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
編輯本段概述
所屬菜系[1]
浙菜相傳為
北宋詩人
蘇東坡(
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
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后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肴。作為漢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
編輯本段菜品特點
東坡肉
東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這道菜的訣竅。
東坡肉,
杭州名菜,用豬肉燉制而成。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
方正形豬肉,一半為
肥肉,一半為
瘦肉,入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各種菜譜
各種做法 菜譜一
食品用料
材料:豬五花肋肉1500克、
蔥100克、
白糖100克、
紹酒250克、姜塊(拍松)50克、
醬油150克。
制作方法
東坡肉
1、將豬五花肋肉刮洗干凈,切成10塊正方形的肉塊,放在沸水鍋內煮5分鐘取出洗凈。
2、取大
砂鍋一只,用
竹箅子墊底,先鋪上蔥,放入姜塊,再將豬肉皮面朝下整齊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醬油、紹酒,最后加入蔥結,蓋上鍋蓋,用桃花紙圍封砂鍋邊縫,置旺火上,燒開后加蓋密封,用微火燜酥后,將近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油,將肉皮面朝上裝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蓋置于蒸籠內,用旺火蒸30分鐘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
1、豬肉選以金華“兩頭烏”烏豬為佳。
2、100克蔥其中50克打蔥結。
風味特點:
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
制作東坡肉所需材料(11張)
菜譜二
東坡肉
原料:
五花肉600克、
八角2個、
香菜1棵
輔料:
紹興酒1瓶、醬油3大匙、
冰糖1大匙
做法:
1、將五花肉切四方塊,先汆燙過,接著抹上醬油,再用熱油炸上色,撈出立刻用冷水沖涼。
2、肉塊排放在鍋內,加入八角及所有調味料燒開,改小火燒至肉塊熟爛,約1小時。
3、待湯汁收至稍干時撒上香菜末,即可關火夾出食用。
注意:
1、用酒代替水燒肉,不但去除腥味,而且能使肉質酥軟;炸過再燒的目的是徹底去除油膩。
2、五花肉的肉質瘦而不柴、肥而不膩,以肉層不脫落的部位為佳。 菜譜三
制作工藝
1. 將豬肉刮凈皮上余毛,洗凈后放入沸水鍋汆約3~5 分鐘,煮出血水,撈出切成20 個小方塊;
2. 取大沙鍋1 只,用小竹架墊底,鋪上蔥、姜塊(去皮拍松),將
豬肉皮朝下排放在蔥、姜上,加入糖、醬油、
黃酒,再放入蔥結,加蓋用旺火燒沸;
東坡肉
3. 再密封沙鍋邊縫,置文火上燜2 小時左右,啟蓋;
4. 將肉塊翻身(皮朝上),繼續加蓋密封燜至酥熟;
5. 將沙鍋端離火,啟蓋,將肉分裝入特別的小陶罐中,撇去肉汁上的浮油;
6. 將湯汁分裝入罐,加蓋密封,用旺火蒸半小時左右至肉酥透即可。
工藝提示
1. 原料必須選用皮薄、肥瘦相間的新鮮豬肋條肉(以金華“兩頭烏”豬為最佳),經汆煮定型,再用直刀切成大小均勻的方塊(塊的大小也可根據各人的愛好改刀);
2. 以酒代水(也可加少許水),調料必須一次加足,以突出醇香的地方風味;
3. 燜蒸結合掌握好
火候,用旺火煮沸,小火燜酥,再用旺火蒸至酥透,才能達到肉酥爛而形不變,油潤不膩入口香糯的要求。
食譜營養
豬肋條肉(五花肉):豬肉含有豐富的
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
脂肪酸,并提供
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
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具有
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
功效;但由于豬肉中
膽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
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
食譜相克
豬肋條肉(五花肉):豬肉不宜與
烏梅、甘草、
鯽魚、蝦、鴿肉、
田螺、杏仁、驢肉、
羊肝、香菜、甲魚、
菱角、蕎麥、
鵪鶉肉、牛肉同食。
菜譜四 原料:
東坡肉
豬五花肋條肉 1500克
紹酒 250毫升
姜塊 50克
醬油 150毫升
白糖 100克
蔥結 50克
制法:
1、選用皮薄、肉厚的豬五花條肉(以金華“兩頭烏”為佳),刮盡皮上余毛,用溫水洗盡,放入沸水鍋內汆五分鐘,煮 出血水,再洗盡,切成20塊方塊。
2、取大砂鍋一只,用小蒸架墊底,先鋪上蔥、姜塊,然后將豬肉整齊地排在上面,加白糖、醬油、紹
各式東坡肉(20張)
酒、再加蔥結,蓋上鍋蓋,用旺火燒開后密封邊封,改用微火燜二小時左右,至肉到八成酥時,啟蓋,將肉塊翻身,再加蓋密封,繼續用微火燜酥。然后用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浮油,皮朝上裝入兩只特制的兩個小陶罐中,加 蓋,用桃花紙封罐蓋四周,上籠用旺火蒸半小時左右,至肉酥嫩。食用前將罐放入蒸籠,用旺火蒸10分鐘即可上席。
特點:
以薄皮嫩肉用名酒燜制此菜,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
菜譜五 原料:
豬五花肉1000克,新鮮稻草約100克,精鹽、醬油、
料酒、白糖、八角茴香、
丁香、桂皮
東坡肉
、小茴香、
生姜、蔥各適量。
制法:
將五花肉切成5厘米見方的塊狀,用新鮮稻草以十字形把肉捆扎好,置于瓦罐內,加入適量清水,鹽類、醬油、料酒、白糖產、并用八角茴香、丁香、
桂皮、小茴香、生姜、蔥等制成五香料包投入,然后封口,先用大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燜紅二小時。裝碗上桌后,用剪刀將稻草剪斷即成。
特點:
色澤紅亮,瘦肉香而醇,肥肉油而不膩,稻香濃郁。 菜譜六
主料:五花肉
輔料:香蔥、姜
調料:鹽、
味精、白糖、醬油、紹酒
烹制方法:
1、將五花肉整塊下鍋,煮開后撈出,用清水沖掉雜質,改刀切成大小相同的方塊;
2、將砂鍋中鋪入一塊鏤空竹片,香蔥鋪底,碼放上姜片,再將肉塊皮朝下碼放整齊,倒入適量紹酒、醬油、白糖,大火燒開轉小火,燉至一小時左右時,將肉塊翻面再繼續燉制半小時,撇去多余油湯;
3、將燉好的肉塊取出放入小砂鍋中,澆入肉湯,上鍋再蒸半小時即可。
特點:色澤紅潤,肥而不膩。 菜譜七
材料:帶皮五花肉1塊約500克
紹興黃酒400毫升 老抽2湯匙 生姜1塊
大蔥1段 香蔥2根 冰糖50克
作法:1、鍋內燒一鍋沸水,將豬肉放入煮10分鐘出血沫后撈出放涼,不燙手后將其切成5厘米見方的塊狀
2、將生姜去皮洗凈后切片、大蔥斜切成片、香蔥切成段后打結
3、在沙鍋內放入一個小竹架、然后在上面鋪上姜片和蔥片,再把切好的肉塊皮朝下
東坡肉
放在蔥姜片上(我家沒有小竹架,所以用鐵架代替,大家因地制宜哈!放置小竹架的目的是不讓肉皮和沙鍋粘黏,大家選用的時候以較低矮的架子為好,最好倒入黃酒后能浸住肉最好)
4、把冰糖、200毫升黃酒、1湯匙老抽倒入鍋內,最好撒入少許蔥結;蓋上鍋蓋,用桃花紙或錫紙封住沙鍋的鍋蓋邊緣,大火煮3分鐘燒開后轉最小火燜約50分鐘(一定是最小最小火喲!)
5、之后,關火打開鍋蓋,把肉翻個面(即肉皮朝上),再倒入剩下的200毫升黃酒和老抽,蓋上蓋、密封邊緣,最小火燜半個小時
6、把燜好的肉裝入茶碗(別的可蓋蓋子的陶器亦可),把沙鍋內剩余的湯汁一并倒入盛肉的茶碗內,蓋上蓋子隔水用大火再蒸30分鐘即可,盛盤前可撒上少許蔥結做裝飾 菜譜八
材料:
帶皮五花肋條肉1000克,香蔥3棵,生姜1大塊,
調料:
醬油3大匙,料酒7大匙,白糖2大匙,
做法:
1.用刀刮去豬肉皮上的細毛,去其肋骨,修去邊皮,洗凈后切成正方形的3塊 ,放入清水鍋內,用大火煮5分鐘,撈出用清水漂洗干凈,
2.姜塊去皮拍松,蔥洗凈打結,
3.鍋內放清水,加進肉塊,再加入蔥結、姜塊、料酒,用小火燒煮1小時,將肉煮熟,
4.再加入醬油、白糖用小火燜煮30分鐘,至肉質酥糯(煮時應不斷將浮油撇去) ,
5.將肉撈起盛裝在砂鍋內,皮朝上,再加入一些煮肉的汁水,加蓋密封,上籠用大火蒸30分鐘即可。
特點:
肥而不膩,酥而不碎。
廚師一點通:
宜選用肥瘦各半的優質豬肋肉。燒制此菜的重點是掌握好火候,火候到了,肉質自然就會美味可口。 菜譜九
主料:特色:
材料用料/克特色: 色紅亮,火巴軟酥香,咸鮮微甜,肥而不膩。制作方法:豬肉洗凈、與雞骨共入沸水鍋內來去血水撈出,搌干水,抹糖色,入油鍋中炸至豬皮呈隸黃色時撈出。姜(拍松)、蔥(挽結)、花椒用紗布包好;罐內放雞骨墊底,放入調料包,加鮮湯,將炸好的肉放入,再加入料酒、鹽,糖色,用小火煨至肉火巴,撈出裝盤,原汁收濃淋于盤中即成。
豬肉750克
姜15克
蔥20克
花椒2克
料酒15克
鹽3克
糖色20克
素油250克
鮮湯750克
編輯本段相關典故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四川省眉山人,
作文名列
唐宋八大家;作詞與
辛棄疾并為雙絕;書法與
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
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東坡肉在
徐州又稱
東坡回贈肉,相傳,東坡回贈肉為蘇東坡任徐州知州時所創。公元1077年的
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
蘇軾知徐州。在剛上任不到四個月的蘇東坡,當年正碰上
黃河決口,身為徐州父母官的蘇軾,毫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率領全城百姓,投向了抗洪治水,最終于戰勝了洪水,城里百姓為了感謝這位與民朝夕相處、甘苦與共的“父母官”,紛紛殺豬宰牛,擔酒牽羊,打鑼敲鼓地送到知州衙門,贈給東坡先生,以表心意。而“廉潔”的蘇東坡并不拒絕,一一如數收下,并親指點
廚師把這些送來的豬、牛、羊肉,分別改刀烹制成熟,回贈給參加抗洪的
黎民百姓,故后人稱之為“東坡回贈肉”。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
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
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
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東坡肉
那時
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后,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筑了
長堤,并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筑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來形成了被列為
西湖十景之首的“
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贊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
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么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后農歷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制作東坡肉。相沿成俗,用來表示對他的懷念之情。現在成為杭州一道傳統名菜。
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于世,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菜品由來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
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
美食家,對烹調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制作紅燒肉。
回贈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
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后,“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并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志》、《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
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并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并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并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間,
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于蘇軾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于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后,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后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后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編輯本段發展階段
創制于徐州
回贈肉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 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8月21日,黃河在潭州曹村決口,洪水圍困徐州。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鍤,率領軍民抗洪筑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的男女為感謝與他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吃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贊,稱它為“回贈肉”從此,它就在徐州一帶流傳,并成為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志》、《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完善于黃州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 2月1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蘇軾的朋友馬正卿為他請得位于黃州
東坡的舊營地,于是他在此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制作紅燒肉并寫下《豬肉頌》詩:“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軾在徐州、黃州制作的紅燒肉,并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名揚于杭州
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 1月3日,蘇軾又來到闊別15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
太湖泛溢,莊稼大片被淹。由于蘇軾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又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又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激蘇東坡做的這件好事,聽說他在徐州及黃州時最喜歡吃紅燒肉,于是許多人上門送豬肉。蘇東坡收到后,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然后燒制成熟肉,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他送來的紅燒肉,民工們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當時,杭州有家大菜館的老板,聽說人們都夸“東坡肉”好吃,也按照蘇東坡的方法燒制,掛牌寫上“東坡肉”出售。這道新菜一應市,那家菜館的生意很快
興隆起來,門庭若市。一時間,杭州不論大小菜館都有“東坡肉”。后來,杭州廚師們公議,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第一道名菜,流傳至今。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時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故此,《徐州市飲食行業志》寫道:“‘東坡肉’創制于徐州,完善于黃州,名揚于杭州。”
編輯本段相關傳說
綜述
相傳系蘇東坡被貶於杭州時,在貧困的生活中,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將燒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此菜在黃州發起,后傳至
南宋首府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在贛北的
永修(
江西省
九江市
永修縣)一帶,每逢酒席宴會,首先是兩大碗和菜,象征和睦相處。隨后上桌的就是兩大碗用稻草扎著的大塊豬肉。豐盛的酒宴上擺著這樣的兩碗豬肉,倒顯得別有風味, 拿起剪刀,剪斷稻草,再仔細地品嘗品嘗,肉色清清爽爽,入口香酥綿糯。肉香味中還夾雜著一股稻草的清香味,沁人肺腑,確實是余味無窮。這種肉就叫“東坡肉”。為什么這道菜稱為“東坡肉”呢?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一
東坡肉
宋朝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叫蘇東坡,他云游四海,走遍天下。一年夏天的一個中午,他來到永修境內一個叫艾城的地方。此時,正是三伏暑天,天氣十分炎熱。恰好路邊有棵參天大
樟樹,樹陰蔽日,真是個乘涼的好地方。蘇東坡坐在樹下石凳上,一邊納涼,一邊讀書。讀著讀著,突然傳來一陣哭聲。他抬頭一看,只見一農夫抱著個孩子急急忙忙朝這邊走來,后邊跟著個哭哭啼啼的婦人。東坡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么急病,我對醫學雖不在行,但醫書藥學倒也看過不少,常見病癥也略知一二。于是就叫住農夫說:“讓我給看看吧!”原來這對夫婦中年得子,看得比生命還要寶貴,所以給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兩口子嚇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亂求醫。農夫看看蘇東坡的打扮,又如此熱誠,立即把孩子遞給他。東坡接過一看,孩子緊咬牙關,手足抽搐,正合醫書上中暑之說。于是招呼農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順手摘了一把樟葉,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隨后又按醫書上的做法,這里弄弄,那里掐掐。一會兒,金崽俚“哇”地哭出聲來。兩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拉住蘇東坡就往家里走。蘇東坡見農夫
謝恩心切,也只好跟著走。來到農夫家一看,家雖不富,卻也十分整潔。農夫為了抱恩,留住蘇東坡熱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這天清晨,農夫興沖沖從集上買了兩斤豬肉,用一束稻草捆著提了回來。他一邊走,一邊想:肉買回來了,我還得去問問先生的口味。于是就去問蘇東坡。
東坡肉
這時,太陽剛露出半邊笑臉,朝霞滿天,露珠掛在田間得稻葉上,如一棵棵明亮的
珍珠。蘇東坡被這美麗的大自然景色迷住了,他面臨東窗,詩興大作,正在賦詩填詞,推敲詞句呢!農夫在門口輕聲問道:“先生,你看這肉怎樣弄著吃?”東坡作詩入迷,口中
朗朗念著:“禾——草——珍——珠——透心香。。。。”農夫聽了一楞,先生這是什么意思?仔細一琢磨:對了,他是叫我把肉和著稻草整煮,并要煮透心,那樣吃才香,所以說:“和草整煮透心香”。這先生和我們作田人真不一樣,說話開口是詩,連吃肉都特別。想到這里,農夫把肉拿到廚房,按蘇東坡講的和自己想的,叫老婆和著稻草把豬肉整塊地放在鍋里悶煮,煮得透爛。
到吃飯時,菜端上桌來,蘇東坡見一塊整肉,沒斫沒切,還用稻草捆著,想來想去,不知什么原因。想問,又不好意思開口,要吃嗎,一整塊肉,稻草還捆在上頭,不知如何動手。農夫見蘇東坡望著肉出神,也挺奇怪。就對蘇東坡說:“早上我去問你,你不是說‘和草整煮透心香’嗎?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給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
蘇東坡恍然大悟。原來農夫把他的話給串起來了,斷斷續續的詩句,被他聽成一句話。既然如此,也只好順坡下驢。于是叫剪開繩子同農夫一家高高興興地吃起來。真沒想到豬肉摻雜著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飯,農夫夫婦出門去了。東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擾幾天了,十分過意不去。幾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還是走了吧。主意一定,從包袱里取出五兩紋銀,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張字條,上寫著:“主人盛情難卻,東坡不辭而別。”農夫夫婦回來,看見條子大吃一驚,原來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
這事
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學著用稻草扎肉煮著吃,果然香酥可口。鄉親們便把這種肉稱作“東坡肉”。因其味道鮮美,做法別致,所以一直流傳。 傳說二
蘇東坡在杭州做
刺史的時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后,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筑了長堤,并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
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老百姓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到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大家很高興,人人都有夸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
東坡肉
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板見人們都夸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
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別的菜館老板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后來,經過同得公認,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班奸臣本來就很恨他。這時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里更不舒服。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就喬裝打扮,到杭州來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里吃午飯。堂倌遞上菜單,請他點菜。他接到菜單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菜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說:“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證據嗎?”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皇帝一看菜單,就
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圣旨,將蘇東坡掉職,遠遠地發配到
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象過去一樣贊揚他。就這
東坡肉
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東坡肉是1956年
浙江省認定的36種杭州名菜之一,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傳說三
北宋時期,
廬山歸宗寺的
佛印大師與蘇東坡、
黃庭堅乃莫逆之交,來往頻繁,酬唱甚多。蘇東坡常游廬山,在佛印之里一住就是半月。有一天,蘇東坡正在書房改詩,忽然撲來一陳異香。東坡順著香味尋去遠遠地看見佛印端起肉正要進行品嘗,猛然一把抓住他,這可把佛印嚇了一大跳,回頭一看是東坡,才放下心來,并領著東坡進入臥室,痛痛快快地飲酒吃肉。東坡覺
得佛印燒的肉特別可口,稱贊不已,常找佛印燒肉吃。佛印就干脆把他的燒肉方法傳給了東坡。后來東坡又能把這個方法公之于眾,于是社會上都仿效起來,從而使得東坡肉成為流傳廣泛的一道名菜。 傳說四
蘇東坡三做“東坡肉”
相傳蘇東坡在徐州、黃州、杭州三個地方做過“東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時帶領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紛紛殺豬宰羊上府慰勞,東坡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燒制紅燒肉回贈予老百姓。大家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它為“回贈肉”。
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蘇軾被謫貶到黃州,見黃州市面豬肉價賤,而人們不大吃它,便親自烹調豬肉。有一次他食得興起,即興作了一首打油詩名曰《食豬肉詩》,詩中寫道:“黃州好
東坡肉
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此詩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開始爭相仿制,并把這道菜戲稱為“東坡肉”。 蘇東坡二任杭州知州時,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橋,使葑草湮沒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復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收到后,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醇香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后無不贊賞稱奇,于是“東坡肉”的美名更傳遍了全國。
編輯本段備注
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并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制。
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追本溯源,“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黃河決口,七十余日大水未退。徐州知州蘇軾親率全城吏民抗洪,終于戰勝洪水,并于次年修筑“
蘇堤”。百姓感謝蘇東坡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州府感謝蘇公。蘇公推辭不掉,將這些肉加工成熟后再回贈百姓。
蘇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回贈肉”的特點是鮮香醇厚,油而不膩。蘇東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后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頭的各家飯莊,您仍然可領略到東坡肉帶給您的回味無窮的滿口醇香。 永修東坡肉進入中南海菜譜
永修東坡肉進入中南海菜譜還有一段不凡的經歷。1998年中國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永修縣毗鄰鄱陽湖,地勢低洼,是洪災的重災區。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蒞臨永修視察。根據安排江總書記本在永修招待所用膳的,永修縣領導特意叫來名廚李師傅為總書記做一道永修東坡肉。因臨時變故,總書記要返回南昌用膳。縣領導決定將做好的東坡肉送往南昌。當送至南昌,總書記又因事返回了北京。
幾年后,時任中央常委的吳官正到永修吳城視察,品嘗到了永修東坡肉,連聲稱道。吳官正聽說了為總書記做東坡肉的事后,表示回京后將永修東坡肉介紹給總書記并推薦入中南海菜譜。
名廚李師傅終于應招。他帶上家鄉的稻草進入了中南海。這次是特意去為中央領導做永修東坡肉。江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品嘗了永修東坡肉后贊不絕口。時隔不久,李師傅又一次去中南海。這次去是為永修東坡肉成為中南海菜譜正式傳授手藝,從此,永修東坡肉這道地方歷史名菜進入了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