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將軍一生南征北戰,指揮過很多著名戰役,有一場戰役雖然不是粟裕將軍一生中指揮過最復雜,最輝煌的一戰,但它卻是最傳奇性和最精彩的一戰。以至于現在回顧起來,還是讓人忍不住對粟裕將軍的天才想法和指揮藝術肅然起敬。1947年5月,在山東戰場上,打出了一場讓人難以置信的戰役,也是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的精彩戰役:它就是孟良崮戰役。為什么孟良崮戰役如此讓后人推崇呢?因為這場戰役參戰雙方實力對比懸殊,弱的一方取得勝利,讓舉國上下頗感震驚和意外。這場戰役雙方實力對比有多懸殊,從參戰人數可以略知一二。雙方參戰人數,敵45萬,我27萬。但是我方依然做到了以弱勝強,還一舉拿下了國民黨的主力王牌部隊第74師。這個王牌師厲害到什么程度呢?他們的士兵清一色配備美式裝備,并長期聘請美軍顧問嚴格訓練。不僅如此,在八年抗戰期間,74師幾乎是打遍了所有的大小會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萬家嶺戰役,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雪峰山會戰,可以說這個師的戰斗經驗爆表。
粟裕將軍
就這樣,74師要裝備有裝備,要實戰經驗有戰斗經驗,可不是浪得虛名的繡花枕頭。這個師在當時名聲顯赫風頭強勁,號稱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就連宋美齡都經常代表蔣介石到該部視察、慰問官兵。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場戰役,以及我們是如何拿下的74師。1947年,國民黨決定集中兵力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自此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正式拉開帷幕。據統計,大約有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總兵力共計45萬人,陸續被調往山東戰場。其中就有國民的王牌主力師-張靈甫率領的第74師,而國民黨派出的是湯恩伯擔任總司令,他們采取的戰略方針是“密集靠攏、加強維系、穩扎穩打,逐步推進”。我方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布置的兵力只有9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約27萬人,人數以及裝備與國民黨軍兵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迫于形勢,從4月初到5月初,陳毅與粟裕帶領著華野十個縱隊,與敵人在魯南和沂蒙山區周旋,將主力集中在便于機動作戰的位置,有利則打,不利迅速撤退。以此來迷惑敵人,創造有利戰機。
國民黨74師
1947年5月,74師被派往山東臨沂地區,企圖奪取山東戰場的戰略優勢。面對國民黨王牌部隊的來勢洶洶,我方粟裕將軍經過慎重考慮后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尋找戰機吃掉國民黨為首的74師。起初74師并沒有孤軍深入,它周邊還有大量國軍部隊跟進,其中83師和25師距離74師距離僅幾公里。如果貿然出擊,很難圍住對手三個師,反而容易陷入被動,甚至有可能被擊敗。至此,如何把握戰機,實施對敵人的穿插包圍,成為此戰的關鍵點。就在這個的時候,負責指揮74師的張靈甫立功心切,憑借其機械化程度高的優勢,拉開了和八十三師及二十五師的距離。這一戰機迅速被粟裕把握到,他頂住壓力,派出六縱隊果斷對敵25師發起攻勢,攪亂全局,而我方主力趁機搶占制高點。粟裕特意派出五個縱隊包圍74師,安排其他部隊抵御和牽制國民黨的后續增援部隊。就這樣第八縱隊也在74師和83師的結合部位成功穿插,拿下了制高點。等到第六縱隊拿下垛莊(74師的后路)的軍報傳來后,陳毅和粟裕心里的石頭才落了地。此時華東野戰軍已經控制了垛莊和萬泉山,徹底困住了74師。
張靈甫
而張靈甫也不是善茬,他意識到后路被切斷后,沒有倉皇失措,決定順應戰局改變思路,占據孟良崮和蘆山地區,憑險據守此地。 他計劃以74師為誘餌,借助先進的重炮火力優勢,牽制華東野戰軍主力縱隊,堅守陣地。在此期間等待國軍其他40多萬部隊圍上來,再中心開花打出去,實現戰略反包圍。而蔣介石得知張靈甫的作戰計劃后,也下了死命令給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讓他安排快速增援74師。張靈甫到達預定防御地點后,這才意外發現這里的山路崎嶇難行,重炮火力根本沒有辦法拉到山上,形成有效戰力,被逼無奈只好把這部分軍火丟棄。而且山上石頭很多,給他們挖戰壕和工事增加了很多的難度,既然防御工事的修筑也如此不理想,那么部隊就很容易暴露在我方的火力之下。而且孟良崮這所石頭山還沒有水源。(據了解,張靈甫被圍困在孟良崮的4天沒下一滴雨,戰后幾個小時過去之后,居然暴雨如注,就連被俘軍官事后都長嘆:天亡74師?。?/strong>
值得一提的是,張靈甫所率領的74師在既沒有水源,又無法構筑工事的石頭山孟良崮上,面對兵力火力都十數倍于己的對手,在糧彈水都不足的困境中,依然頑強抵抗了三天,盡管最終被全殲,但我方也付出了相當大的傷亡,他們的戰斗力還是有目共睹,這一點也得到粟裕將軍的極大尊重和肯定。后來在回憶起當初的決策時,粟裕說:“當時很多人覺得'張靈甫孤軍冒進’是錯誤的,但我不這樣認為。這也是不符合戰爭實際的。首先他沒有反映出敵軍的作戰企圖與動向,其次也沒有反映出我軍的預見以及戰役決策?!彼€說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除了是個人臆想外,還有就是不了解我們創造和捕捉戰機的過程,將敵人想的太過愚蠢。所以,不能說74師是孤軍冒進,它只是稍形突出,隨后很快就縮回去了。我認為'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說法可能會更加準確一些?!?span>從粟裕的回憶錄可以看出,張靈甫既沒有驕傲自大,孤軍冒進闖進解放軍的包圍圈,也沒有在發現有包圍危險后,故意不向大部隊靠攏,主動上孟良崮充當誘餌,他之所以上孟良崮,也是因為后路被切斷,在面臨被解放軍包圍的情況下,被逼無奈選擇了搶先占據高地,堅守陣地,等待國民黨部隊的馳援。
就這樣,我方華野戰士在粟裕將軍對戰局的敏銳把握和指揮下,經過三天三夜的殊死戰斗,于1947年5月16日下午3時,華野五個縱隊的突擊部隊,終于在孟良崮山頂勝利會師。至此,張靈甫和蔣介石的如意算盤也徹底落空。不過,這里還發生了一件事,就在華野指戰員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時,而粟裕司令員卻得知:孟良崮附近仍有敵人的電臺在活動。心思縝密的粟裕立即命令各縱隊立即清查被擊斃以及受傷和俘虜敵人的準確數字。這一查,才知道人數居然不足25000人。而完整的74師編制是32000人左右。另外的7000人去了哪里?意外發現的電臺活動信號會不會是他們準備反撲的信號呢?意識到事情嚴重性的粟裕立即下令各縱隊組織人馬進行地毯式搜索:并要求大家“不要放走張靈甫一兵一卒”!終于在三小時后,搜查人員孟良崮和雕窩之間的山谷里,發現了剩下的這整整7000多的漏網之魚,他們就是74師的整編第57旅大部。被發現時,他們秩序井然的躲藏在山腳下的一個石頭洞里,還在聯系外面的國民黨援軍,企圖找準機會給與我軍重重一擊。
張靈甫被圍困山洞
粟裕隨即調動第4、第8和第9縱隊,對74師的殘部發起最后的進攻,僅用不到兩個小時便摧枯拉朽般解決戰斗,就這樣國民黨的第74師的32000人才算全部就殲,74師這支國軍五大王牌之首的部隊也就此灰飛煙滅。在這場戰役中,華野以27萬人對抗國軍45萬人以弱勝強,成功逆風翻盤。其中,粟裕指揮十余萬兵力,在孟良崮激戰三天,最終七十四師被殲,上將張靈甫被擊斃,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孟良崮戰役中,粟裕對這場戰役時機的把握,及時對作戰計劃作出靈活機動的調整,將被動轉為主動,圍點攻堅與多路阻援的多層次戰場駕馭、殲敵人數的精細計算與掃尾全殲,一環緊密扣一環,沒有算錯一步,并實現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這一戰,也是粟裕大將“神仙仗”的典范,讓他有了“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美譽。孟良崮戰役的順利,極大鼓舞了人民解放軍的士氣,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這場戰役影響深遠,陸軍代總司令湯恩伯事后這樣說到:“和談的機會已成過去,今后如果言和談就是投降。與其束手待斃或等待共產黨來向我清算,還不如自己起來作最后之改革和掙扎。”
湯恩伯
而蔣介石則是這樣說的:“孟良崮的失敗,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是件讓人深感痛心的是。是我軍空前的巨大損失,怎能不令人哀痛。”在這場戰役勝利1年之后,作為解放軍統帥的毛澤東曾對戰役總指揮粟裕戰役評價的:“你們那樣果敢、迅猛地消滅第七十四師,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我毛澤東!”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改變華東戰局的關鍵一戰,從根本上挫敗了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創造了我軍在敵重兵集團密集并進的情況下,從其戰線中央割殲進攻主力的范例。這場戰役的勝利,打亂了國民黨軍隊在山東的重點部署,結束了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也標志著我軍由弱轉強,使敵我兩方的軍事、政治局面發生了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