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防宮遺址位于河南滑縣老城北十里苗固村西側城北瓠子堤(又稱金堤)上。從西關到苗固瓠子堤段又叫天臺山,根據史志資料記載,宣防宮就在苗固天臺山。該遺址東臨苗固村,西鄰黃河故道(現為苗固村耕地),南鄰瓠(hù)子堤遺址(已被磚窯取土挖平)。
宣防宮以北仍是瓠子堤,蜿蜒向北沿滑浚邊界,向東北延伸,經白道口、四間房、新習等鄉鎮到濮陽老城。據史料記載,大堤始建于秦。黃河寧,天下平。防御黃河水患成為歷代王朝的大事,成為聞名于世的“害河”。
苗固村歷史悠久,在宋代以前村名為“宣房”,后因宋朝軍師苗訓(字光義)辭朝后曾隱居于此,故更名“苗固”,沿襲至今(苗固村沒有“苗”姓人,原因既此)。從1992年起,苗固村村民自發組織護堤,宣防宮遺址現有土地40余畝,不歸任何村民小組或村民個人所有,被村民稱為“公地”。
據《史記·河渠志》記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河決于瓠子,東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天子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自臨決河,沉白馬玉璧于河。
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填塊河。是時東流郡燒草,以故薪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漢武帝劉徹親臨黃河決口現場的即興詩作《瓠子歌》[hù zǐ gē] ,卒塞瓠子,筑宮其上,名曰“宣房宮”。
正當壯年的司馬遷也參與了負草堵口治河的工程,他后來把這次黃河堵口工程與大禹治水相提并論,開宗明義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河南通志》:宣防宮在滑縣北苗固堤上,漢武帝塞瓠子堤,筑宮。丁丑舊《滑縣志》:宣防宮一名瓠子,在縣北十里苗固堤上。漢武帝塞瓠子堤,筑宮其上。
2008 年4 月,中國水利考古專家盧躍剛,在翻閱史料時無意中發現有關漢武帝在滑縣老城北苗固瓠子堤上駐宣防宮親臨堵決治水的記載,專程從北京趕來,在滑縣文化局負責同志陪同下,到苗固瓠子堤宣防宮遺址實地考察。他認為保護好現存的瓠子堤和宣防宮遺址,對宣防宮歷史文化的考古研究和探索古代治水的經驗教訓,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