本情況,一共提到了四點,都是與日本的這幾點相對應的。其中除了第一點相對日本的強而言,我們是弱勢的一方外,其余三點我們都比日本強。
基于這種基本判斷,毛主席認為我們應采取持久戰,而持久戰又分為: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對于具體戰法,應是第一階段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和運動戰輔之;第二階段以游擊戰為主,運動戰輔之;第三階段仍以運動戰為主,但將陣地戰提至重要地位,游擊戰起輔助作用。
要知道,毛主席做出這一判斷時,抗戰剛剛進行了10個月,日本的戰略進攻還沒有停止。而毛主席的分析與判斷,是針對整個中國抗戰的情況而言的。
但我們也知道,毛主席指揮不了國府和國軍,實際上在全面抗戰的第一階段,國軍是處處設防,但處處失敗,不僅軍隊損失慘重,也丟失了大量國土。
按照毛主席的設想,我們在抗戰的第一階段應該怎么打呢?
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斗力。當然,對于重要的軍事地點,只要有利,也應配置陣地戰。
這樣日軍遇到我軍的猛烈活動,必得謹慎。他們的戰爭機構很笨重,行動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
同時要積極組織游擊隊,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于奔命。必須記住這個戰爭是在中國打的,這就是說,日軍要完全被敵對的中國人所包圍;日軍要被迫運來他們所需的軍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們要用重兵去保護交通線,時時謹防襲擊。
當然了,由于國府、國軍不會聽我們的,實際上我們只能有效指揮自己的軍隊。
而我們的軍隊有多少呢?
八路軍成軍時4萬余人,新四軍成軍時1萬余人,只占到了當時全國軍隊的四十分之一;而論武器和補給的話,更是連百分之一都談不上。
因此依靠我們這點力量在第一階段實施大規模運動戰自然是不現實的,只能以現有兵力分散開來建立抗日根據地,擴大力量,準備實施下一階段更大規模的游擊戰。
日軍的戰略進攻停止后,開始將重點轉入到穩定占領區的作戰中來,其兵力不足、資源不足的劣勢也就逐漸顯現出來。
此階段,國軍與日軍的狀態是在對峙,一般而言都是日軍主動進攻,國軍被動反擊。除1939年冬季攻勢外,國軍基本不主動攻擊日軍。而國軍的作戰形式仍以陣地戰為主,同時也派出雜牌軍的大量兵力實施游擊戰,但效果不佳,約50萬軍隊成建制投敵。
在敵后戰場,各大根據地已經建立,我軍力量增至四五十萬人,大規模的游擊戰開始。為了對付幾乎遍及占領區全部的游擊戰,數十萬日軍疲于奔命,被不斷消耗,即便加上數量更多的偽軍、漢奸,也無濟于事。
很多人瞧不上游擊戰,覺得三五十人打仗沒有幾十萬人的大會戰過癮。
可是打仗終究不是去讓人過癮的,而是要以打贏為目的的。要是打輸的話,規模越大,則越過癮的反倒是敵人。
日軍的優勢強在武器好、訓練好,到抗戰相持階段時,跟日軍打大規模陣地戰,尤其是自己死呆在固有陣地不動,被動挨打那是不行的。因為日軍可以從容地集結重兵和重火力,而我則將弱點全暴露給對方,最終結果大都是失敗。
而日本的劣勢是什么呢?兵力少、資源少。
這種情況下,日本必然傾盡全力去掠奪占領區的資源,以戰養戰,一旦日本的國家機器破產,那么再強的軍力也是無濟于事的。
游擊戰的基礎就在于利用中國廣大的國土和民眾,以人民戰爭的形式對日軍作戰,迫使其不得不在占領區投入更多的軍隊。大量軍隊的投入本就消耗著日本的資源,而由于廣泛游擊戰的存在,日本又無法得到新的資源,就此不斷失血。
為了尋求新的資源渠道,日本就不得不鋌而走險,擴大戰爭規模,最終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同時也讓自己更快地走向滅亡。
而就戰術層面而言,游擊戰分散了日軍兵力,削弱了其飛機大炮的威力。而我集中數倍兵力,在武器裝備上也可形成局部、短暫的優勢,由此可以殲滅日軍的小部隊。
實戰中一次性殲滅日軍10000人是很難的,但一次殲滅10名日軍卻不難辦到。如果游擊戰頻繁到可以在不長的時間內打上1000次,那么同樣能累計相當可觀的戰果。
在真實的抗戰中,僅八路軍對敵作戰即達近10萬次,平均每月便有1000次左右的戰斗,如此即便每次戰斗僅斃傷敵數人、十數人,累計戰果也是很大的。而在頻繁、廣泛的作戰中,還可鍛煉自己,裝備自己,由此愈戰愈強。
因此到1944年,敵后戰場已經開始局部反攻;到1945年,各戰略區的大反攻開始。到日本宣布投降時,光縣城就收復了至少58座,敵后戰場的大量村鎮也基本為我所收復,上億民眾得到解放。
但與之相反的是,由于對敵我情況分析不明確,國府對日軍的判斷出現重大失誤。
自太平洋戰爭后,國府將勝利希望過多寄于盟軍,尤其到1944年,世界各反法西斯戰場節節勝利之時,國府判斷在華日軍已無力實施大規模進攻,故而各部坐等勝利的情況非常普遍。除少數戰場外,既不主動攻擊日軍,也不積極組織防御,最終在隨后的豫湘桂戰役中,遭到了極大的失敗。
1945年,國軍的反攻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仍未全部展開,甚至在此之前還在失地,就此成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中的特殊存在。
所以,同樣是以弱對強,但最終結果卻大不相同。
全面抗戰開始時,我軍只有5萬余人,武器裝備就更別說了。在隨后的整個抗戰全程中,主要是依靠對敵繳獲來獲得武器,依靠根據地民眾來獲得兵員、補給。
然而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依然消耗了敵大量兵力,并迫使其無法從占領區有效獲取資源,反倒還消耗了不少資源,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進程。
到日本投降時,更大量收復了失地,無論從哪個標準來說都是勝利者。
而由于對敵我情況分析不明,采取單純軍隊抗戰和過多寄希望于外援的國府,在掌握了幾乎全國的財源、人力、物力、外援的情況下,反倒沒能在抗戰中期給日軍造成更大損失。尤其在抗戰的后期,還在日軍的進攻下一敗涂地,更沒能組織起全線反攻。
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武器裝備差就一定打不贏嗎?
論裝備,我軍和國軍都沒有日軍強,而我軍的裝備比國軍還差。如果采取類似國軍那樣單純死守的戰術,我軍也打不過日軍。
可這樣的戰術既然打不贏,那就要換個戰法,不能說非得等著比日軍更好的武器到了后,才跟它繼續打陣地戰。
實戰中,我軍采取了正確的戰略和戰術指導,最終以很差的裝備贏得了勝利;而國軍沒有合適的戰略指導,戰術上也過于死板,因此實際表現與其掌握的資源就很不匹配。
所以說起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我一直認為毛主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位。他對于戰爭的認識極其敏銳,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洞若觀火,而且能找到最合適的戰法。甚至能像《論持久戰》一樣,還能將自己的策略、戰法都公開出來,而且公開出來了,對方也毫無辦法,只能坐等失敗。
從抗戰到現在也有七八十年了,世界上現在仍然在進行著很多戰爭,其中不乏以弱對強的作戰。如果對照《論持久戰》與抗戰中我軍與國軍不同戰法的話會發現很多歷史的相似性。
比如有的軍隊在實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堅持死守一地的陣地戰,最終軍隊打光了,土地也失去了;而有的軍隊在硬實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避免主力決戰,而使用零散機動的游擊戰術,實際是能取得很大戰果的。
當然,在以弱對強的作戰中也未必總是如此。但關鍵點還是有的:
第一: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劣勢;第二:采取克制敵方優勢,而利于發揮我方優勢的戰法;第三:有合適的戰法,也要有堅決執行下去的決心和不怕犧牲的勇氣(再聯想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戰法)。
如果武器裝備注定不如人,那就只能從這些方面去努力了,事在人為,真能做好的話,打勝仗的概率便會提升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