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建國初期各省之間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河北省與河南省、陜西省與河北省等等。今天,我們聊聊遼寧省與吉林省的區劃調整。當年,遼寧省3個地級市和13個縣,一口氣劃入了吉林省管理。那么,為何會出現這么大規模的調整呢?今天,我們就聊聊當年區劃調整的故事,歷經了好幾個階段。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東北的歷史。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一般能夠控制遼東地區,也就是遼寧省,從而拱衛整個華北地區的安全。但是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各個地區,則是歷代王朝與北方游牧政權反復爭奪的地區。在中原王朝鼎盛時期,能夠控制東北地區,并且建立了一系列的都護府或者奴兒干都司。但一旦中原王朝進入衰敗期,或者內部混戰,北方草原政權就會卷土重來。
再次控制東北地區,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13世紀,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先后消滅了大金國、西夏國、南宋等一系列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面積遼闊的帝國。但隨著疆域面積的擴大,唐宋時期沿用的州縣兩級區劃,對于元朝來說很不合適。元朝在金國行尚書臺的經驗上,推出了自己的終極豪華版,那就是著名的行中書省制度。
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但由于比較簡單,遺留了很多方面的問題。當時,東北地區店鋪隸屬于遼陽行省管理。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對內陸各省的區劃進行了重新調整。至于吉林等地,則建立了著名的奴兒干都司。清朝確立自己的統治以后,在內陸繼續沿用行省。并且逐步完善。但在東北地區,僅僅劃分了3個鎮守將軍轄地,例如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等等。
由于缺乏區劃和地方官員,清朝對東北各地的實際情況,并不了解。清朝統治的中前期,對東北地區推行了嚴格的封鎖,直到清朝統治的中期,東北地區的總人口也不超過100萬人。直到清朝統治的末期,隨著華北各地闖關東的開始,尤其是山東,東北各地的人口才逐步增加,并且形成了規模。在清朝統治的后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遭遇了西方列強一系列的侵略。
東北地區資源豐富,西方列強對東北地區窺視已久。為了鞏固東北地區,在20世紀之初,清朝滅亡的前夕,陸續建立了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請注意,雖然當時東北地區也形成了3個省的區劃,但與現在的東北三省相比,區劃差異非常大。尤其是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與現在不是一回事。1912年,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期。
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半年時間里,占領了東北全境。在日本軍隊控制期間,東北地區被劃分成了10多個省份,每個省份的區劃面積都不大。到了40年代后期,東北地區又被調整為東北九省的格局。當時,塞北地區還陸續建立了熱河省、綏遠省、察哈爾省等省份。
1949年,當時的東北地區出現了6個省份,分別是:熱河省、遼東省、遼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松江省。這是近代一系列區劃影響造成的,其實,東北各地的風俗很接近。過分復雜的區劃不利于經濟發展,尤其是進入50年代初期,戰后重建和經濟建設的工作已經鋪開。當時,長春市、哈爾濱市、沈陽市都被臨時提升為直轄市,成為了全國10多個直轄市之一。
1954年,我國各省的區劃出現了大規模的調整。很多區域的變化都很大,在東北地區,遼東省與遼西省合并,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并。新的遼寧省、黑龍江省建立,東北三省的區劃重新形成(1955年,熱河省被撤銷,大部分地區,并入了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
當時,遼東省與遼西省合并以后,出現了遼寧省面積過大、吉林省面積過小的問題。東三省在工業方面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點至關重要。為了調和各個省份的資源和人力物力,遼寧省重新合并以后。原本隸屬于遼寧省的通化市、四平市和遼源市3個地級市,以及梨樹縣、長白縣、東豐縣、雙遼縣、臨江縣、海龍縣、柳河縣、撫松縣、長白縣總計13個縣,劃入了吉林省管理。
總計涉及了3個地級市和13個縣,不過,50年代的地級市管轄區都不大,大體上管理了郊區和城區。大片的地區劃入了吉林省以后,吉林省的區劃迅速調整。在遼寧省劃入10多個縣的基礎上,吉林省陸續建立了通化專區和四平專區。專區屬于五六十年代的一種區劃方式,等級相當于地級市,但專區的面積比較大,一個專區相當于現在的兩三個地級市。
歷經1954年的區劃調整以后,吉林省、遼寧省的區劃格局,基本上穩定下來。到了60年代末期,出于當時的實際需要,內蒙古東部地區,陸續劃入了黑吉遼三省代管,而且面積非常大。但到了70年代末期,這些地區又還給了內蒙古。關于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